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了青少年行为异常的根源:大脑发育不完善,因此“脑回路”异于成年人。
古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父母们却不同意。青少年们在某一个时期会变得非常情绪化,追求刺激,做出许多令人抓狂的举动。而现在,科学家们宣称已找到这一现象的原因――脑残。当然,此“脑残”非彼“脑残”,他们行为古怪,是因为大脑发育还未成熟,因此大脑运转不同于成年人。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仓促做出的决定往往表达出的是最初的决定,也最符合直觉。直觉萌芽于“边缘系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边缘系统在人脑中的历史最悠久,目前而言也最单一。它负责管理情绪和动力,并藉此操纵人的行为。豆蔻年华的孩子们,大脑边缘系统与其他部分的交流与联系相当特别,与成年人南辕北辙,故他们在刺激的活动面前显得毫无抵抗之力。
杜克大学(duke center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的凯文・拉巴(kevin labar)教授说:“青春期时,人们开始进行社会交际,这一时期充满着变革与风险,对此后的人生意义深远。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同伴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重要的是学会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
拉巴教授探讨了10-20岁女孩对“信赖”的判断能力,并表示,之所以不把男生纳入研究领域,是因为他们比女生成熟得更快。
研究发现,参与者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存在“断层”,这是青少年们敏感的根源――他们总是充满怀疑。
如果你足够了解15岁左右的青少年,你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成年人或是十一二岁的人那样值得信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其大脑区域交流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可能导致行为差异,难以建立信任。
青少年对于带有怀疑色彩的面部表情特别敏感,例如嘴角下撇、皱眉等。
所有年龄段的人见到撇嘴、皱眉的表情时,大脑右侧杏仁核就会活跃。但研究人员发现,少女们见到这种表情时,杏仁核和脑岛的另一些区域也会活跃起来,13-15岁的少女尤甚。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女孩对于不信任的面部表情尤为敏感。青春期的激素变化与之有关,但也许只是青少年们会更主动地寻找周围的威胁,类似于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作风。
这一研究发布在2014年3月的《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杂志,研究结果将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防治和干预,帮助心理学家设计方案。
这个问题我也在研究,因为我家就有个马上青春期的家伙了。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慢慢不再跟我亲昵了,嫌我啰嗦了,自己有主见了,他拿定主意的事就得听他的了。
有自己的朋友圈了,也开始对我们说教批评了。有自己的小秘密了,手机开始设密码了等等变化了。
情绪目前还比较稳定,还没有到中二病的时候。作为妈妈的我只能闭上嘴,有事情多让爸爸去沟通,做好一切准备迎接青春期的暴风雨。爸爸妈妈们加油!陪孩子安稳渡过青春期这几年。
青春期的孩子正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因此,这是他们问题产生最多的时期。他们会有很多情绪,而且非常多变。我来具体说一说:
一、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
孩子爱发脾气往往是他们产生的愤怒的情绪。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大脑中掌管情绪的前额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全,对情绪的管理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认为发脾气可以更好的释放情绪。心理学家称之为宣泄的错觉。也就是说很多孩子认为我有了情绪就要发出来,否则我不要被憋死吗?等我发完脾气后就好了。很多孩子是这样,等他们叫完后又会和父母道歉。
二、青春期的孩子爱抱怨。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会发现他们对很多事都看不惯了。抱怨作业太多了、妈妈管多了、没有尊重他们的隐私、妈妈爱唠叨、老师会拖堂、学校里经常考试、压力太大了等等。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服从别人,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去反抗,所以只有抱怨一下自己的不满。
三、青春期的孩子会沉默。
如果孩子与父母沟通,而父母却总是不能理解孩子时,孩子以后就不愿再与父母说话了。他们认为,反正我跟你说了也没用,你也不会理解我。干脆就什么都不说。还有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开始变得成熟起来,不会有一点小事就挂在嘴边滔滔不绝。
四、青春期的孩子会焦虑、紧张不安。
他们的焦虑感从何而来呢?一般来说,都是受外在的影响。在学校中,老师会说:你们要努力呀!不努力怎么行呢?作业与考试让孩子感到压力倍增。父母花巨资给孩子找老师补课,如果孩子没考好,他就会感到对不起父母。有的孩子承受能力差,他们就会开始感到焦虑。害怕自己考不好,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失眠等症状。
五、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敏感。
六、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抑郁症。
孩子在出现压力的情况下很表现出沮丧。正常的压力不会对人们有不良影响,反而是 健康 的。但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而孩子又不知道如何去释放这些压力的话,就可能会导致孩子抑郁的发生。他们不愿把自己的烦恼对父母说,因为父母都不理解他们。他们的朋友也非常少,不愿交朋友。每年高考,都会出现抑郁症的孩子跳楼的事件。
面对孩子这么多情绪问题,父母可以怎样做去帮助孩子呢?
