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是春三月的一个节气,处于春末夏初这样一个交替的时间,气候多变,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之有一些变化,所以清明前后的养生,是春季养生的一个重点环节,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清明饮食宜清淡
春三月,人体的阳气升发达到最高值,为夏季来临做好了准备,清明期间,人们如果饮食过于油腻厚重,容易造成阳气升发过度,导致肝阳上亢,引起血压上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这也是为什么清明期间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多发的原因。
因此,在清明期间人们的饮食一定要注意以蔬菜水果为主,不要过量的食用肉类,尤其是一些羊肉、狗肉、海鲜等具有发散性质的食物,最容易助长风邪,导致血压和心率不稳,要避免食用。
清明要注意排除毒素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在寒冷的冬季,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缓慢,排泄机能很弱,人们在冬季进补所吃的食物,会大量的积累在体内,其中不光是营养,还有各种毒素也会积累不少。
清明期间,随着阳气的升发,人体排毒功能增强,这时采取有利措施帮助人体排毒,可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人们可以多吃一些黑木耳、南瓜、山药、土豆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来排毒,还可以喝酸奶、蜂蜜、红豆粥等来促进毒素排泄,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增强血液循环来排除毒素。
清明要保持充足睡眠助养肝
春季是以养肝为主的季节,清明期间,人体阳气大多充斥于体表,内脏的气血相对不足,肝脏很需要养护,而肝脏的保养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保证,所以在清明期间,人们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加强对肝脏的保护,要养成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的习惯,避免熬夜、劳累等不良习惯,以滋养肝血,促进健康。
1、清明养生重在养肝,传统的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清明节的养生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节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2、清明养生少吃“发物”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食物。
清明时节亦将到来,说起这“清明”二字,最初乃是“天清地明”之意,关于清明,《月令》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且明也。”
而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都会在12度左右浮动,是故每逢清明前后,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垂的大好光景。
可即便清明景色如此柔丽,但这份柔丽之下却仍藏有倒春寒的可能,而每随清明春寒来临,与之同至的,还有突然飙升的高血压问题,其中缘故自然和清明时节突然来临的寒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另外,清明一至,便意味着春季开始从仲春变化为了暮春,然后再等谷雨一过,夏季便将到来,因此天地中的阳气也会在清明这一天,开始变得稠密,加上清明时节人们祭祖习俗的影响,所以每逢清明,便有吃寒食这一传统。
古人认为,吃寒食,一来可以用不生明火的方式来纪念逝去的先人;二来清明食寒,可以使身体中因为阳气扰动而虚浮的阳气得以稍稍安定。
清明一候,为桐始华,时间为三月初五至初九,公历为4月5号至4月9号;这桐始华中的“桐”即是桐树花,桐花色白,味道芬芳怡人,在古人眼里乃是“殿春之花”,这个殿就是末的意思,所以桐花一开,春将即末,而自然中的阳气便也更盛一番,另外此时不仅桐花开始繁茂,与之并行的还有各色花蕊,比如桃花、梅花、兰花等。
