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黄消疳散采取涂抹的方式或者吹喉方法来治疗病症,每日可使用数次。
该药物对于口臭或者口腔溃烂以及咽喉肿痛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能用于牙缝出血的治疗。用药期间不要饮酒,忌食用辛辣食物。药品需进行密封贮藏,有效期为18个月,需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到医院面诊后,遵医嘱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疳积散3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组成】石燕(煅)100克石决明(煅)100克使君子仁100克鸡内金(炒)50克谷精草50克威灵仙50克茯苓100克
【用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每次9克,用热米汤加糖少许调服,一日二次,三岁以内小儿酌减。
【功用】消积治疳。
【主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部臌胀,消化不良,目翳夜盲。
疳证又名疳积,现代医学称营养不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本病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亦随之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前人列为小儿痧、痘、惊、疳四大要证之一。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多食肥甘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枯槁,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证。其病变在脾胃,故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的论述。疳证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候,所以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以及“疳之为病,皆虚使然”之说。故疳证不治,可传余脏,除脾胃病外,他脏亦受影响。
此外,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因长期患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原因虽有不同,而导致脾脏虚弱的病理结果则同。分别阐述如下。
(1)饮食不节,脾胃损伤: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必须定质、定时、定量。一切饮食的调配,必须与脾胃受纳运化之机相适应。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无度,或恣啖肥甘生冷,壅滞中州,脾气不运,往往形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受伤,乳食之精微无从运化,对脏腑气血缺乏供养,渐至身体赢弱,气液亏损,终成疳证。故疳证往往与积滞有密切的联系,而二者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临床须加以鉴别。此类病候,每多虚实并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应结合具体见证,予以诊治。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疳证以乳儿期或断乳后最易出现,其中又以人工喂养更易发生。主要由于喂养的物品,不适合婴幼儿身体的需要,或不符合脾胃运化的机能,时日渐久,便致营养失调,身体日趋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小儿因脾胃薄弱的关系,对各种食物不易消化吸收,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滞气机,吐泻等证,往往随之出现。吐泻愈多,津液愈耗,渐至形神虚惫,体力不支,内则痰食壅滞,外则易感时邪,由此而导致不良后果者,亦非罕见。
(3)感染诸虫,转化成疳:小儿脾胃薄弱,且不懂卫生常识,容易感染诸虫。患虫证以后,如病情轻浅,时间不长,对脾脏运化功能的破坏和对身体营养的影响不严重者,则仍属一般虫证范围。
若虫证病情发展,经久不愈,以致脾脏运化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身体营养不良,气血虚弱,肌肤瘦弱,精神疲惫的,便是由虫证而转化成疳。故虫证与疳证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其中不仅是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更主要的是疾病的机理和病变的过程均有所区别。又有些疳证的病儿,由于脾胃薄弱,或兼有湿热内蕴的,亦容易兼患虫证。因此疳证与虫证往往错综复杂,故古人治疳药方,多兼有驱虫之品,即属此理。
