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种病又怎么来的呢?人接触污染的土壤,粪便,尿液或被污染的水,或者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的感染而发病,传播途径很多,还可以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而感染。人与人之间没见传染,所以这个放心。但这种病菌在污染的水或土壤中的生存能力很强,不用宿主也可以存活一年以上。
类鼻疽的传播途径多,以至于感染这种病的人的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人主要经伤口或呼吸道感染,引起急性和慢性疾患。急性型是最严重类型,一般是由于皮肤破损而感染病菌,患者主要表现为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炎症与脓肿症状。因此急性型也称为显性类鼻疽。慢性型患者病程可达到数年。部分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发生继发性病灶,溃破后造成瘘管,长期不愈,就成了慢性型。患者主要表现是逐渐显瘦衰弱,病人临床检查会很可能被误诊为肺结核病。而这种病会引起很多并发症,例如败血症,肺部疾病,心脑疾病,腹腔内脏疾病等等。
感染者要及时治疗不能拖延。未作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其病死率达到90%以上,随着诊断技术和抗菌药物的不断改进,病死率下降到30%左右。类鼻疽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有较强的耐药性,因而对败血型病例不能作为主要药物。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毫不犹豫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是首选药物,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或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作为辅助,从而对病症及时下药,吃上一两个疗程药物就能达到一定的抵抗性,想根治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药物的坚持服用。
我们都应该去做好预防工作。怎么预防呢?病菌主要存在被污染的水或土壤,所以我们平时就得搞好个人卫生,在可疑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并消毒。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鼻疽假单胞菌长2-5μm、宽0.3-0.8μm、两端钝圆、不能运动、不产生芽胞和荚膜,幼龄培养物大半是形态一致呈交叉状排列的杆菌,老龄菌有棒状、分枝状和长丝状等多形态,组织抹片菌体着色不均匀时,浓淡相间,呈颗粒状,很似双球菌或链球菌形状。革兰氏染色阴性,常用苯胺染料可以着色,以稀释在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兰染色时,能染出颗粒状特征。电镜观察,在胞浆内见网状嗜铖包含物而与其它革兰氏阴性菌有所区别。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37-38℃,最适pH6.4-7.0。在4%甘油琼脂中生长良好,经24小时培养后,形成灰白带黄色有光泽的正圆形小菌落,48小时后菌落增大至2-3mm。开始为半透明,室温放置后逐渐黄褐色泽加深,菌落粘稠。在含2%血液或0.1%裂解红细胞培养基内发育更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硫堇葡萄糖琼脂上生长时,菌落呈淡黄绿色到灰黄色;在孔雀绿酸性复红琼脂平皿生长时,菌落呈绿色。
在甘油肉汤培养时,肉汤呈轻度混浊,在管底可形成粘稠的灰白色沉淀,摇动试管时沉淀呈螺旋状上升,不易破碎。老龄培养物可形成菌环和菌膜。
在马铃薯培养基上48小时培养后,可出现黄棕色粘稠的蜂蜜样菌苔,随培养日数的延长,黄色逐渐变深。在石蕊牛乳培养基内培养10-20天后,可从管底部凝固,凝乳不胨化,石蕊变红。在通气条件下深层培养,生长旺盛,48-72h培养物,菌数可达260-270亿/ml。培养物的pH无显着变化,其中的细菌也不发生变异,而静止培养同样时间,活菌数不超过1-1.5亿/ml,培养基的酸碱度上升为pH8.0左右,其中的细菌也易发生变异。生化反应极弱,部分菌株可分解葡萄糖和杨苷,产酸不产气;不能还原硝酸盐;产生少量硫化氢和氨,但不产生靛基质;不液化明胶;M.R.和V-P试验阴性;不产生氧化酶;但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为阳性。
马鼻疽有两种抗原,一为特异性抗原,另一为与类鼻疽共同的抗原。与类鼻疽菌在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变态反应中均有交叉反应。
仅有内毒素。内毒素对正常动物的毒性不强,若将同一剂量的内毒素注射已感染本菌的动物,则在1-2天内死亡,说明内毒素含有一种物质可引起感染动物出现变态反应。这种物质是一种蛋白质即鼻疽菌素(Mallein),它与类鼻疽菌素均含有多醣肽的同族半抗原,是鼻疽马和类鼻疽马点眼都出现阳性交叉反应的原因。
马皮下注射1000个活菌就可发病,口服1500个活菌也可感染。多在注射后48-72小时呈现体温反应,局部肿胀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日渐消瘦。驴以本菌的感受性更强,皮下注射15-30个活菌即可发病,呈急性经过,大部分在10-14天内死亡。实验动物中以猫、仓鼠和田鼠最敏感,豚鼠次之,大、小鼠易感性差。
第一篇 传染病
第一章 细菌感染与用药
麻风
炭疽
破伤风
气性坏疽
布氏菌病(波状热)
鼠疫(耶尔森菌病)
土拉菌病
鼻疽
类鼻疽
第二章 螺旋体、立克次体感染与用药
第三章 病毒感染与用药
第四章 寄生虫病与用药
第二篇 常见中毒性疾病急救
第三篇 肿瘤防治
第四篇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五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六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七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篇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第九篇 泌尿生殖、妇科疾病
第十篇 结缔组织及骨关节疾病
第十一篇 眼科、耳鼻咽喉及口腔、颌面部疾病
第十二篇 皮肤科疾病
第十三篇 婴幼儿疾病
参考文献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