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who协调埃博拉疫苗开展了临床试验,以尽快投入使用

时间: 2023-09-17 17:51:39

世界卫生组织(who)22日准备进行协调,就一款对抗埃博拉杀手病毒的实验疫苗展开临床试验。

据台湾“中央社”10月22日报道,约1600剂的疫苗运抵日内瓦,世卫希望能够经由快轨方式,让这批疫苗进入“实际使用”。世卫因应对这波埃博拉疫情不尽理想而遭到炮轰。

塞拉利昂、几内亚和利比里亚是这波埃博拉疫情肆虐的主要疫区,荼毒的程度堪称历来最严重,至今已夺走4800多条人命,包括西非以外地区一些病死者。

各国卫生团队也非常努力以期减缓这波埃博拉病毒令人心惊的蔓延;专家警告,届12月初,这波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速率会达到每周一万人。

世卫在22日透过影音方式连结了各国决策当局、日内瓦世卫生事专家和西非疫区的卫生专家,展开新一回的紧急咨商。

这是世卫于8月宣布这波埃博拉疫情已成为国际危机以来,第3次召开这种紧急会谈,会谈可能为期2天,结束后会召开记者会。

约1600剂的抗埃博拉实验rvsv疫苗,22日从加拿大运抵日内瓦大学医院(geneva university hospital)。

世卫将协调rvsv疫苗在日内瓦的试验,与业已在德国、加蓬和肯尼亚进行的疫苗试验相呼应。

rvsv疫苗系由位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manitoba)省会温尼伯(winnipeg)的国家微生物学实验室(nation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所研发。

世界卫生组织指名两款实验埃博拉疫苗,在对猴子试验时展现大有可为的结果,其一是加拿大的rvsv疫苗,另一款为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glaxosmithkline)研发的疫苗。

埃博拉病毒最发生在哪个洲

埃博拉病毒最发生在哪个洲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大规模病毒疫情

埃博拉病毒症状

当然不是啦,埃博拉是热带病,如果你没去过疫区就没事。而且埃博拉只会导致发热,不会鼻塞,你应该是感冒了或者是流感。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望采纳。

埃博拉病毒作文800字

噩梦——“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被赋予了可怕的称号——“死神”,是西非人民的梦魇。有关它的报告,也会让一些人晚上睡不着觉,我便是其中的一员。
那天晚上,我照例开启电视看新闻,当场就看到了有关埃博拉疫情的最新情况:“两名由美国前往疫区的专业医疗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四百余感染者死亡,超过感染人数的一半”……
我去,身穿防化服的专业人员都染上了,致死率又那么高,万一这玩意儿到了中国……我不敢再想下去。立马换台,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那感染者的痛苦神情,以及那显微镜下的如死神附体般狰狞的埃博拉病毒,却仍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算了,洗洗睡吧,睡着了就不会这么恐慌了吧。我自我安慰般地说,并顺手把电视给关了,去洗漱睡觉。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没有半点睡意。万一夜里闯进一个感染者那该咋办?唉,还是盖上被子吧,至少能给自己增加一点安全感。这正值大热的三伏天,我这盖著被子睡觉,不一会儿,便是大汗淋漓。
汗?我莫名地感到恐慌,汗不是体液吗?好像记得接触患者体液也是一种传播途径吧?虽然我很清楚,我自己的汗与之毫无关联,但心里却仍是升起一股恐惧感。过了半个多钟头,我才勉强地睡去。
醒来时,发现周围的人都染上了埃博拉病毒,流着血向我涌来。我不由得大声尖叫,一下子坐了起来——呼,原来是个梦。看看闹钟,才半夜12点许。
不敢再睡,抓起床头的几本书就看。看累了,刚眯上眼,刚才梦里的场景又回到了脑海里,我便又睁开眼睛,接着看书。
几本书看完,已是凌晨五点。此时的心里早已没那么恐慌了。静下心来梳理新闻上的内容,想起了两条:一是接触传播的速度会比较慢;二来他说传播到我们中国的可能性也是不大。
哈,原来是庸人自扰啊!我嘴角微微一扬,头往下一躺,便昏沉睡去,不知东方既白。
望采纳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字说,自1976年发现这一病毒以来,全世界的感染者已达1500多例,其中已有1000多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这种病毒最早是于1967年在德国的马尔堡首次发现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再次发现它的存在后,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极活跃,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周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 *** 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传染除了通过血液和人体分泌液传染外,接触被病人血液污染的医疗用具也有可能被传染。而且这种病传染极快,所有病人一旦被发现就必须立即被隔离,与病人接触过的人也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目前,全球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预防这种病的疫苗和可以治愈这种疾病的药物。但只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严格隔离病发区,病毒的传染就能得到迅速遏制.
它和爱滋的区别很多,你搜一下爱滋的特点就能知道了,比如爱滋的潜伏期要好几年,可能是5~6年,而且症状也不一样,艾滋病主要是HIV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它们的传染途径也不一样。艾滋病虽然也会通过血液传染,但是它主要是通过性滥交传染,艾滋病接触不会传染,比如握手之类的。

1995年5月14日(农历四月十五),扎伊尔发现罕见传染病埃博拉。埃博拉(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2014年非洲爆发此病毒疫情中,这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932人死亡。
中文名称:埃博拉
外文名称:Ebola virus
危害: 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病毒性出血热
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感染者及其体液等
致死原因: 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等
病毒来自: “Filoviridae”族

