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片主要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并且还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瘀滞型的胃脘痛,对于腹部疼痛也可以起到明显的改善,在患有早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之后,导致右下腹部出现了固定性的压痛或者是反跳痛,也可以通过竹叶椒片的药物来治疗。这是属于一种中成的药物,每片药物的重量会在0.37g。
竹叶花椒与花椒区别有哪些?1/7分步阅读竹叶花椒的叶子有3~9片小叶,通常呈毛针的形状。 花椒的叶子上有5~13片小叶和翅膀。2/7花的区别:竹叶花椒花序近腋生或侧枝顶部; 花椒花序顶生,花黄绿色。3/7果实的差异:竹叶花椒果实的紫红色,几个微凸的油点; 花椒的果实是紫红色,直径4~5毫米。 4/7竹叶花椒叶有3~9片小叶,略有11片小叶,叶片明显,对生小叶常呈乙烯状,长3~12厘米,宽1~3厘米,叶的两端尖,基部有时呈宽楔形,干叶缘稍向后卷曲,叶面稍粗。5/7花椒叶有5~13片小叶,叶轴常有狭窄的翅膀,小叶对生,无茎,卵形,椭圆形,基部有时呈圆形,长2~7厘米,宽1~3.5厘米,叶缘细裂。 6/7花差竹叶花椒花序近腋生或同时从侧枝顶端生长,长2?5厘米,花序内小花约30朵。 花椒的花序比顶生或侧枝顶端长,花被片6?8片,黄绿色。7/7果实不同竹叶花椒的果实呈紫红色,有几个稍显隆起的油点。 花椒的果实是紫红色的,花瓣的直径为4~5毫米,油点散生。
1、回阳草是卷柏科的植物卷柏的别名,这个名子出自《滇南本草》
性味:辛、平
功用主治:生用破血,炒用止血。生用治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腹痛,哮喘。炒碳用治吐血,便血,尿血,脱肛。
2、至于钻地风比较复杂,有大概5味草药都用此名字。
正品是虎耳草科植物钻地风的根皮。
性味:凉、淡。
功用主治:治风湿脚气,四肢关节酸痛。
其它四种名钻地风的草药:
1)、木兰科的冷饭团,功用行气活血、散瘀止痛。
2)、蔷薇科植物栽秧泡,功用通络、消肿、止泻。
3)、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功用祛风湿、解热毒。
4)、蔷薇科植物灰毛果莓,功用收敛、止血、止咳、消炎。
3、一支箭也是比较复杂,有四种草药都用此名字。
正品是瓶尔小草科植物一支箭、瓶尔小草和狭叶瓶尔小草。
性味:苦甘、凉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治乳痈,疔疮,疥疮身痒,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现今市场流通比较少了,而且价格有点高,因为来源比较稀有,其中的狭叶瓶尔小草已经是珍惜植物了。)
其它2种名一支箭的草药:
1)、伞形科植物变豆菜(一般药店与处方里出现的名字是肺经草)功用散风,清肺,化痰,行血。
2)、唇形科植物紫背黄芩(挖耳草)功用解表退热,消炎解毒。
4、大狗脚迹我没有听说过,无法解答,楼上的回答因该是正确的。
5、归经草是菊科植物臭灵丹的别名。名字出自《云南中草药》
性味:苦辛、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支气管炎,疟疾,痈肿疮疖。
6、见血飞也是比较复杂,有这个别名的草药有6种。
正品应该是芸香科植物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
性味:辛,温。
功用主治:祛风散寒,活血舒筋,镇痛。治风寒咳嗽,风湿麻木,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大便秘结。
其它5种名见血飞的草药:
1)、芸香科植物大叶花椒的果实或种子,功用治疝气,女子月经过多。
2)、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我觉得你所说的见血飞是这种药材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味药使用的比较广。)
功用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治疗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刀伤出血,闭经,痛经。
3)、芸香科植物竹叶椒。功用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4)、天南星科植物红根的块茎,功用清热消炎,拔脓。
5)、夹竹桃科植物小鸡骨常山的叶,功用散血止痛,排脓生肌。(此药有大毒,注意使用)
6、见肿消是最为复杂的,大概9种草药都有此别名。
而且用此名的草药并没有明确的正品。
我们四川地区用的是下面这一种。它分布很广,应用也很广。很常见所以我估计也是此药。
菊科植物三七草
性味:甘、平
功用主治:活血、止血、解毒。治跌打损伤,衄血,咳血,吐血,乳痈,无名肿毒,毒虫蜇伤。
其它8种名见肿消得草药:
1)、蔷薇科植物水杨梅,功用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2)、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功用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
