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阿丝虫病的基本信息
罗阿丝虫病(loaiasis)是由罗阿丝虫引起的一种结缔组织丝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皮下结缔组织的游走性肿块以及丝虫性结膜炎、关节疼痛等.
罗阿丝虫病又称卡拉把丝虫肿、热带肿或短时性肿胀,是由罗阿丝虫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通过中间宿主——斑虻传播,它们仅在白天咬人。人类是罗阿丝虫的惟一宿主。
本病由寄生在人体内的罗阿丝虫引起,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或筋膜层,雌虫产生微丝蚴并进入血液,当中间宿主——斑虻叮咬患者,微丝蚴进入斑虻体内,大部分移行至斑虻腹部脂肪体,少部分到达其胸部或头部脂肪体,1周后蜕皮两次变成有感染性的幼虫,当斑虻再次叮咬人时,幼虫通过其口器侵入人的皮肤,使人感染。1年左右幼虫发育为成虫,成虫多在皮下及眼结膜下移行,亦可移行至任何内脏。在成虫移行过程中可间歇性地产出微丝蚴。微丝蚴寄生于人体血液,具有昼夜周期性。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5年或更长。
二、罗阿丝虫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疾病病因/罗阿丝虫病
1、传染源 病人为惟一传染源。虽非常猿猴可感染罗阿丝虫另一种夜现周期型生理株,但它不能感染人体。
2、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为斑虻属,主要为分斑虻和静斑虻,俗称马蝇或红蝇。有人报告非洲曼蚊也可能为重要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 人对罗阿丝虫普遍易感。流行区因反复被传播性斑虻叮咬居民存在不同程度获得性免疫里。
诊断检查/罗阿丝虫病
凡有流行区生活史、皮肤游走性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应怀疑本病。血中发现微丝蚴,或言八结膜下、皮肤重块活检组织中找到成虫即可确诊。
治疗方案/罗阿丝虫病
乙胺嗪对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效,成人剂量为200mg,3次/ d,连服20d必须注意,若外周微丝蚴密度大,乙胺嗪杀死大量微丝蚴时,阻塞大脑毛细血管时,可出现脑膜脑炎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疾病预防/罗阿丝虫病
流行区普查普治以控制传染源。消灭斑虻孽生地,使用杀虫剂杀灭斑虻蚴虫。进入流行区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斑虻叮咬史,涂用昆虫驱虫剂等。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d,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三、罗阿丝虫病都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罗阿丝虫病除个别患者只具有单一症状外,常表现出多种症状,局部暂时性肿胀是罗阿丝虫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多见于前臂、手部、下肢等处。感染后3个月即可发现,但多数在一年以后,并可间歇发生,间歇期长短不定。
每次出现数目常为1个,但也可在1~3个部位同时发生。常突然发病,或在发病前1~2个小时先感到局部剧烈疼痛和瘙痒,然后在1个小时内出现肿胀,并迅速扩散,可达鸡蛋大小,持续数小时或3~5天,始渐消退,也有持续1至数周者,局部较硬,有弹性,无指压痕迹。若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肿块,则可形成永久性囊样肿块。
大部分病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皮炎症状,如瘙痒和蚁行感。瘙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因搔抓导致继发感染,也可引起失眠、精神障碍及精神失常。成虫常移行于眼睑引起皮肤肿胀,有时可触及游走性条索样虫体。当成虫移行到球结膜时,可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畏光、流泪、疼痛等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症状。眼部刺激症状很重,有瘙痒感和异物感,持续数日,可自行消退。也可侵犯心、肾、脾、胃等部位。
四、罗阿丝虫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治疗患者,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可通过排查确认感染患者;用杀虫剂消灭虻幼虫。
消除传染途径:清除容易滋生虻虫的场所。
保护好易感人群:进入丛林等虻虫较多的地方应事先在皮肤上涂驱避剂(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以防斑虻叮刺。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怎样预防罗阿丝虫病相关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罗阿丝虫病的护理措施相关知识?
