返回
首页>茶与药酒>养生茶

80目大红袍紫砂壶特点及图片

时间: 2023-01-19 21:31:47

80目大红袍紫砂壶特点及图片

80目大红袍紫砂壶特点为细腻,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其泥胚含少许原矿细致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用之泡茶浑厚醇和,柔顺口感,且适合泡乌龙茶(轻焙火系列)、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以及普洱茶。

80目大红袍紫砂壶的图片如下:

(大红袍泥料)

(大红袍制作)

(目数80目)

(大红袍紫砂壶-石瓢壶)

(大红袍紫砂壶-西施壶)

大红袍紫砂壶的特点

1、特征

大红袍的泥料色泽呈现天然红色,烧出来的红要比朱泥壶更加妖艳。

其成品洁净度高,泥的断面有结实沉重感,将壶盖与壶体口拿出触碰时,可听到铿镪之金属声,用手指弹扣,能听到声音清脆,音有共振。

2、材质

大红袍泥胚含有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颜色变化极大,呈现红中带紫。平时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红润艳丽。

3、产地

大红袍紫砂壶产地比较著名的地方是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此地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很受鸿运当头之意,是其它产地无以伦比的。

4、泥性

大红袍的产地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也高,其张力较低,收缩比例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不易掌握。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具有泥中极品之称。

5、制作

大红袍壶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变型、窑温度低时则偏黄,高时变形起泡,成品率低。

古代多用于增添红泥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什么是目数

“目数”也称为“码数”,是形容紫砂泥粗细的一个指标。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使用筛子过滤后泥料的粗细,称为“目数”。所谓“目”,就是一平方英寸筛网上有多少孔的意思。

而80目的泥粉最大直径为0.180毫米。

一般来说,以60目为基准,60目以下的算是粗(即粗糙)料,60目以上则为细(即细腻)料。

目数在60目以下的砂料做壶,孔隙度大,透气性好,壶壁上会有颗粒感,用手弹击声音沙哑、发闷。但是目数越小,烧制的时候容易跳砂、鼓包、易烧坏。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越光滑,但比较容易泡养。

紫砂泥料在开采后,经风化、除杂质、粉碎之后,使用筛子过滤泥料,称之为“过目”。比如用80目的筛网过目得到的是80目的泥料。

大红袍紫砂壶有何特点?如何鉴别?

鉴别从颜色、声音、产地、泥性四方面:

1、从颜色上鉴别

大红袍属于红泥科目,一般的红泥原料为黄色,烧制后呈红色。大红袍却极为独特,它的天然泥料就为红色,烧制后,红色越发鲜艳夺目,这是普通红泥紫砂壶无法媲美的。

2、从声音上鉴别

大红袍泥料扎实,所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十分厚重敦实,拿起壶盖与壶体碰撞,能听见铿锵之金属声,用手轻弹可听见清脆的响声。

3、从产地上鉴别

大红袍产自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可以说这是丁蜀特有的泥料。此泥料为矿石时,就呈红色,烧制后,更为夺目,且气质高雅,热水冲泡后会呈现红中带紫的色泽。

4、从泥性上鉴别

大红袍十分娇贵,张力较低,但其收缩的比例可以达到其他紫砂泥料的三倍,不可控因素较多,所以制作工艺难度大,不易成型;烧制后的,大红袍紫砂壶,手感十分绵密,由于泥质较紧,会有紧致的感觉。

扩展资料

藏壶

一、要想把紫砂壶的好坏弄清楚就必须进行分类,不分类就没有识别标准。紫砂壶可以分为实用器、工艺品、艺术作品三类。

1、实用器以喝茶为主,不需要独创性和全手工,只要使的顺手、大小合适即可。

2、工艺品最初是为了出口换汇,要求美观,注重质量。艺术作品要有独创性,壶型和装饰的选择要和主题协调一致。

二、传统意义上判断优质紫砂壶的标准是泥、型、工、款,要选好泥,用好工,做好型,刻好章。但光有泥、型、工、款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衡量标准。

大师做的壶匠心独具,技艺精湛,喝茶用却不一定顺手。老的茶壶虽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义,而非艺术价值。

三、从紫砂壶的历史上看,古人做的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

1、普遍认为明代泡茶风气的兴起导致紫砂壶的兴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家具的兴起。

2、有了黄花梨、紫檀家具,上面摆的东西当然要与之相适应,紫砂壶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的紫砂壶重视是否好看,而非好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红袍茶壶

百度百科-紫砂壶鉴定

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什么茶

大红袍紫砂壶适合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铁观音和普洱茶 。

大红袍紫砂壶红豔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豔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

扩展资料:

大红袍茶壶用产于宜兴的大红袍泥料,经过多道工艺程序反复制作而成。

民国徐珂在《清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於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这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

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绫泥机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紫砂泥团粒最大尺寸在宋朝中期 0.7~0.5m/m 26~35目,清朝前期 0.5m/m 35目清朝中期 0.3m/m 55~60目,现代手工制 0.3m/m 60目现代机器制 0.15m/m 100~120目。

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

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用机器练制的熟泥,尽管手工成型,烧成条件不变,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状的艺术效果,制品的吸水率从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红袍茶壶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