3)、葡萄科植物三叶蛇葡萄,功用祛风活络,消肿解毒,止血生肌。
4)樟科植物鸡婆子,功用行气,祛风,消肿。
5)、菊科植物乌风七,功用散瘀消肿,消炎止咳。
6)、菊科植物蛇葡萄,功用利尿,消炎,止血。
7)、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功用通二便,泻水,散结。(此药有毒,注意使用)
8)、菊科植物牛舌三七。功用活血,止血,消肿,解毒。
因为你没有说明你这些药是用来做什么的,而且没有这个处方,所以我只能把每一种叫此名的药都列举出来。不过这些药主要是用来治疗些跌打损伤和风湿一类的疾病。
虽然草药还是有一定疗效,但是建议你还是资讯下专业人士,进行正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中文名】花椒(《日用本草》)
【类别】果实类
【异名】大椒(《尔雅》),秦椒、蜀椒(《本经》),南椒(《雷公炮炙论》),巴椒、蓎藙(《别录》),汗椒(陶弘景),陆拨(《药性论》),汉椒(《日华子本草》),川椒(《圣惠方》),点椒(《纲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
【植物形态】花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6米。茎枝疏生略向上斜的皮刺,基部侧扁;嫩枝被短柔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8~14厘米,叶轴具狭窄的翼,小叶通常5~9片,对生,几无柄,叶片卵形;椭圆形至广卵形,长2~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通常微凹,基部为不等的楔形,边缘钝锯齿状,齿间具腺点,下面在中脉基部有丛生的长柔毛。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或顶生于侧枝上: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轴被短柔毛;花被片4~8,三角状披针形:雄花具雄蕊5~7,花药矩圆形,药隔近顶端具腺点,花丝线形,退化心皮2,先端2叉裂;雌花心皮通常3~4,子房背脊上部有凸出的腺点,花柱略外弯,柱头头状,子房无柄。成熟心皮通常2~3。果实红色至紫红色,密生疣状突起的腺点。种子1,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7~10月。
野生于路旁、山坡的灌木丛中,或为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花椒根)、叶(花椒叶)、种子(椒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椒目),取用果皮。
【药材】干燥果皮(又名:红花椒、红椒、大红袍)腹面开裂或背面亦稍开裂,呈两瓣状,形如切开之皮球,而基部相连,直径4~5毫米;表面红紫色至红棕色,粗糙,顶端有柱头残迹,基部常有小果柄及1~2个未发育的心皮,呈颗粒状,偶有2~3个小蓇葖果并生于果柄尖端。外果皮表面极皱缩,可见许多呈疣状突起的油腺,油腺直径0.5~1毫米;内果皮光滑,淡黄色,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而向内反卷。有时可见残留的黑色种子。果皮革质,具特殊的强烈香气,味麻辣而持久。以鲜红、光艳、皮细、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此外黑龙江、四川、湖北、青海、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此外,同属植物香椒子的干燥果皮,亦作花椒使用。习称"青花椒",其果实多为2~3个小蓇葖果集生于一果柄上,只有一个蓇葖果的较少;直径3~4毫米,顶端开裂,具短小的喙尖。外果皮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少有暗绿色,有细皱纹,油腺呈深色点状,不甚隆起。内果皮灰白色,常与外果皮分离,两层果皮都向内反卷。残留的种子黑色,光亮,卵圆形。气香,味麻辣。
主产于辽宁、江苏、河北等地。
各地所产的土花椒,主要为同属植物野花椒(参见"野花椒叶"条)、竹叶椒(参见"竹叶椒叶"条)、勒欓(参见"鹰不泊"条)、柄果花椒(参见"麻口皮子药"条)等的果皮,亦作花椒之代用品。
【化学成分】花椒果实含挥发油0.7%(贵州产)、2~4%(甘肃产)、4~9%(广东产)。挥发油中含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等。果实尚含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
香椒子(东北产)的果实含爱草脑、佛手柑内酯。果实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爱草脑,约占90%。果皮含佛手柑内酯及苯甲酸。
【药理作用】所含牻牛儿醇,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对离体兔小肠,低浓度时作用不恒定。有时有轻度但较久的运动亢进,大剂量则抑制肠运动。给大鼠口服后,能抑制胃肠运动(食糜的通过速度减慢),对大肠运动则影响不大。接近致死量时则有泻下作用。小量口服,对大鼠有轻度利尿作用;但大量可抑制排泄。给兔静脉注射可发生迅速而显著的降压作用。对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8克/公斤,兔静脉注射则为50毫克/公斤。动物死亡皆由于呼吸麻痹。死后解剖,呼吸道有牻牛儿醇特有的香气,且有多量血性渗出液,肺及支气管有许多出血斑,因此死亡原因乃由于呼吸极度困难所致。牻牛儿醇对豚鼠蛔虫有驱虫作用。另据报道,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在家兔角膜之表面麻醉,效力较地卡因稍弱;在豚鼠之浸润麻醉中,效力强于普鲁卡因。应该指出,日本所产花椒,实为山椒,我国不产;其中含中枢麻痹成分,又能兴奋延髓,产生痉挛。