一、父母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和关心。
孩子发脾气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情绪变化。因此,父母不要去和孩子较真,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有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自己的脾气也会点着,与孩子对抗最终是没有赢家的。所以,父母要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在他们发脾气的时候,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可以这样说:
嗯!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你学习了很久,确实很累。(表示理解、共情)
你坐了很久了,需要走动一下吃点水果吗?)表示关心)
二、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抱怨,倾听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普遍爱抱怨。孩子们会抱怨妈妈管的太多了,没有尊重他们的隐私,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学校里的作业太多,考试太多等等。但是很多同学不愿和经常抱怨的人交往。父母自己要少一点抱怨,用自己对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对他们的抱怨,要耐心倾听。
三、父母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保持沉默时,他们通常是不开心,所以不愿意说话。这是父母要给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父母不需要对孩子太严肃,有时候也可以用一点幽默故事来调节一下气氛,对孩子笑一笑,让孩子感到放松下来。当孩子说错了话的时候不要去嘲笑、讥讽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
四、家长要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
孩子最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其实都取决于平常的努力。如果孩子在平常已经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并且也有着非常认真的学习态度,那么这个时候是完全不需要过于紧张的。父母的表情和语气会影响孩子,父母的焦虑感会传给孩子身上。缓解孩子紧张不安的情绪。父母可以多陪陪孩子说话,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环境。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平等的对待他们。
五、家长要乐观的面对事情。
一个乐天派是不容易得抑郁症的。经常大笑的人很少有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非常好。 法国化学家法拉第患了神经衰弱症,发病时不能工作,不能休息,痛苦不堪。他虽遍访名医,但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越来越重。当他一筹莫展之时,一位朋友对他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去马戏团看小丑表演。自此,法拉第的病情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转。不知什么时候,他发现病完全好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的太重,培养孩子乐观面对未来的品质比分数更重要,因为他们有能力面对任何挑战。
青春期的孩子是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当中,他们能够顺利的度过的话,那孩子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接纳。
一说到青春期,大概每个人都会想到叛逆。青春期,仿佛就是叛逆的代名词。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要说是叛逆,其实也是父母的叛逆期,而非孩子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如果没有父母的“叛”,又何来孩子的“逆”?
所以,青春期一定会来,而叛逆期却不一定会来。
关键在于父母如何看待。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孩子走向成年的过渡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独立意识萌芽,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但却尚未具备独立的能力。
他们渴望拥有更多自主权,渴望与成年人平等对话,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再事事由父母做主。
他们更重视友情,朋友的地位渐渐超越父母的地位。不再对父母无话不谈,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凡事多一些商量,少一些命令;多一些询问,少一些专断;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干涉……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更配合你。
把孩子当朋友,不止适用于青春期,而是任何年龄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情绪。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其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其调节能力仍然较差,大脑的抑制能力仍然不高,兴奋和抑制不均衡、不协调,与小一点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情绪成熟多了,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情绪仍然表现出强烈性和不稳定性,这些特点经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产生不良的自我感觉和心理危机。
一、情绪表现: 爱发火、好生闷气、情绪大起大落等,代表了青春期孩子情绪的一般特点。
二、原因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的上述表现,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大脑、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与他们 社会 经验、为人处事策略的逐渐积累形成矛盾,他们表现出情绪上的这些特点是必然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爱发火常见的原因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自尊心受到他人伤害;三是学习不顺利、身体不好或者发生了其他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些孩子的愿望和目的始终不能实现和一再受到挫折的时候,会向外表现出一种愤怒情绪并表现出攻击性。 有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爱生闷气,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外部事件过于敏感,或者用有色眼镜消极看待事物,从认识上看,往往是因为这样的同学对引起自己生气的原因缺乏冷静客观的分析,思想上钻牛角尖,或者缺乏宽容心理,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松,不肯原谅其他人,有的同学在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时,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者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优越的先天条件或者其他保障,有的同学在家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习惯,把这种习惯带到学校里面,在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时,仍然用在家里的行为方式对待同学,错误地以为通过生闷气、给别人脸色看可以解决问题。有时候他们情绪的大起大落除了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外来复杂刺激的交替作用等原因以外,他们自己不注意调节与控制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可能缺乏外来指导,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情绪过分大起大落对身心 健康 有不利影响;有少数同学得到老师和其他人错误的强化,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的使人厌烦,只有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但这个比例也相当高了,不容父母们不重视。
在青春期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一些消沉沮丧,因为青少年开始自我怀疑。 孩子也会有些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体验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未来,在这个时期他们有了生理上的冲动,第一次开始幻想未来的伴侣或性,有了第一次恋爱与失恋,第一次危险行为……
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 冒险,对青年人来说,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征服手段。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曾做过一些连父母也未曾料到的事情吗?
