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四季养生>春季养生

春季如何才能不捂过火

时间: 2023-02-21 14:28:49

春季如何才能不捂过火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是春季养生别捂过头了,捂过头了会捂上火的。春天乍暖还寒,但是有些地方气温也渐渐升高,你还坚守着春捂秋冻的原则,天天穿着大而厚的衣服,身上又容易出汗。汗捂在衣服里面不容易挥发,身上就会出湿疹,而且经常这样捂下去容易上火。

春季如何才能不捂过火呢?

一、春捂秋冻其实是怕会有倒春寒,倒春寒时候天气寒冷,一旦穿少就容易引起感冒或着呼吸道感染,容易患上哮喘等疾病。尤其对于一些老人而言,早春是心机梗塞的多发时期,要小心为主。但是年轻人火气大,不宜捂太厚,但也不要穿在薄,有些人看到服装店都换上了春装,早早买了按捺不住就早早的穿得很单薄。

二、温度达到15度或是略有所超,就要换衣服了,不能再捂得严严实实的,要减衣了,但不要一下子转换为穿裙子,可以适当减一些衣服。但是要保证身体暖和。

三、春季尤其不要穿太棉的鞋,鞋穿太热了,脚烫了也容易上火。最严重的是会引起心火,心火攻心,嘴唇会干裂脱皮,也容易裂口子。尤其是穿那种雪地靴,脚会发臭,容易生脚气。

四、春季也是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过大,可以带件衣服,热的时候脱掉,冷的时候再加穿,这样可以适当的调整身体热度,不会导致上火,更不会将汗捂在身体里,导致身上长痘。

五、春捂的时候注意以下部位的保暖,肚脐、腿部,如果冻到肚脐,肚子会发胀,尤其是经期,冻到腿,以后可能会患上风湿。

六、不要穿低腰衣,让腰部裸露在外面,长期以往会造成腰肌劳损,而且会引起一些骨科疾病,女人最容易得上腰痛或是腰肌等病症,最好是用护腰用具护住腰,或者穿高腰裤。在防止捂过的同时也不能伤及身体。

春捂秋冻是正确的吗

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春与秋虽都是过渡季节,但仍有差异。我国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

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因此劝君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又因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春天,北方冷空气还会不断入侵我国,其频率和强度都超过秋季。为适应频繁的冷暖变化与较强的风力,春季的衣着应比秋季更保暖。

春季如何不上火感冒?

春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下面介绍几种预防感冒的办法:


1、盐水漱口法:每日早晚、餐后用淡盐水漱口,以杀灭口腔病菌。
2、食醋熏蒸法:每日用食醋在室内熏蒸15-20分钟,能杀死居室病菌,保障健康。
3、药物搽涂法:每日早晚或外出时用清凉油少许涂搽双侧太阳穴和鼻唇部,可起到防治感冒的作用。
4、冷脸热足法:每日早晚都养成冷水浴面、热水浴足的习惯,可提高身体抗病力。
5、服药防范法:发现有流行性感冒时,可提前服用预防药。
6、饮糖姜茶法:以生姜、红糖各适量煮水代茶饮用,能有效防治感冒。
7、呼吸蒸气法:在杯中倒入开水,对着热气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这对初发感冒效果甚佳。
8、热风吹面法:感冒初起时,可用电吹风对着太阳穴吹3-5分钟热风,每日数次,可减轻症状,加速痊愈。
9、按摩预防法: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沟内)。
10、调整工作节奏:长期承受工作压力的人,患感冒几率要比生活在平静氛围中的人大5倍。原因是: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会扰乱身体的免疫系统。每天都要为自己设置一段“放松期”,例如洗一个热水澡。
11、不要劳累,保证睡眠时间:劳累时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病毒容易侵入。一晚上少睡3小时,就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12、隔离病人家中有人得了感冒,应注意采取隔离措施。白天,病人最好戴口罩,不要乱吐痰。吃饭时用专门碗筷。晚上尽可能单睡一床。
13、勤晒被褥人体每天要排出约1千克的汗水,约千克的油脂。睡觉时,可使被褥受潮,还可使被褥里的细菌、病毒繁殖生长。经常翻晒被褥,可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把病菌杀死,并去除水分湿气,这对预防感冒很有好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