【炮制】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磁器中,勿令伤风。"
②《本草衍义》:"蜀椒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生温,热寒,有毒。""太热,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归经】入脾、肺、肾经。
①《纲目》:"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太阴,兼入手厥阴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脾经。"
④《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太阴脾。"
【功用主治】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①《本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②《别录》:"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游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杀虫鱼毒。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
③《药性论》:"治恶风,遍身四肢顽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腹内冷而痛,除齿痛。"
④《食疗本草》:"灭瘢,下乳汁。"
⑤《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⑥《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之使。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
②《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气失明。"
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
⑤《本草经疏》:"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
⑥《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堕胎。"
【选方】①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②治冷虫心痛:川椒四两。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寿域神方》)
③治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九,醋汤下。(《秘传经偏方》)
④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川椒一两(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熟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两。上为细末,粳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椒丸)
⑤治飧泄:苍术二两,川椒一两(去口。炒)。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水下。恶痢久不愈者,弥佳。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普济方》椒术丸)
⑥治齿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疗本草》)
⑦治齿疼:川椒一两(去目),捣罗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烧令热,于所痛处咬之。(《圣惠方》)
⑧治伤寒呕血,继而齿缝皆流血不止:开口川椒四十九粒,用醋同煎,临熟入白矾少许,漱口含在口中,少顷吐出,再啜漱而含。(《仁斋直指方》)
⑨治寒湿脚气: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脚。(《妇人良方》)
⑩治肾风囊痒: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仁斋直指方》)
⑾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抱洗有不能已者:花椒、吴萸、蛇床各一两,藜芦五钱,陈茶一撮,烧盐二两。水煎熏洗。(《医级》椒茱汤)
⑿治手脚心风毒肿:生(花)椒末、盐末等分。以醋和敷。(《补缺肘后方》)
⒀治久患口疮:蜀椒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食疗本草》)