(4)久病伤阴,液枯成病:温热,咳喘,泄泻久治不愈,脾胃受损,纳谷转呆;加之久病阴虚火旺,精液受损,肌肉日渐瘦削。身如火灼,毛发焦稀,唇干口渴。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主症状为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逐渐消失。
脂肪消失不是平均发生的,而有其一定的顺序,一般由腹部开始,顺次波及胸、背、臀部、四肢、面部,而以颊部消失最迟。皮肤表现苍白、干燥、肌张力减退,肝糖原消耗,最后引起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及萎缩。严重者由于皮质兴奋性降低,表现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神情呆滞,智力下降,影响到生长发育。又因小儿调节机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儿常烦躁不安,哭闹无常,甚或嗜睡,体温波动,不安。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失常,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等。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发生障碍,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呼吸浅而不规则。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常伴有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
根据机体干瘦、皮下脂肪消失及体重减轻的程度,将疳疾(营养不良)分为以下三度。
第一度:轻度疳疾体重低于正常15%~20%,腹部、躯干与大腿内侧的脂肪层已变薄,肌肉不结实,精神状态和一般情况尚好,因而常被忽视,除非小儿脱下衣服检查,否则消瘦不易被发现。
第二度:中度疳疾体重低于正常25%~40%,腹部和躯干的皮下脂肪已完全消失,四肢和面部有显著的消瘦,皮肤苍白而干燥,失去弹性,常伴有消化不良。身体抵抗力弱,常易并发其他传染病。
第三度:即重度疳疾,现已较少。体重比正常小儿降低40%~50%以上,除了极度消瘦以外,突出地表现为全身新陈代谢和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生长发育完全停滞。烦躁易哭或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弹性消失。身体各部皮肤下脂肪几乎完全消失,眼窝下陷,额多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肌肉松弛,食欲减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部内陷或膨胀,有时可见肠型。患儿全身极度衰弱,四肢发凉,脉搏弱而变慢,心音低钝,呼吸浅表甚至不规则,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
第
二、三度营养不良患儿,即疳疾中度及重度的小儿常伴有多种维生素缺乏症、贫血或营养不良性水肿,易并发肺炎、中耳炎等感染。
2.诊断根据临床营养缺乏的轻重,即可诊断为轻度、中度或重度疳疾。
三、辨证施治
1.暑热成疳型
【辨证】发热口渴,多饮多溲,手挖鼻孔,烦躁不安,纳呆厌食,唇干脸苍,全身疳瘦,大便时结时溏,指纹青紫已入三关。
【施治】清热养阴,和胃消疳。
【方药】麦斛散:麦冬10g,石斛、覆盆子、山楂肉、芦根各8g,鸡内金4g,半边莲6g,甘草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大便泻者加神曲8g;大便结者加大黄6g;作逆者加姜厚朴8g;腹胀如鼓者加腹毛8g,络石藤10g,以消肿退疳。
2.虫积疳疾型
【辨证】纳呆腹胀,四肢细小,项长骨露,腹胀脐突,面青黧黑,烦躁不安,潮热渴饮,大便稀溏,指纹淡滞。脉弦细带数。
【施治】平肝泻心,杀虫消积。
【方药】清热杀虫散:川连5g,芦荟4g,川楝、半边莲各6g,槟榔、栀子、五谷虫各4g,鸡内金3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口渴者加麦冬,石斛各8g,腹胀如鼓者加络石藤、莪术各6g,大便稀而脾虚者加党参6g,白术6g,以益气健脾。
3.久病伤阴型
【辨证】咳喘久不愈,久泻全身脱水,麻疹后火旺阴亏以致全身疳瘦,心烦易怒,口渴欲饮,大便干燥,手挖鼻孔,口含指头,日夜不安。指纹深滞带紫。
【施治】清热养阴,调胃进食。
【方药】养阴消疳散:玄参、麦冬、石斛、山楂肉、半边莲、芦根各8g,甘草4g,鸡内金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咳嗽者加杏仁、桑皮各8g;泄泻者加神曲、地锦各8g,以清热止泻。
4.积滞伤脾型
【辨证】形体消瘦,体重不增,毛发稍稀。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胃纳欠佳,或多食善饥,情绪激动,易怒易哭,肚腹稍膨。便溏或便秘苔薄白脉浮缓,指纹淡滞。
【施治】固气扶脾,温胃消积。