父母或许感到不理解,觉得孩子的行为过于失控,会影响人生,甚至伤害生命,因此忧心忡忡。但在某种意义上,青春期孩子对生活的恐惧更胜于对死亡的恐惧。对于生命来说,任何体验都是获得,当然也包括犯必要的错误。如今玛雅已经是一个初中孩子的母亲,面对孩子的青春期躁动,她不像其他妈妈那般焦虑,“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青春期的叛逆’,加上之后也学了多年的心理学,所以特别能理解孩子内心的苦闷,也会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多试着去理解她,她青春期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其实站在她的角度去看动机是很正常的,只是方式不是我们大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也常跟孩子讲自己青春期做过的一些荒唐事,她也很信任我,愿意把她心底的秘密对我分享。我们也会一起讨论哪个明星长得帅,是怎样的帅,是温柔的,是萌萌的,还是刚毅的。我相信她能凭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合适的恋人,因为我知道她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因此我不担心她是否会早恋,也相信即使恋爱了她也会选择一个适合的恋人。我相信她。”
青春期是青少年反抗父辈权威的一个时期,父母是青少年的首选攻击目标。 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过分担心和不够担心之间,很难确定适合的行为方式和界限。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认为,父母之所以把握不好分寸,感到害怕和担忧,关键在于自己的焦虑,父母会有意无意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未来,所以他们很害怕,很焦虑,担心孩子一毫米的错误会影响整栋大楼未来的发展。倘若父母是足够开明的,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家庭结构变化有充足知识,在孩子11周岁作业就要开始调整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努力学会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价值观与思想的人,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同时,父母也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把精力多分配给自己一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婚姻。
青春期的孩子, 生理的变化 让他们的情绪多变,容易因为一些事产生负面情绪。
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得“蛮不容易” 。从小学阶段相对轻松的学习生活过渡到紧张的中学生活,压力徒增。思维能力的增强让他们想把世界万事思考个明白,困惑、不解随即产生。
青春期是“儿童已达,成人未满”的过渡期,除了身体在急剧变化,自主性也逐渐增强,既不能像小孩那般依赖幼稚,又不具备大人的独立成熟。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 心理上容易受挫折,负向情绪就比较多:急躁、紧张、易怒、不安、焦虑、沮丧、孤单、厌烦,司空见惯 。
青少年光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就已经够他紧张的,再加上学业的重担、人际的负荷、亲子关系的拉扯,就容易导致他急躁、易怒。
之所以比较不安,是因为他开始很在意自己的表现, 在意外人怎么看自己,尤其异性 。所以,有时候爸妈一句无心话语,他就觉得“你嫌我不好”;别人一个无意眼光,他就认定“他讨厌我”。
另外, 无论是身体、两性或课业等,青少年都容易感到焦虑、沮丧 ;他挂虑“发型不够潮”、“痘痘冒出来了”,也担心“能不能吸引异性的注意”,还要烦恼“自己成绩够不够好”、“考不考得上理想的学校”。
孤单跟厌烦主要来自人际关系的变化 。青少年渴望拥有超人气。同学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他心情跌到谷底;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独一无二,小小的误解也会变成“没有人了解我,我好孤单”。
这时期的青少年追求独立 ,跟父母相处容易觉得“很烦很腻”,看弟弟妹妹尤其不顺眼,认为他们幼稚、无聊。因为他有一种道德上的伪善,“高标准看别人,低标准看自己”,使得他对人容易感到不耐烦,也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常需要调整适应。
在这种时候,作为父母要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要“硬碰硬”,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建议孩子情绪不好时出去走走,分散一下精力也会有帮助。
家有青春期男娃的我,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
在不经意的某个时间,我们忽然发现孩子长大了,长高了,以前需要低着头跟孩子讲话,现在需要平视甚至仰着头了。身高上改变了,心理上也就有了改变。
青春期的孩子比儿童期更有主见 :进入青春期之后,发现孩子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对父母言听计从,有什么不懂的都会来问父母了。他们更多的可能跟同伴讨论,或者上网查询。有时父母说的话他都能指出不合理之处。
家长要怎么做 :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跟有优秀习惯的人来往,但是千万不能用粗暴生硬的手段。青春期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非常容易受影响。朋友圈子很重要,这句话放哪都适用。
家长要怎么做 :给孩子一定选择权和空间,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自己挑选喜欢的衣服,不要绞尽脑汁想给孩子买什么,还能借机培养他的穿衣品味,何乐而不为呢?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变大了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发完脾气没几分钟又若无其事了。这时作为妈妈的我只能暗暗翻个白眼,不跟这小子一般计较。
家长要怎么做 :在孩子热血上头的时候,不要跟孩子硬碰硬,让孩子冷静下。过半个小时找个机会再用和缓的语气跟孩子讨论刚才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展迅速而心理还没有跟上,我们家长要改变以往对孩子的态度,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与孩子平等相处。只要孩子能够听得进父母的话,青春期的孩子就不难教育。
有问题及时调整,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角度去沟通,也可以适当的去做几次心理咨询。越早越好,不要拖。