⒁治头上白秃:花椒末,猪脂调敷。(《普济方》)
⒂治手足皴裂:(花)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渍之半食顷,出令燥,须臾复浸,干涂羊、猪髓脑。(《僧深集方》)
⒃治漆疮:汉椒汤洗之。(《谭氏小儿方》)
⒄治元藏伤惫,耳聋目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 *** 捣罗取红秤一斤,再捣为末),生地黄七斤(肥嫩者)。上二味,先将地黄搀绞自然汁,铜器中煎至一升许,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圣济总录》椒红丸)
⒅治好食生茶:(花)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胜金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用麻油2~4两,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3~4钱,至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1次服完。治疗8例儿童患者,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同时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有阑尾蛔虫可能者,则不宜服用。
②治疗血吸虫病
试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服药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装胶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蛲虫病
花椒1两,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毫升行保留 *** ,每日1次,连续3~4次。治疗108例小儿蛲虫病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粪检3次虫卵皆为阴性。
④用于止痛
取花椒果皮制成50%的注射液,痛时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每次2毫升。共观察266例,其中腹痛(溃疡痛、肠痉挛、胆绞痛)246例,有效240例;肝区痛4例均有效;腰痛3例,有效2例;其它疼痛(头痛、心绞痛等)13例。有效5例。266例中疼癌完全缓解者186例,部分缓解者68例,无效12例。注射后一般10~15分钟疼痛缓解,可持续2~4小时。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⑤用于回乳
花椒2~5钱,加水400~500毫升,浸泡后煎煮浓缩成250毫升,然后加入红糖(白糖效果不佳)1~2两,于断奶当天趁热1次服下,日服1次,约1~3次即可回乳。绝大多数于服药后6小时乳汁即显著减少,第2天乳胀消失或胀痛缓解。
竹叶椒又叫山椒、狗麻椒、花胡椒粉、野花椒、臭麻椒等,是一种遍布在中国华东地区、华中、西北及陕西省、甘肃省、中国台湾等地的灌木植物绿色植物。另外,竹叶椒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中草药材,具备温中燥温,祛寒止疼,除虫消痒的作用。针对胃腹冷痛,肠胃混乱,蛔虫病腹痛等症状都是有不错的治疗效果。那麼竹叶花椒的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呢?
竹叶椒的形状特点
灌木丛或灌木植物,高达到4米。枝紫红色,有对要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尖部木栓化,暗暗红色。奇数羽状复叶,共生;叶轴没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3~9,对要,无柄或具非常短的柄;小叶子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为卵型,长5~9公分,顶端尖,尖部契形,边沿有圆形齿,纸版,双面没毛而疏生全透明腺点,主脉上具扎针,侧脉不显著。聚伞形圆锥花序腋生;叶花,翠绿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钻形;雄花具雌蕊6~8,药隔顶端有腺点1颗;雌蕊心皮2~4,一般1~2个生长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鲜红色,表层有凸起的腺点,外果皮薄。种子灰黑色,光泽度,直径3~4mm。开花期3~5月。结果期6~8月。
竹叶椒的作用与功效
温中燥温;祛寒止疼;除虫消痒。主脘腹冷痛;湿寒呕吐腹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治胃寒及寄生虫腹痛,牙痛,湿疮。
根、果:胃腹冷痛,肠胃混乱,蛔虫病腹痛,感冒头痛,寒症咳嗽,内风湿关节炎,蜈蚣咬伤;
叶:外敷治跌打损伤肿疼,痈疮疮毒,皮肤瘙痒。
苹果《广西药植名录》:理气消肿,袪风散瘀,止咳化痰,祛蛔。治胃痛。
草酸《江西草药》:祛寒止疼,解蛇毒。
落差《四川常用中草药》:祛寒,理气,除虫,袪风。治胸腔冷痛,寄生虫肚痛,寒症牙痛,湿毒痒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