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近期做客健康访谈的嘉宾,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魏翠柏医生指出,中风的高危人群需要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脑血栓的复发或加重,中老年人即使没有危险因素也需预防中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情志致病防不胜防
人的情志会引起相关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并随之并发多种疾病。《黄帝内经》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老年阶段,面临家庭、工作、儿女亲朋诸多琐事,大脑可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
二,基础代谢下降要会吃
魏医生指出,中老年人群基础代谢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饮食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即学会如何吃,一般建议中老年人注意以下三点:
(1)每日盐的摄入量限制在6—8克;
(2)减少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脂肪代谢的堆积容易导致早期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会使脑血管病容易更早的出现。魏医生建议,可以长期使用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二级预防药物。其中的维生素b6、红花油等成分可以有效的预防动脉硬化,防治脑血管疾病。服用三个月到半年,要定期复查血液生化学指标和凝血指标。
(3)控制高热量食物,即限制热量的摄入。
三,做家务不等于有氧锻炼
中老年人一般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做家务是一种锻炼,其实这种锻炼不是常规意义上预防疾病进行的锻炼。预防脑血管疾病所要进行的是,每天持续锻炼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只有有氧运动,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预防作用。
魏医生对广大中老年人群的建议是,保持一个好心情,拥有一个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持一定时间的规律运动,才能有效的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为防止再发,以上注意事项均应予以足够重视。
如果你担心中风,就必须立刻做到下面四件事:
1.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至少吃五种或更多,其中一定要有红萝卜才行。
每周吃五次或五次以上红萝卜的人,比每个月只吃一次或不到一次红萝卜的人,要少68%罹患中风的危险!这是哈佛大学追踪90,000位女护士长达八年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另外,菠菜也是很有效的预防中风的食物。红萝卜和菠菜的保护功效是因为它们富含β-胡萝卜素的缘故。据研究指出,每天摄取15-20毫克β-胡萝卜素的人,和每天只摄取6毫克的人相比,二者的中风机率相差得很明显。
像胡萝 、菠菜和其他各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之所以能预防中风,是因为胡萝卜素能够防止胆固醇被氧化成有害的形态,进而堆积在血管内,造成血液凝块。更重要的是,血液中若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可以帮助你免於中风而死亡,或减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伤害,并且加速身体复原!这是布鲁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检验了八十位中风病人病发后二十四小时内的血液之后,所得到的结论。这是因为当你中风,也就是脑部缺氧的时候,你的脑部细胞功能开始发生障碍,最严重的情况就是脑神经细胞受伤。但是如果你血液中含有许多维生素A,它就能够在各种细胞病变发生的时候加以阻止,因而减轻脑部受损的程度或死亡的机会。
2.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的鱼。
如果你的血液中含有大量omega-3脂肪酸,你中风的机会就比较少一点;而且即使中风,伤害也会比较小。荷兰最近的研究发现,年龄在60-69岁之间,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那些不吃鱼的人,在往后十五年内中风的机会要少一半。
日本所进行的一连串研究也发现,每天吃9盎司鱼肉的渔民,比每天只吃3盎司鱼肉的农夫,因中风而致死亡的机会要少25-40%。
这是因为神奇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较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大脑血管阻塞。如果你的年龄已大到会令你担心自己的血管阻塞,你不妨想像一下这种情况:当你服下鱼油以后,它就会在你的细胞膜内停留。这种充满鱼油的细胞较富弹性,有如液体般的柔软。也就是说,像这种柔软形态的细胞比较容易挤过狭窄收缩的血管,把氧气运送给脑部和心脏的细胞。这种巧妙的变化可以救你一命,特别是当你的血管已经老化和受阻塞的时候。
顺便一提的是,吃饱和动物性脂肪的作用恰恰相反,会使细胞膜变得更僵硬。因此,为了预防中风和心脏血管疾病,最好别吃这一类的脂肪。
3.控制盐的摄取量。
即使盐不会使你的血压上升,它也可能对脑部组织有害,引起微小的中风。曾有人用老鼠做实验,分别喂给它们高盐和低盐的饮食。吃高盐饮食的老鼠在十五周内,竟然全部中风死掉,虽然它们的血压并没有升高;而吃低盐饮食的老鼠只有12%因中风而死掉。吃高盐饮食致死的老鼠,则因一连串轻微中风,最后导致脑部组织坏死和动脉受损。