罗阿丝虫病的护理
1.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预防罗阿丝虫病、罗阿丝虫病的护理措施等知识。
你好:丝虫病 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腔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国内流行的是淋巴丝虫病。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症状。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或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属中医“流火”、“大脚风”、“膏淋”范畴。 治疗: 依维菌素具有广谱抗丝虫活性,对盘尾丝虫、犬丝虫、棉鼠丝虫的微丝蚴具有强大的杀灭活性,但对成虫无活性。可影响盘尾丝虫的微丝蚴在雌虫子宫内的正常发育,并抑制其从孕虫宫内的释放,迅速减少患者皮肤内的微丝蚴数量,为治疗盘尾丝虫病的首选药,口服疗效高,但对成虫作用甚微。口服1次每千克体重0.15-0.2mg,每间隔6-12月复治1次,持续若干年。对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病则以乙胺嗪(海群生)治疗,其可杀灭微丝蚴和成虫,对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和罗阿丝虫的巨丝蚴有相当的作用,在丝虫患者体内,能使微丝蚴迅速从血液中消失。用于班氏丝虫病或马来丝虫病,1日600mg分2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7日为1疗程,间隔1-2月后可进行2-3个疗程;用于治疗罗阿丝虫病,1次每千克体重2-3mg,1日3次,连续2-3周,必要时隔3-4周复治;用于盘尾丝虫病,初始剂量宜小,按体重1次0.5mg,第1日给1次,第2日2次,第3日增至1次1mg,1日3次,如无严重反应可增至1次2mg,1日3次,总疗程14日。 近年中国研制的 呋喃嘧酮 对成虫作用强,对棉鼠丝虫、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的成虫和微丝蚴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杀虫的活性和疗效均优于乙胺嗪(海群生),用于班氏丝虫病,1日每千克体重20mg,分3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7日为1个疗程;用于马来丝虫病,1日每千克体重15-20mg分3次给予,餐后服用,连续6日为1个疗程。血丝虫病( 象皮病 )--俗称“大脚疯”这个词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不过在上个 世纪 前半叶这种病在我国十分常见,它最典型的后遗症就是下肢严重肿胀,在 民间 曾经流传着“八人围桌坐,狗子钻不过”的民谣,意思是指腿肿得厉害,围坐一起中间没有缝隙,这是丝虫病危害的真实写照。血丝虫病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寄生虫病,病原存在于动物身上,在人与人之间没有 传染 性。血丝虫病会严重破坏人体的 淋巴系统 ,导致其反复
乳头虫迄今已报道近30例。在欧洲已有若于国家报道,以意大利为多见,在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居民中已有多篇报道。在法国共发现29例人体恶丝虫病中有一例为乳房恶丝虫病。在英国也报道一例乳房恶丝虫病。该种恶丝虫是在欧洲、非洲、亚洲的犬猫中十分常见的线虫。Pampiglione等亦报道一例53岁妇女左乳房下部皮下恶丝虫病。该病例于16年前曾患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上怀疑转移而行手术,组织学检查发现肉芽肿结节内匐行恶丝虫雌虫,其子宫内有微丝蚴。日本也报道一例乳房恶丝虫感染(Mimori等,1986),也是经切除此结节,组织学检查在结节中心部见雌虫切面,根据形态特征认为是犬恶丝虫(D.immitis)。
乳头虫的感染:1947年Johnstone在“罗阿丝虫病”一文中已提到在平片上所见的乳房罗阿丝虫病。Britton等(1992)用乳房造影法描述了一例乳房罗阿丝虫病,为29岁妇女,右乳外上方有一痛性肿块。在可疑病灶处有匐行状钙化灶,既不像典型良性或恶性的乳房钙化,经活组织检查证实有罗阿丝虫存在,伴巨细胞肉芽肿反应。诊断依据:①到过流行区(如有西非旅游史),②血中见未成熟虫体或微丝蚴,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④有卡拉巴肿病史或结膜下虫体史。
乳头虫旋盘尾丝虫感染:Petralanda等(1988)应用5种单克隆抗体ELISA法测定感染盘尾丝虫的哺乳期妇女乳汁中是否存在寄生虫抗原。检测13份乳汁标本中查到7份含丝虫抗原,乳汁中的抗原指数与微丝蚴水平相一致。这些发现表明寄生虫的排泄分泌物存在于感染旋盘尾丝虫妇女的乳汁中,并提示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可能诱导免疫耐受和(或)免疫抑制。盘尾丝虫病对育龄妇女母乳喂养的有害作用。Amazizo(1994)在尼日利亚对145位经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询问有关母乳喂养情况。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