【方药】扶脾消积散:党参、茯苓、白术、柴胡、白芍、青皮、神曲各8g,陈皮6g,麦芽、淮山药各10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腹胀加姜厚朴8g,腹毛10g;大便便虫加使君肉、川楝子各10g,以消积杀虫。
5.脾胃气虚型
【辨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委靡,毛发焦枯,发结如穗,肌肤赢瘦,头皮光急,发育障碍,食不消化,唇口干渴,大便溏泄,腹部凹陷如舟,四肢不温,睡卧不宁,露睛,时常啼哭而哭声不扬。唇舌色淡,苔腻,脉濡细无力或濡细而滑,指纹色淡。
【施治】益气健脾,温胃消积。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扁豆、山药、莲肉各8g,白术、砂仁、鸡内金各6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手足欠温加附片8g;腹中雷鸣加干姜6g,以温中散寒。
6.气血两虚型
【辨证】面色咣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音迟缓,神疲困倦,发黄枯干,睡卧露睛,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泄。脉细弱无力,指纹淡。
【施治】补气养血,扶脾消积。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甘草、川芎各4g,白芍、当归、白术、鸡内金各6g,黄芪、茯苓、山楂肉各8g。日1剂,水煎,3次分服。
【加减】大便结者去白术;肢冷者加桂枝。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肥儿丸、消积健儿片、保儿安冲剂(适用于积滞伤脾型)。
(2)启脾丸、扶脾散、肥儿糖浆(适用于脾气虚弱型)。
(3)十全大补丸、八珍丸(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2.验方
(1)三棱、莪术、槟榔、鸡内金、青皮、陈皮、砂仁、三仙、胡黄连、白术、山药、扁豆各适量。水煎服,日1剂。
(2)穿山甲(炙)、鳖甲(炙)、龟版(炙)、红参各30g,生山药、生山楂各90g,黄芪、鸡内金各60g。伴慢惊者加天麻30g;五迟、五软者加鹿茸15g,熟地、枸杞各45g;疳热明显者加胡黄连30g;易感冒者加蛤蚧1对,板蓝根45g。诸药共研极细末,备用。1~2岁者每次服1.5g,2~6岁者每次服2g,6岁以上者可适当增加药量。每日服3次,随饭或温开水冲服。连服3个月左右。
(3)党参、白术各25g,茯苓、槟榔各20g,扁豆、淮山药各30g,陈皮、砂仁各15g,使君子50g,山楂、神曲各35g,黄荆子60g,香附6g,甘草10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开水冲服,或白糖拌匀服。3岁以下者每次服5g,3~5岁者每次服4g,6~10岁者每次服5g,11~13岁者每次服6g,早、晚饭前各服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1~3个疗程。
(4)莪术、使君子、蜣螂、槟榔、神曲、雷丸、芦荟、榧子各30g,黄荆子60g(微炒),鸡内金、砂仁、当归、银柴胡、胡黄连各20g,炙甘草1.5g。将诸药研为细末,加蜜糖适量为丸90粒。日服3次,每次1粒。
(5)党参、茯苓、白术、枳壳、藿香、神曲各适量。诸药日1剂,水煎2次,1岁以内者每次服80ml,1岁以上者每次服150ml,上、下午各服1次。
五、调护
(1)母乳是婴儿最完美的食品,应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且要定时,定量。婴儿按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对重证疳证患儿,注意皮肤清洁和饮食卫生,防止外邪侵入。
(4)对暑热成疳的患儿要住凉爽的房间。晚上不要受凉,以免引起腹泻,白天加强服药喂养。
(5)因虫积引起的疳疾,每半年要用低毒虫药驱虫1次。并要注意蔬菜必须煮熟,以免蛔虫卵再在肠内繁殖。
(6)对脾胃气虚的疳疾,可经常服一些扶脾健胃的食疗方以补足脾胃。
(7)对气血偏虚的疳疾,可对症补足营养品,特别是调和胃口,以利进食,才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珍珠
(《开宝本草》)
【异名】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来源】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
【动物形态】①珍珠贝,又名:珠母贝。
贝壳2片,大而坚厚,略呈圆形;左右两壳不等,左壳较大于右壳。壳的长度与高度几相等,通常长约10~15厘米,大者可达20厘米。壳顶向前弯,位于背缘中部靠前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的出孔。壳顶前后有两耳,后耳较大。壳表面黑褐色。左壳稍凸,右壳较平,壳顶光滑,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在边缘向外延伸呈棘状。有些鳞片呈锯齿状,色淡白;贝壳中部锯齿状鳞片脱落,留有明显的放射纹痕迹。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光色彩,边缘黄褐色。铰合线直,在壳顶下有1~2个主齿,韧带细长,紫褐色。闭壳肌痕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痕简单,足舌状,具足丝。
