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民生政策恐怕就是“健康中国”了,但现在“健康中国”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其概念正被悄悄偷换成“医疗中国”。
一般来说,“健康”对应的英文单词是“health”,非常明确。但在中文语境中,却多出了一个可能是从日文转换而来的概念——“卫生”,这个词对应的英语单词也是“health”。与此同时,在中文语境中,“卫生”又常与“医疗”一词构成复合名词“医疗卫生”。于是,“健康”通过“卫生”的“中介作用”,很容易就会滑向“医疗”。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明确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明显包括三重含义:其一,没病没灾;其二,身心健康;其三,幸福美满。这样理想的“完好状态”,显然远远超出了“医疗卫生”的范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中国”也应是这三重含义在中国的整体性实践。
20世纪以前,结核、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我们姑且称之为“传染病时代”。20世纪中,因为疫苗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急性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甚至被消灭。此后,慢性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人类社会迈进“慢性病时代”。
慢性病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致病原因主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二,慢性病通常只能控制而不可治愈,非医药所能解决。正因如此,在传染病时代形成的“治疗至上论”已与当代社会以慢性病为主要威胁的实际情况不符。于是,就有了中国科学院韩启德院士的名言——“医学对健康只有8%的作用”。还有就是流传甚广的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也就是说,医疗对健康的作用十分有限。
当前,医疗服务的商业化倾向已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潮流,这或许和“健康中国”的概念被偷换成“医疗中国”有关。从医疗服务的高门槛和高风险而言,医护人员待遇高无可厚非,但医疗服务从本质上说是天然垄断的,如以产业化为幌子,以过度医疗为手段,无度地攫取财富,就令人遗憾了。这就是迄今为止,新医改并没得到民众点赞的基本原因。
“健康中国”是一项集社会、环境、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宏大工程,不是医疗卫生一家的事。如果“健康中国”变为“医疗中国”,最后成为少部分官员、医院、药商和医生的欢宴,人民群众就惨了。
举个例子,近年来兴起的老年服务被归到健康产业中,但如今显然已被一些医疗部门挟持,表现为老年服务越来越被限制在对“病”和“医”的狭隘理解中。国际经验表明,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主要针对的是衰弱和失能老年人。
造成衰弱和失能的原因有三:一是罹患疾病,二是生理衰退,三是智力障碍。
所以,老年服务应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并重,同时偏重于生活起居的照顾,其基本内涵为生活自理的支援、正常生活的实现、尊严及基本人权的尊重。一些试点正把长期照护变成医疗服务的衍生品,与真正的健康老龄化背道而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