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每10个中国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而且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后备军”。
4月初,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内增加了3倍,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表示,中国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中呈“爆炸式”增长,在中国全部成年人口中,已有近10%糖尿病患者。另有数据显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50.1%。
数据提醒人们,即便您还非常年轻,也要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危险。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控制好餐后血糖是打败糖尿病的根本方法。对目前尚未患病的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餐后血糖的措施,就是以下五大要点:
三餐中主食不要过多 甜食尽量禁掉
血糖从哪里来?是糖和淀粉(统称为碳水化合物)带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越大,升糖的潜力就越大。所以,控血糖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
做饭做菜做点心做汤的时候加入糖,看上去不起眼,却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量,而且令人食欲大开,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要革除对甜味的癖好,尽量不吃加糖的食物。
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除了米饭馒头面条之类食物限量吃之外,如果吃了甘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蚕豆之类含有淀粉的食物,都要相应扣减主食的量,保证一餐当中碳水化合物总量不过多。比如说,吃了“土豆烧牛肉”,吃了“排骨炖藕”,或者吃了“芋儿炖鸡”,那么米饭就要减量了。
上班族小贴士:
如果实在喜欢甜味,那就喝酸奶、吃水果吧,它们的血糖反应比较低。酸奶尤其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外出就餐时,点一个“杂粮筐”或者“五谷丰登”之类含有薯类、甜玉米和南瓜的“菜”,然后省掉米饭,是个控血糖的好主意。
降低主食中白米白面比例 用全谷杂粮薯类替代
每天吃饭时都会有“主食”,即淀粉类食物。不同的淀粉类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差异很大。比如说,大米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比较容易消化。而相比之下,绿豆淀粉里直链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就比较慢。除了粘性食物之外,大部分杂粮、杂豆、薯类,都比白米白面的血糖反应低。
您的日常的主食是什么?米饭,面包,馒头,包子、饺子、煎饼、面条……如果都是精米白面做的,即便看似品种繁多、花样翻新,你吃到的只是精白米和精白面粉这两种主食材料,血糖很难控制好。一定要记得,尽管米饭、馒头和白面包没有甜味,但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白糖大同小异。
上班族小贴士:
早餐把主食换成燕麦粥,午餐把主食换成荞麦面,晚餐把主食换成没有糖的杂豆八宝粥,都能帮助改善餐后的血糖反应。
单位食堂吃不到全谷杂粮,可以自己晚上用压力锅预约,煮一锅加了一半燕麦、紫米、红小豆等的杂粮饭。早上饭自动煮好,盛出一部分来放在饭盒里,带到工作单位,作为中午的主食;剩下一部分放在冰箱里冷藏,晚上回来还可以吃。
聪明选择加工方法 给食物留点需要咀嚼的天然口感
有没有保留一点咀嚼性,这是控制血糖的烹调关键点。一般来说,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比如说,白馒头、白面包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反,那些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烹调方法,比如弹性很强的通心粉,有利于保持餐后血糖水平的稳定。遗憾的是,大部分糖尿病人都只爱吃精白细软的食物,连在白米饭中掺入一点小米都不肯,燕麦粥都咽不下去,如此当然很难把血糖控制好。
有些人家里有豆浆机、“破壁机”之类,能把杂粮打成细腻的糊糊。对于消化不良者,以及癌症放化疗后消化能力差的病人来说,打糊的确是吃杂粮的好方法。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打得越细,消化越快,餐后血糖上升越快。所以,还是直接整粒蒸煮比较好。
上班族小贴士:
不要把水果打成果汁来喝,一定要吃完整的水果。水果变成果汁之后,会升高血糖反应,长期大量喝果汁也有促进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想用市售杂粮粉来做午餐主食,也并非不可,但要注意冲糊技巧。先放少量温水混匀,再加沸水搅开。这样会比全部加沸水的方式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改变进食顺序 先吃菜后吃饭,菜比饭多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餐时的顺序和配合很重要。先吃不升血糖的食物,后吃淀粉类主食,就能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例如,先吃一碗少油烹调的蔬菜“垫底”,再配着鱼/肉/豆制品和其他蔬菜一起,一口菜肴一口米饭,血糖的波动就要比先吃米饭小得多;一小口饭配一大口菜肴,就会比大口吃饭、小口吃菜时血糖波动小得多;大量蔬菜、少量鱼肉配合一碗米饭,就要比少量蔬菜、不吃鱼肉、以米饭为主的搭配血糖升得慢。
上班族小贴士:
早餐时用豆腐脑、豆浆、牛奶、鸡蛋、坚果等配合主食一起吃,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
在外就餐时,餐前先吃一盘蔬菜沙拉或大拌菜,再用其他菜肴配主食,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改变烹调方法 少放油多放醋
研究发现,大量脂肪的饮食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用餐时配合醋和其他酸味调味品能够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所以,尽量采取少油烹调,比如用蒸煮、凉拌替代爆炒、油炸,买个不粘锅来替代普通铁锅,都能轻松降低烹调油的用量。
上班族小贴士:
在餐馆吃凉菜、面条、包子、饺子时,尽量多放点醋。只要胃里感觉舒服,多配点醋无害健康,甚至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少吃那些大量脂肪配大量淀粉的食物组合,比如起酥面包、蛋糕、比萨饼等。在快餐店不得不吃煎炸食物的时候,把外面粘着面包渣的淀粉壳去掉。
当然,控制血糖只是维护健康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无论是否需要控制血糖,都要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吃够。蛋白质、必需脂肪酸、13种维生素、20多种矿物质,还有多种保健成分,少了哪个,都会让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活力下降,甚至提前衰老。所以,健康饮食的秘诀是少油少盐,新鲜天然,提高单位重量食物中的营养质量,万不可为了控糖而让自己每天陷入饥饿当中。要记得低血糖比高血糖还危险!持续低血糖状态不仅损伤大脑,而且可能导致意外事故而造成伤害。
最后但也是最要紧的一点,在控制饮食之外,增加运动,强化肌肉,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打败糖尿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哦!