生活于暖海中,利用足丝附着于岩石或珊瑚礁上。分布西沙群岛、海南、广西及广东沿海。
②马氏珍珠贝
贝壳呈斜四方形,壳长5~9厘米。壳顶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较小。背缘平直,腹缘圆。边缘鳞片层紧密,末端稍翘起,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壳面淡黄色,同心生长轮纹极细密,成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在贝壳中部常被磨损,在后缘部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贝壳内面珍珠层厚,光泽强,边缘淡黄色。闭壳肌痕长圆形。
生活于波浪较为平静的海湾,沙泥、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分布广东、广西沿海。目前已有人工养殖。
以上两种珍珠贝的珍珠层(珠母),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三角帆蚌,详"蚌肉"条。
④褶纹冠蚌,详"蚌肉"条。
⑤背角无齿蚌,详"蚌肉"条。
【采集】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从海中捞起珠蚌,剖取珍珠,洗净即可。
人工养殖的无核珍珠,在接种后养殖一年以上,即可采收,但以养殖二年采收的珍珠质量较佳。采收的适宜时间为秋末,因河蚌分泌珍珠质主要是4~11月。
【药材】呈圆球形、矩圆形或不规则的球形,直径约1~6毫米。表面现半透明状的银白色、黄白色、淡粉红色或浅蓝色,光滑圆润,具特有的色彩和光泽。质坚硬,破碎后断面呈同心层纹,有的中心见有少许异物存在。用火烧之有爆裂声。在紫外线灯下有浅蓝紫色或浅绦黄色萤光,外周呈半透明状。无臭,味微咸。以粒大、形圆、珠光闪耀、平滑细腻、断面有层纹者为佳。
海产的天然珍珠主产广东、台湾;淡水养殖的珍珠主产黑龙江、安徽、江苏及上海等地。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
珍珠贝的天然珍珠含碳酸钙91.72%,有机物5.94%,水2.23%。
马氏珍珠贝的天然珍珠有白色、银色两种,各含碳酸钙83.71%、80.82%,碳酸镁7.22%、2.16%,氧化硅0.54%、0.56%,磷酸钙0.35%、0.15%;氧化铝和氧化铁0.54%、痕量,水0.89%、1.26%,有机物6.11%、13.44%。养殖珍珠的成分与天然珍珠相比,碳酸钙含量大,为94.70%,碳酸镁含量极少。
珍珠中的元素有铝、铜、铁、镁、锰、钠、锌、硅、钛、锶等。
【药理作用】珍珠提取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炮制】珠粉:取珍珠洗净,用布包好,加豆腐与水共煮约2小时,取出,洗净,捣碎,加水少许,研成极细粉末,干燥即成。
①《雷公炮炙论》:"(真珠)须取新净者,以绢袋盛之,然后用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四两,细锉,又以牡蛎约重四、五斤已来,先置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搘令稳,然后著真珠于上,方下三药,笼之,以浆水煮三日夜,勿令火歇,日满出之,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以绢罗重重筛过,更研二万下用。"
②《纲目》:"凡入药不用首饰及见尸气者,以人乳浸三日煮过,捣研。一法以绢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伤珠也。"
【性味】甘咸,寒。
①《开宝本草》:"寒,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淡,性寒,无毒。"
③《纲目》:"咸甘,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经。
①《纲目》:"入厥阴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功用主治】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治惊悸,怔忡,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疮疡久不收口。
①《本草经集注》:"治目肤翳。"
②《药性论》:"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坠痰。"
③《海药本草》:"主明目,除面皯,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小儿麸豆疮入眼。"
④《日华子本草》:"安心、明目。"
⑤《本草衍义》:"小儿惊热药中多用。"
⑥《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
⑦《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⑧《本经逢原》:"煅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2~3分。外用:研末干撒、点眼或吹喉。