4.不妨考虑喝茶,尤其是喝绿茶。
记住,采取这些行动,能够在你万一中风时,减轻你神经的受伤程度,并降低死於中风的机会。
相信很多人对“三高”都不陌生,在当代的中老年人群中,“三高”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长期“三高”会给身体带来许多危害,甚至会引发心梗、脑梗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因此,人们也把“三高”看作衡量中老年人身体 健康 的依据。
51岁的周先生去年体检血压、血脂和血糖都处在正常范围内。但刚放假,却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周先生脱离了生命危险,却落下肢体偏瘫,需要长时间的康复。 周先生十分不解,明明自己没有得“三高”,为什么也会得脑梗呢? 医生告诉他,除了“三高”,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会导致中风。
周先生去年的体检结果显示他并没有得“三高”,因此,他还十分骄傲,觉得自己的身体比许多年轻人都好。 体检过后,他就开始大吃大喝,经常与朋友聚会抽烟饮酒至深夜。 医生告诉他,正是这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他中风。
医生说,三高的确会增加患脑中风的风险。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大多数病人中风都是脑梗死引起的。血压升高会增大血管损伤的风险,血管壁长期处在较大的压力下,很容易出现硬化。而脑部的动脉血管硬化就可能会引发脑梗死。 长期的高血脂会使大量脂类物质和毒素堆积在血管之中,导致血管狭窄及堵塞,也很容易引发脑梗塞。
但是,中风的发作不仅与“三高”有关,还和许多其他因素相关。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脑梗 发作的主要因素都是动脉粥样硬化, “ 三高”就是常见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除了“三高”外, 肥胖、抽烟、酗酒也是引发脑梗的重要因素。 另外,头部外伤也可能会引发脑梗死。
中风的发作和温度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当气温降低的时候,会引起毛细血管的收缩,引发脑细胞缺血缺氧的情况。 如果患者本身的血管已经出现了狭窄,血管收缩会引起血压升高,就更容易使脑部的血液供给出现障碍,从而引发脑梗。 当温度升高时,毛细血管会出现扩张,血压进一步降低,发生脑梗的概率就会降低。
另外,情绪也是引发脑中风的原因之一。长期处于过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 忽然间情绪过度激动、愤怒、悲伤都可能会引发脑中风。
值得注意的是,周先生的血液相关指标虽然在一年前的体检中是正常的,但在这次就医过程中,却被诊断出高血脂和高血压。 可以看出,并不能因为一次血压血糖检测正常就掉以轻心,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因此,即使体检结果正常,也不可掉以轻心。 生活中要养成定期监控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习惯,对自己的身体 健康 有一定的了解。 好的生活习惯要继续保持,不能像周先生一样,看见体检结果正常,就开始放纵自我。
脑梗有着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近些年,脑梗患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 许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为长期的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而患上脑梗并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令人唏嘘。
其实,脑梗发作前身体会给出一些警示。如果加以留心,可能会避免一场悲剧的出现。
脑中风会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近些年患病逐渐趋于年轻化。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会得脑中风呢? 可以根据自身生活习惯和身体相关症状来判断。
生活习惯很差, 长期吸烟酗酒、熬夜通宵、饮食睡眠不规律,那么不论年龄高低,都有可能出现脑中风。 另一方面,脑中风发作前,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果能及时提高警惕,就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避免脑中风的发作。
脑中风发作以前,许多患者会出现一过性头晕或黑懵的症状。 这种头晕往往会使患者无法正常活动,有的患者则直接因为头晕而出现意识丧失,但这时头晕或意识丧失一般都很短暂,持续大约10-20秒,很少超过1分钟。
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在中风前出现面部麻木的症状。 这种麻木感通常会发生在嘴唇、舌头和脸颊处。 有些患者则会出现疲惫乏力、眼前发黑、流口水以及喝水呛咳的现象。
当身体出现这些异常现象时,要谨防脑中风的发作,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救治。 另外,患者在脑中风发作时,有许多标志性的症状可以和其他病症相区别。
第一个明显症状就是患者会出现智力下降的相关表现。患者记忆力减退,反应较前迟钝,逻辑、计算及定位能力,较之前明显下降,并且经常有头晕症状, 容易疲惫,睡眠增多,学习能力下降,脑力下降,表现为读书及接受信息能力下降。 即使是一些较为年轻的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并随着病情加重而变得更加严重。
第二个明显症状就是患者会出现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 许多脑中风患者在发作期间,会出现面部舌头伸不直,鼻唇沟不对称, 嘴歪眼斜、表达不清的表现,说话漏风,饮水呛咳, 而这些表现又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常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情况。