青春期的孩子们如果缺乏友谊、缺乏同伴交往,他们将会觉得非常孤独,如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 社会 关系,也会导致青春期的孩子们陷入一种被同伴抛弃的之中而难以自拔,青春期的孩子们还很容易发生压抑的情绪也就是说当需求和愿望得不到应有的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们非常的敏感,也更有自尊心。
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就是压抑,尤其是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挫折感,缺乏应有的满足等等,会觉得非常困苦无助。青春期的情绪变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形象。
随着孩子的成长,青春期孩子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出现独立性增强,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情绪两极化、心理上“锁”、心理向成熟过渡、行为易冲动,这些心理很容易产生叛逆、厌学、早恋等青春期问题。我朋友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特别叛逆,情绪也不稳定,朋友想了很多方法来教育孩子,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人推荐她让孩子学习弟子规音像教材,孩子学习之后懂事多了,也能很好的管理自己了。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我觉得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不能总是说教。
1. 青春期心理的变化
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开始趋向成熟。这时他们会有很多自己的一些秘密,也越来越不想跟家长透露。家长也往往是这个时候发现孩子和自己没有以前亲密。
早恋是最常见的现象。不过对于青春期来说,感情的萌芽是最正常的。这个时候不能明令禁止,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家长要及时做正确的引导。
2. 学习状态的变化
随着年级越高,学习压力也日益渐增,有些孩子很明显出现了厌学,考试焦虑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有孩子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很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转学或休学的方式来解决,但实际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有问题加重的表现。这也是青春期的一个转变,孩子对自己的目标更清晰,对直观的成绩更在意,所以当实际达不到预期,便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越重要的考试就越焦虑。家长要及时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放松,只有陪伴才能让孩子在这个青春过渡时期平稳度过。
3. 人际问题
进入青春期,这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和小时候所有事情家长都会帮你搞定不同,这个时候,孩子要开始独自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和与老师的关系。和父母关系好,不代表就能自如的和他人相处,毕竟他人是不会什么事都迁就你。学校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孩子有归属感,缓解学习压力。在同学之中找到真正的伙伴,获得老师的鼓励与表扬,这样的学习环境势必能分摊孩子内心的压力。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令他们伤透脑筋。为此,专家指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那么,该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呢?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接介绍“速成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处在心理结构的最高层,它不仅影响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而且还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者。青少年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有一定的目的,前进有一定的方向,才不会沉缅于身边的琐事中,才能正确客观地反映周围事物,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防止心理失常,矫正不良心理,促进心理健康。 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不能全面认识自己,不能承认接受现实中的自我。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把自己摆到适当的位置,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不卑不亢,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适宜的估价。 不仅全面认识自己,而且还要做到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勇敢承认现实中的自我。个人的容貌、体型、生理上的缺陷,父母的职业,所处的社会阶层、身世地位等,个人是无法选择的,甚至是无法改变的,每个人必须接受现实中的自我,扬长避短,然后创造理想的自我。 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学把对于挫折的抵抗能力称为“挫折耐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它是经过学习、训练获得的,和每个人的人格完整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耐挫力低,那么,经过几次挫折后,这个人的人格就可能失去完整性,甚至会分裂,有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产生心理疾病。 培养、训练青少年的耐挫力,就要让他们经受适量的挫折经验,适当地去经风雨、见世面。挫折经验既不能过多、过强,使其失去信心,觉得无法承受,又不能过少、过弱,引不起足够重视和注意,使其养成吊儿郎当,敷衍了事的性格倾向。 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人的心理不健康与情绪、情感的困扰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当教育青少年学生用理智驾弩情绪而不做情绪的俘虏。 为此,首先,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为他们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消除心理紧张和焦虑,使其保持愉快和稳定的情绪,促进情绪的正常发展并趋于成熟。其次,合理的宣泄。