【宜忌】①《本草经疏》:"病不由火热者勿用。"
②《本草新编》:"疮毒若内毒未净,遽用真珠以生肌,转难收口。"
【选方】①治大人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及小儿气血未定,遇触即惊,或急慢惊风,痫痓搐搦: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茯苓、钩藤、半夏曲各-两,甘草、人参各六钱(同炒黄,研极细末)。总和匀,炼蜜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本草汇言》)
②治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龙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钱。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温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真珠丸)
③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
④治风痰火毒、喉痹,及小儿痰搐惊风:珍珠三分,牛黄一分。上研极细,或吹或掺;小儿痰痓,以灯心调服二、三分。(《医级》珠黄散)
⑤治口内诸疮:珍珠三钱,硼砂、青黛各一钱,冰片五分,黄连、人中白各二钱(煅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丹台玉案》珍宝散)
⑥治眼久积顽翳,盖覆瞳人:真珠一两,地榆三两(锉)。以水二大盏,同煮至水尽,取出真珠,以醋浸五日后,用热水淘令无醋气,即研令极细。每以铜箸,取少许点翳上,以瘥为度。(《圣惠方》)
⑦治风热眼中生赤脉,冲贯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龙脑半分,琥珀一分,朱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细研如粉。每日三、五度,以铜箸取少许,点在眦上。(《圣惠方》真珠散)
⑧治一切诸毒疽疮,穿筋溃络,烂肌损骨,破关通节,脓血淋漓,溃久不收之证: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胞衣一具(烘燥,研极细末);白蜡一两,猪脂油一两,火上共熔化,和入胞衣末、真珠末,调匀。先以猪蹄汤淋洗毒疮净,将蜡油药,轻轻敷上,再以铅粉麻油膏药贴之。(《本草汇言》油蜡膏)
⑨治下疳皮损肉烂,痛极难忍,及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又汤泼火烧皮损内烂,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钱(研极细),真轻粉一两。上三味共研千转,细如飞面。凡下疳初起皮损,搽之;腐烂疼痛者,甘草汤洗净,猪脊髓调搽;如诸疮不生皮者,用此干掺。又妇人阴蚀疮。亦可搽。汤泼火烧痛甚者,用玉红膏调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⑩治发斑:珠子七个研碎,用新水调匀服之。(《儒门事亲》发斑药)
目录1拼音2《医级》卷八 2.1方名2.2组成2.3主治2.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2.5制备方法 3《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3.1方名3.2组成3.3功效3.4主治3.5消疳丸的用法用量3.6制备方法 4《卫生总微》卷十二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走马疳急方》 5.1方名5.2组成5.3主治5.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5.5制备方法 6《回春》卷七 6.1方名6.2组成6.3主治6.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6.5制备方法 7《墨宝斋集验方》卷上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7.5制备方法 8《集验良方》卷五 8.1方名8.2消疳丸的别名8.3组成8.4主治8.5消疳丸的用法用量8.6制备方法8.7附注 9《仙拈集》卷四引《灵秘丹药》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 10《惠直堂方》卷四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10.6用药禁忌 附:1古籍中的消疳丸*消疳丸药品说明书 1拼音
xiāo gān wán
2《医级》卷八2.1方名消疳丸
2.2组成大黄5两半,槟榔3两,黑丑(头末)3两5钱,芦荟,使君。
2.3主治诸般虫积。
2.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送下。以虫下为验。
2.5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
3《杨氏家藏方》卷十八3.1方名消疳丸