如果患者的小脑也受到了损伤。 除了面部的异常,患者还可能出现 手脚不听使唤、运动不协调、四肢无力无知觉甚至瘫痪 的症状。
脑中风会给身体带来如此大的伤害,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那么,是不是只要患上脑中风,就只能等待死亡或者落下偏瘫呢?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
周先生因为没有在最快的时间前往医院,因此落下了偏瘫。但临床上,治疗脑中风是有很多有效的方法的。 脑中风和心肌梗死一样,治疗上将就一个早字,越早进行抢救,治疗效果越好。
对于脑出血的患者,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血压的控制,保证颅内血压正常。 而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就更多了。通常情况下在脑梗死发作的前4个小时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发作的4个小时至12个小时,期间可以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及时的溶栓不仅能保住患者的性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留下后遗症的风险。 病情稳定住以后,患者就要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语言沟通能力的恢复、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智力的恢复等多方面。
脑中风虽然有好的治疗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预防脑中风的发生。生活中,有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远离脑中风呢?
脑中风的发作不是一天两天的坏习惯引起的,而是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积累而成的。因此, 想要拥有 健康 的身体,远离脑中风这种危险疾病,也要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有效预防脑中风。
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饮食、睡眠方面。 想要预防脑梗,就要尽量少吃油腻、太咸、太甜的食物,从饮食上保护血管,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生活中,可以多吃冬瓜、丝瓜、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少吃动物内脏、肥肉、腊肉等食物。
除了这些,还要远离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对身体有害无益, 酒精不仅会引起精神错乱,还会对心脑血管造成伤害。
另外,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且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避免经常熬夜和通宵。 不要让自己长期处在过高的压力之下,学会排解内心的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想要预防脑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远离烟草。 吸烟不仅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还会提高血液的粘稠度,加速血管硬化,提高患心梗脑梗的风险。
其次,要做好保暖工作。脑中风与温度有着一定的关系,温度的降低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因此,当气温降低时要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寒。 天冷时要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可以戴上帽子和围脖抵御风寒。 在炎热的夏天,要尽量减少冰冷食物的摄入。
再次,要养成运动的习惯,避免肥胖。肥胖不仅会影响外在,还会引发许多疾病。 肥胖会增加患“三高”的风险,也增加了患脑梗和心梗的概率。 因此,要尽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脂要通过 健康 的运动来进行,不能依靠节食来减肥。
最后,要养成定时体检的习惯。 很多患者在脑中风发作前,并没有太明显的异常,有些患者出现的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因此,最科学的判断依据就是定期体检。 高危患者尽量做到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血脂血压血糖测量,每一年进行一次系统体检。
从上文可以看出,周先生的脑中风和他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虽然一年前的体检中他并没有患上“三高”, 但他长期酗酒、高油高盐饮食导致他的血压血脂血糖逐渐异常,并最终脑梗发作。 虽然现在保住了生命,但日常行动和沟通都受到影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因此,想要预防脑梗,不仅要远离“三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摒弃不良习惯。 饮食上 健康 清淡,睡眠保持充足,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同时定期体检。 相信坚持做到这几点,可以很好地预防脑梗,避免悲剧的出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