此时忌讳:
勿食内脏:《月令忌》曰:“勿食血并脾,季月土旺在脾,恐死气投入耳。”
勿食大蒜:《法天生意》曰:“勿食大蒜,夺气力,损心力。”
勿要杀生:《云笈七签》曰:“是月勿杀生以顺天道,勿食百草心、黄花菜。”
此时适宜 :
适宜艾灸:《千金月令》曰:“三月采艾为人,以挂户上,备一岁之灸。”
适酿花酒:《法天生意》曰:“三月三日(农历),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病,益颜色。”
适宜沐浴:《万花谷》曰:“益沐浴,令人神气清爽。”
清明二候,为田鼠化为鹌,时间为三月初十至三月十四,公历为4月10号至4月14号;田鼠大家都知道,这个鹌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鹌鹑,清明二候时,因为阳气开始浓郁,天气便也自然逐渐燥热起来,我们都知道,鼠类怕热喜阴,故而此时田间的老鼠们便开始躲藏于洞,只在晚间出来。
但与此同时,自然界中的鹌鹑却开始逐渐变多了起来,说起这鹌鹑,乃喜阳之禽,因此古人见田鼠少而鹌鹑多,便以为是田鼠化作了鹌鹑,故方给此时命名为“田鼠化为鹌。”
此时忌讳:
勿食鱼鳖:《百一歌》曰:“勿食鱼鳖,令人饮食不化,神魂恍惚,发宿疾。”
勿食鸟兽:《千金方》曰:“勿食鸟兽五脏,令人气馁。”
勿食韭菜:《云笈七签》曰:“勿食韭菜,令人阴阳倒触。”
此时适宜:
适宜出游:《云笈七签》曰:“三月上巳,宜往水边饮酒燕乐,以辟不详。”
适宜拔白:《真诰》曰:“是月十一拔白,十三拔白,永不生出。”
适做藏茶:《 养生 仁术》云:“采茶炒藏,能治咳嗽。”
清明三候,为虹始见,时间为三月十五至三月十九,公历为4月15号至19号;虹便是天上的彩虹,关于彩虹,古人认为是阳气升腾的结晶,且一般彩虹也出现在比较热的天气中。
而清明末期雨水增多,气温增高,故而彩虹出现的概率便会大为上涨,所以古人便命名此时为“虹始见”
此时忌讳:
忌讳出汗:《云笈七签》曰:“勿发汗以养脏器。”
忌食羊肉:《本草》曰:“勿食生葵,勿食羊脯。”
勿食河鱼:《千金方》曰:“三月,勿食鱼,凶。”
此时适宜:
适宜驱虫:《山居四要》曰:“可采荠菜花,可辟蚊蛾。”
适吃枸杞:《万花谷》曰:“取枸杞煎汤,令人光泽不老。”
适做甜饼:《万花谷》云:“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做饼,不惟香味清甘,自有益于人。”
前文开头说过,清明时节虽然阳气升腾,但是毕竟仍有倒春寒的现象,而每逢这个倒春寒一来,便是人体气血翻涌紊乱的时候,所以此时 养生 ,必须要以“稳”为主,另外还需防止肝气郁结所产生的抑郁情绪。
因此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在做一份柴胡菌菇汤来喝,这个汤中的柴胡、姜片均是受用于初春的食材,其中产于春季的菌菇有健脾、补气之效,而柴胡则主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再兼合姜片散寒解表之能,对付初春时分的乍暖还寒可不要太轻松。
柴胡菌菇汤的做法
材料准备:各色菌菇200克、柴胡15克、少许枸杞、少许葱、姜片一片、盐少许。
第一步:将菌菇切成薄片,然后放入碗中,用水淀粉抓匀洗去杂质留在一边备用。
第二步:将柴胡剪片同枸杞先浸泡十五分钟后,再清洗干净。
第三步:准备纱布将枸杞、柴胡包好,有茶包或者料包可方便操作。
第四步:准备一只砂锅,倒入一半以上的清水,然后将菌菇、柴胡、枸杞、姜片、葱下锅小火浸煮15~20分钟。
第五步:小火浸煮完毕后放入可用肉类,没有也可不放,接着改中火炖煮5分钟,即可撒盐出锅。
其中柴胡为此汤中的主料,可是说柴胡是食,可能会有观众感到诧异,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这柴胡似乎自古以来便归中药这块。
但其实不是,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早已将柴胡列入上品,而能位列上品之材,其实本身就兼具药食功效。也就是说,柴胡是一味药可解郁,食可疏肝的天然宝材。正如《吕氏春秋》所云:“菜之美者,华阳之芸。”其中这个“芸”便是出产自华阳的柴胡,相传这“华阳之芸”久服以后还能轻身、明目,消散往日之郁。
当然除了口服以外,柴胡另一出彩之处,便在于其还可以添作外用,如柴胡配陈皮,则可解腻散郁,如配川穹,则可行气活血,如配香附,则柴胡疏肝之性更上一层楼,如配芍药,则可祛瘀活血,如配甘草,则可补虚实中。因此柴胡无论怎样用,它都非常适合初春常有小毛病的人拿去用。
而这里,就特别推荐大家可以依照方子,抓点柴胡,然后配上川穹、香附、芍药、甘草或者陈皮来泡泡脚,如果你是春郁较多,那么就多配香附,如果是气滞血瘀,那么久多配川穹或者芍药,当然怎么配还得看个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