3.2组成熊胆半两,朱砂(别研,水飞)半两,胡黄连半两,鳖甲(醋涂,炙黄)半两,柴胡(去苗)半两,黄连(去须,微炒)半两,夜明沙(微炒)1分,槟榔1分,木香1分,陈橘皮(去白)1分,青橘皮(去白)1分,干蟾2个(烧赤留性),芦荟(别研)1钱,麝香(别研)1钱。
3.3功效退疳热,长肌肤,杀虫,美食。
3.4主治小儿诸疳,肌肉消瘦,日晡作热,引饮无度。
3.5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3.6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软粳米饭为丸,如黍米大。
4《卫生总微》卷十二4.1方名消疳丸
4.2组成木香2两,槟榔2两,青皮(去瓤)7钱半,姜黄7钱半,萝卜子(炒)7钱半,牵牛子7钱半。
4.3主治小儿诸般腹胀,四肢肿满,气上喘促,小便不利。
4.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后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4.5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为丸,如黍米大。
5《走马疳急方》5.1方名消疳丸
5.2组成黑金屑(即铁屑)1两(苦酒炒),茅君散(即平胃散)2两。
5.3主治疳生于内,面黄腹胀,潮热便浊,腹痛及虫痛,羸瘦。
5.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空心米饮送下。
5.5制备方法和匀,用醋糊为丸。
6《回春》卷七6.1方名消疳丸
6.2组成苍术(米泔浸,炒)、陈皮、厚朴(姜汁炒)、枳壳(面炒)、槟榔、神曲(炒)、山楂(去子)、麦芽(炒)、三棱(煨)、莪术(煨)、砂仁、茯苓(去皮)、黄连(炒)、胡黄连、芜荑仁、芦荟、使君子(去壳)各等分。
6.3主治小儿五疳,皮黄肌瘦,发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泻,腹内积块,诸虫作痛。
6.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清米汤化下。
6.5制备方法上为末,使君子壳煎汤,泡蒸饼为丸,如弹子大。
7《墨宝斋集验方》卷上7.1方名消疳丸
7.2组成茅山苍术4两(1两用盐3钱化水1碗浸,1两用酒1碗浸,1两用陈土搅泥水待泥沉,用上面清泥水浸,1两用米泔水浸,春5、夏3、秋5、冬7日,每日倒换,擦洗1次。浸毕捞起,刮去粗皮,锉片晒干,微炒)。
7.3主治疳积。
7.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同猪肝4两(勿犯铁器,以竹刀切片),用清水共一处煮熟,连汤食之。35服即愈,或再服23服更妙。
7.5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罗过,约取头末极细者用2两,余不用。
8《集验良方》卷五8.1方名消疳丸
8.2消疳丸的别名消疳口丸
8.3组成山楂4两,陈皮1两,枳实1两(炒),胡连1两,青黛5钱,芦荟(煅)5钱,人参5钱,使君子肉(煨)1两,青皮(炒)5钱,莪术(醋炒)5钱,芜荑6钱,神曲(炒)6钱。
8.4主治小儿肚大筋青,身热肉瘦,牙疳口臭。
8.5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
8.6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龙眼核大。
8.7附注消疳口丸(《饲鹤亭集方》)。
9《仙拈集》卷四引《灵秘丹药》9.1方名消疳丸
9.2组成银珠(水飞)1钱,儿茶1钱,老茶3分,黄柏炭3分,轻粉5分。
9.3主治下疳。
9.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心酒送下。
9.5制备方法上为末,黄蜡2钱,熔化为21丸。
10《惠直堂方》卷四10.1方名消疳丸
10.2组成芦荟1两(煅),胡黄连5钱,五谷虫(先洗,瓦焙干)2两。
10.3主治疳眼。因饮食失节,以致腹大面黄,肝血不能养目。
10.4消疳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米饮汤送下。至腹小,服理脾丸。
10.5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10.6用药禁忌忌面食、炙煿、发物。
古籍中的消疳丸 《走马急疳真方》:药方春。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消疳丸治疳生于内,面黄腹胀,潮热,便浊腹疼,及虫痛羸...
《走马急疳真方》:治法十仙丹敷上。若痒,加二妙丹。痛不必加。内服肥儿消疳丸。均可忌一切发毒辛热之物。凡治大人遍体生疳,或...
《万病回春》:[卷之七]疳疾皮(四分)甘草(生,三分)上锉一剂,姜枣水煎。消疳丸治五疳皮黄肌瘦,发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三]食疳第七如绿豆大。饭内与五、七丸,日三服。《王氏手集》消疳丸治小儿食疳乳癖,腹胀羸瘦,揉鼻咬甲,好食泥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二诸疳方治]治诸疳杂证方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