我的观点是其实并不是说糖尿病专门找中国人,在糖尿病面前全世界人都是公平的。今天只说导致糖尿病的后天原因。根据《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约9240万人,相当于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患糖尿病。此外,患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后期的并发症。因此,预防糖尿病或在糖尿病早期,如高血糖阶段务必重视起来!
一、什么是糖尿病,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今天咱不谈专业术语,听着太绕口也难懂,所以就用直白的话表达。糖尿病就是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已经长期高出临床上规定的葡萄糖上限值,这个时候就称为“糖尿病”。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正常健康人的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基本在安全范围内,是什么原因导致“血糖”超出安全范围的呢?因为正常的胰岛素已经不能将“血糖”降到安全范围。造成这一结果的后天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带领着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肌肉、心脏、肝脏、肾脏细胞等)的过程中,因细胞膜上的胰岛素通道敏感性降低,胰岛素识别细胞膜上这些通道的能力变差,于是大量的血糖不能进入组织细胞,进而就滞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而血糖进入组织细胞的目的就是将葡萄糖在细胞内燃烧供能,为我们机体提供体力、精力和免疫力。另一方面是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弱,导致血液中胰岛素的量相对或绝对不足,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
二、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了,血液是不是黏稠了,流动的也就慢下来了。而血液的作用是为全身细胞输送氧气、营养素和能量的,同时将全身细胞代谢利用后排放的二氧化碳、代谢废物在回收,进而排出体外的过程。
若患了糖尿病,那就意味着血液稠了,血浆的渗透压也增大了。首先最先伤害的就是血管壁和血浆里的物质。我们的大脑、眼睛、肾脏中布满了毛细血管,而高浓度的血糖会堵塞和破坏这些毛细血管。若脑部血管壁破裂就是脑出血,即脑中风,若堵塞就是脑梗;若眼球中血管堵塞,导致眼细胞供氧、营养素、能量不足,同时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运输排泄掉,就会造成堆积和细胞坏死,导致视网膜病变;若肾小球毛细血管堵塞,则会导致肾滤过能力变弱及肾病变,最终导致肾衰竭,失去了滤过能力后,这个时候尿毒症就出现了。还有就是足部细胞缺氧、能量、营养素,同时细胞代谢废物清除变慢,导致足部细胞损伤和死亡,造成溃烂,很容易感染,即糖尿病足,严重的需截肢。上述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后期并发症的一些症状。根据临床数据统计,糖尿病患病3年之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约为46%,10年以上,超过98%的人都会出现并发症。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一方面就是提高组织细胞膜表面通道的敏感性,利于胰岛素识别后把葡萄糖带入组织细胞利用,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组织细胞表面通道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就是保护胰腺β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就确保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后升糖较缓慢才行。
因此糖尿病患者膳食原则是:首先食用粗杂粮,如荞麦面、莜麦面、燕麦面、玉米及一些杂豆,如黑豆、红豆等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的全谷类食物。其次,保证每天蛋白质摄入,如大豆及其制品;最后就是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蔬菜以深绿色叶菜为主(除过土豆、山药、胡萝卜等淀粉含量高蔬菜),水果以低血糖生成指数水果为主(除过香蕉、芒果、西瓜、荔枝、榴莲等高热量水果)。此外,适量饮水、运动、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也很重要。
总之,糖尿病不是一时半会就会患病,这都是经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所致,所以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定期测量、监控空腹血糖,早预防、早治疗,避免其并发症的发展和发生。关爱健康,你我同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现在开始做起。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