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四季养生>春季养生

春季养生,如何“春捂”(春季养生有讲究,你知道“春捂”要怎么捂吗?)

时间: 2023-02-21 16:19:50

春季养生,如何“春捂”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夜卧早起,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古人又云:“春捂秋冻,”难道就是让我们春天多穿衣服吗?其实不然,古人是告诉我们要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增减衣物。

“春捂,捂首足”

春天,乍暖还寒的时令,天气早晚湿冷、午日阳光,一天的温差极大。这时,就需要我们不要过早的脱掉我们的大衣外套,不要为了美丽而“楚楚冻人”。

“春捂”讲究的是捂首足,尤为着重保证头部和双脚的温度。注重头部的健康,避免细菌、粉末的吸入,引发气管炎、皮炎等慢性病症;注重双脚的保暖,不要过早的换上裙装、单鞋,预防风湿入骨,引起关节炎、风湿病。

“春捂,莫过头”

很多家长,认为春天要多穿衣物,就把孩子们一个个捂得鼓鼓的,穿着毛线衣、小棉袄。可是,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呢。因为,如果孩子穿得多,捂出了汗,刚好被冷风一吹,抵抗力差的很容易就伤风感冒了。

“春捂,增减衣”

忽冷忽热的春季,白天可能还是晴空万里,傍晚马上就会出现倒春寒,我们自己一定要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防患于未然。

春天适宜披发、松衣来舒张自己,缓解压力,不要把头发绑得过高,衣服穿得过紧;

春天,天气忽冷忽热,我们最好早晚增添衣物,中午适量减衣;

最好,穿着一些宽松的、吸汗性强的棉质的衣物。

“春捂道理确实好,春捂方法要记牢”!

春季养生有讲究,你知道“春捂”要怎么捂吗?

立春过后就意味着已经正式地进入春季,初春的气温是非常的不稳定,乍暖还寒的天气是春季比较突出的特征,人们在穿衣方面就要特别的注意,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身体 健康 方面的问题。

常言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条保健 养生 的谚语,这里说的“春捂”就是说 春季气温转暖的时候,不要过早的减去保暖的衣物,要让身体恒定温度和自然气温达到一个平衡。


01

春捂开始节点


首先,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要不要“春捂”, 一般情况下将气温在十五度来作为春捂的临界点 ,当气温低于这度数时,就要选择春捂;而气温度持续在十五度以上比较稳定的时候,人们就应该考虑慢慢减去保暖衣物。

其次,在春季气温波动比较大,尤其是早晚的温差更为明显,早晚寒气袭人,中午却是暖意洋洋。这种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人体适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日夜温差大于八度的时候就意味着要采取春捂的信号。


然后,有医疗气象专家观察发现,冷空气的往南移动和降温时间的长短与诸多身体 健康 方面的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最常见的就是感冒这类问题。因此, 应该在气象播报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之前做好春捂,做到提前预防。

最后,冬季到春季是一个由寒冷天气转变为温暖天气的天气变化过程,寒冷和温暖两种气候天气交替变化频繁,春捂的衣物不能因气温变暖就过快的减去,应当根据气温的回升情况,逐步的减去。通常情况下, 春捂一周到两周是最合适的 ,像体弱人群、小孩和老人在气温回暖后再捂七天左右是比较适宜,才能让身体慢慢适宜环境气温。


02

春捂的好处


有利调节人体温度

中医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经历过一整个冬季的“冬藏”阶段向春季转变之时,人体各项机能运转都还比较缓慢,对气温的适应都需要几周时间,过早的减去保暖衣物,容易使人体温度失衡对 健康 带来危害, 适当的春捂能够调节人体温度,能快速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


适应季节变化

春季的天气在民间有“倒春寒”的说话,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阳光暴晒,气温骤升;但傍晚则可能冷空气突然南下,使人恍如又回到了冬天。在这种多变的天气环境中,需要春捂让身体适应季节的冷暖变化。


御寒

随着春季的到来,原本在冬季不活跃的皮肤汗腺开始变得活跃,春季的寒冷空气就容易侵入人体,让 健康 出现各种问题。春捂就能很好地避免寒气对身体的侵入,预防寒气影响带来的各种不适问题。


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气温时暖时寒,从冬季进入春季人体皮肤细胞也逐渐变得活跃起来,毛孔随着气温变化也会收缩和张开来调节体温。毛孔受到冷空气会快速地闭合,体温调节出现失灵,造成身体内热导致各种问题出现, 春捂能使身体温度保持在一个恒温状态,身体机能得到有效调节。


03

春捂注意事项


很多人都知道要春捂,往往会出现很多不正确做法,下面这些是需要注意的:


穿衣“下厚上薄”

初春季节,因寒冷天气引发的各种 健康 问题比较多,而春捂重在下半身,因人体的下半身循环与上半身相比较要差,更容易受寒冷空气的影响, 在穿衣方面要“下厚上薄”,尤其是对腿脚的保暖。


春捂要有度


很多人理解的春捂就是多穿衣服,让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甚至有点已经捂出汗的情况,反倒是春季寒冷空气侵袭让自己着凉。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要“递减” ,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春捂也要多锻炼

春捂只是被动地抵御春季多变的天气,想要强健的身体,还是要加强自身的锻炼,增强身体的各项机能的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多注重自己的饮食和作息,养成一个合理 健康 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


冬去春来,天气由寒逐渐转暖,季节变化对人体 健康 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春季,每个地方的气候都不尽相同,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周围环境特点来选择春捂。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应该怎么捂?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为什么要春捂,春捂应该怎么捂吗?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即 养生 养长。春季 养生 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淮南子·时则训》所述“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就是对顺应春季天时的描述。

“捂”的部位

01 捂肚子

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露脐装还是暂时放在衣柜吧,现在还没到它登场的时候。

02

捂脚

“寒从足下起”,四季的 养生 保健都应该注重足部保暖。《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03

捂背

中医理论认为背部属阳,而贯穿整个背部的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后腰又为肾之府,胃肠道不好的人,以及肾阳虚的人,千万不要急着把低腰裤穿起来。腰细虽美,也不能露得太早。

“捂”的程度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着风。

“捂”的饮食

春捂的目的是顾护身体的阳气,除了衣着方面,饮食的“春捂”也很重要。春季适宜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韭、葱、香菜等。生冷之物应少食,早春饮茶应饮用一些性质温和的茶类,如红茶和黑茶,以免损伤脾胃之阳气。

“捂”的加强版

以上是顺应天时而 健康 养生 的“春捂”内容,对一些平素就手足冰冷,遇寒后易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胃痛,甚至出现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的人,还应有加强版的内容。

穴位:平时可以对天枢、神阙、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或药物贴敷。

足浴:采用中药足浴的方式,以促进人体阳气的升发。

体操:现在很流行的五禽戏和八段锦,也是在春季里使人体阳气升发的绝佳方法。

“捂”到啥时候

江苏昆山有句民谚:“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难道要捂到端午节?当然不是,春捂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根据当地的天气决定的,如果连续两周最高气温都在15 以上,而且比较稳定,那时间就差不多了,可不必再捂。

春捂是时节 养生 的内容,特别适合平时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大便溏稀、进食生冷或遇寒易出现腹痛等症状的一类人群。

对于不会表达的小儿,要时不时摸一摸后背,如果总是汗津津的说明捂得太过了,应适量减衣,免得毛孔张开遇风着凉。

春捂以自觉温暖、不出汗为宜。每个人的穿衣标准不一样,可不要出现“我妈妈觉得我要春捂”这种情况哦。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