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隐藏一股力量,须藉情绪加以释放,否则积蓄起来将有害于身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正常的情绪不能过多的压抑,而要加以宣泄。 心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可向周围同学倾诉;与同学闹矛盾,要开诚布公与对方交换意见,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受到委屈时,也可在至亲好友面前大哭一场,得到安慰和同情,或者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消除心里郁结。情绪应当宣泄但必须合理,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再次,对不良的情绪要适当控制。要意识到自己某些不良情绪的存在及其原因,要找寻适当的途径克服或躲避,转移目标,三思而后行,使不良情绪缓解。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要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必须进行适当的脑力劳动训练,合理的营养和睡眠。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和其它器官器官一样,必须经劳动锻炼,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典型的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必须遵循脑的生理学和卫生学的规律。首先,教育学生,生活要有规律,使一切活动都有节律进行,能量消耗最少,并能取得高效率。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作业量和难度,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率。注意改进学习方法,训练大脑的灵活性,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再次,脑力训练应当适度,如果负担过重,要求过高,过度紧张,使精神系统高度兴奋,就会引起大脑过度疲劳,阻碍青少年神经系统正常健康发育。 要使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必须有足够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类、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等。多食含维生素B的食物,可防止神经炎疾病,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利于记忆。禁止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因为酒精对神经活动有不良影响,并成为产生各种神经疾病的根源。青少年吸烟也极有害,烟内含尼古丁,能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每天应保证睡眠8—9小时,睡眠充足能够保证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各种肌肉系统充分休息,精力充沛,有利于心理健康。如果睡眠不足,就会引起神经系统疲倦,身体抵抗力下降,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也影响心理健康。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与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教授丁赞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要教育青少年尊敬父母、师长,主动与人交往,学会与他人相处,把自己至于集体中;不要因看不起人,寡交,与人疏远;对人要热情、诚恳、宽容;要关心、帮助他人,尊重别人的意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作自我批评,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对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缺少思想准备,会产生异常心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异常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容貌,往往把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是反常而惊慌失措。关心异性,对异性有特殊的好感和好奇,对描写爱情的电影、小说等开始感兴趣,个别青少年产生早恋,产生性冲动,并以不正常的方式满足性的要求,养成不良习惯,由此引起罪恶感而烦恼不安。 上述问题,皆由缺乏正确的性知识所致。1963年周总理曾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 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也可请医生专家,对男女学生分别进行专题报告,专门解答青少年最关心的性问题,以科学态度认识自己和异性。要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并注意锻炼意志。要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指导他们在异性接触中自尊、自爱。要给他们将早恋的危害,使之有理智、有道德观念。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总之,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是一名人民教师平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向正常方向发展,才能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等良好性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他们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要求,而父母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导致青少年的反抗。二,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而抗争,他们需要成人将其视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给予平等的自主性,父母却一味将他们置于孩子的地位,予以保护,支配和控制,从而导致反抗,使亲子矛盾突出,三,观念上的碰撞,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多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少年儿童,在大小事情上面已经具备自己观点和主张的青少年,会抵触和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观念上的对抗。第一:主观因素。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匀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