求埃博拉病毒视讯

埃博拉病毒,又译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中部的“埃博拉河”。
埃博拉病毒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与马尔堡病毒类似。它是在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附近爆发该病后给予命名的。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尔284例感染,有151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51例死亡。
埃博拉共有4种亚型。两种分别命名为ebo-z(ebola-zaire,埃博拉-扎伊尔)和ebo-s(ebola-sudan,埃博拉-苏丹)在1976年被确认。在苏丹爆发的埃博拉亚型的死亡率较低,约为50%,对比于扎伊尔亚型的90%的死亡率。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从菲律宾进口到reston,virginia的猴子中发现。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ola-reston。
更进一步的爆发发生在刚果扎伊尔(1995年和2003年),加彭(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乌干达(2000年)。1994年在象牙海岸人体个别案例上发现一些病毒的变种。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2/3。
埃博拉发热
在人类之间,病毒通过与受感染的人的逡海??缪?旱闹苯咏哟ゴ?ァ02├?⑷鹊那狈?诖恿教斓饺?鲂瞧诓坏取V⒆匆膊幌嗤?5?堑狈⒉∈蓖ǔS型蝗欢?飨缘母呱铡⑿橥选⒐亟谕础⒏共刻弁春屯吠吹闹⒆础U庑┲⒆唇?徊椒⒄刮?煌隆⒏剐骸⒔崮ぱ住⑵鞴偎鸹担ㄌ乇鹗歉魏蜕觯??鞍啄颉⒁约澳谕獬鲅??ǔMü?ξ傅馈T?-10天内,病人就会或者死亡或者康复。
目前没有有效的特效疗法,也没有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广州有埃博拉病毒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3日举行媒体见面会,就目前埃博拉疫情的援助和防控等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在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未发生境外中国公民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情况。

“卫计委与赴非工作组建立了联络机制,每天传回工作情况和疫情进展。到目前为止,没有中方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的情况,也没有中国公民在境外感染埃博拉疫情的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副主任王文杰介绍,我国 *** 非常重视在外中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方面充分发挥使领馆的作用,指导在外中国公民加强自身防护,努力降低感染风险。同时,研究制定中国公民感染后的应急处置措施以及预案,确保一旦出现感染病例能够及时得到妥善的救治,包括在必要的情况下,将中国公民转运回国的救治方案。目前已经确定了境外中国公民转运回国救治的定点医院,并开展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资、培训和演练。

据介绍,埃博拉疫情爆发后,我国在长期派遣援外医疗队坚守疫区的同时,还派出检测、留观、治疗医护人员直接参与一线救治。截至目前,已累计收治留观患者210名,确诊病例108例。中国还将为赖比瑞亚援建一所约100张床位的治疗中心,并且要负责运营,6个月内,中国 *** 将派出3批共480名医护人员,每批160。治疗中心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治疗方案,对赖比瑞亚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患者开展留观,对确诊的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将进行疫情防控指导和健康宣传。

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表示,目前在疫区的中国投资合作企业总体运营稳定,并无大规模撤离的情况发生。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关注疫情发展,及时向中国企业释出风险提示,不断完善和细化应急工作预案,保护中方有关企业和人员的安全。卫计委也会对前方工作组进行严格的要求,包括工作流程、生物安全防护,有关防控知识的理解和执行,以确保前方医务人员在工作当中做到安全、及时、有效。
本文出自于生命时报::shengmingshibao./changjianjibing/2014/1104/3712.

埃博拉病毒是什么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学主词条: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传播方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4]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面板、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装置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装置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4]

埃博拉病毒能控制吗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暴露或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发病高危人群为: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援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根据最新新闻报道,目前由加拿大科学家所研发的首批埃博拉试验疫苗被送往瑞士,这些疫苗将会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测试。加拿大卫生部长安布罗斯表示,此次首批埃博拉疫苗共计800瓶,它们被包裹于温度在零下80摄氏度的干冰中,从位于温尼伯的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运离。位于瑞士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疫苗预计将于11月初在人体上进行试验。世卫组织表示,希望2015年初,数以千计的疫苗可以在受到埃博拉严重袭击的非洲国家中使用。

随着埃博拉病例的持续攀升,埃博拉疫苗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今年8月28日,英国牛津大学称其詹纳研究所,将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英国葛兰素史克(GSK)公司联合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展开临床试验,并可能在今年年底确定此疫苗的安全性。如果疫苗被证明在人类身体上使用安全,那么其将会尽快投入使用。美国多个新药审批的相关部门也表示,会对此疫苗的研究和上市大“开绿灯”。
但就在10月18日,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公开表示:该埃博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工作,要到明年底才能全部完成。而推出可以满足人们大规模接种的疫苗,最快也要到2016年。

葛兰素史克公司可能是目前进行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工作进度最快的机构,而其推迟了该疫苗的上市时间,人们是不是就无法在2016年之前,通过接种疫苗来打赢这次与埃博拉病毒的战争了?

华威大学病毒学教授大卫·埃文斯(David Evans)虽然对疫苗正式上市时间的推迟表示遗憾,但他依然认为该疫苗现在及今后的研制工作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葛兰素史克公司今日宣布,所研发的基于腺病毒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还不能在目前投入使用、控制当前埃博拉疫情的爆发形式。刚听到这个讯息时,还是感到非常失望。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疫情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控制住。因此,新疫苗的快速研发、测试和部署都还有极大的意义。”

“葛兰素史克公司原本希望通过快速通道来减少该疫苗检测所需的过程,从而把该过程通常所需的十年时间压缩到一年左右。目前所报道的埃博拉病毒感染和死亡的人数,很可能被成倍的低估了(甚至不止两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预测,到今年圣诞节前后,全球每周新增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可能会达到1万例。国际社会在赖比瑞亚、几内亚和狮子山等国内所提供的抗疫援助,远远落后于病毒在这些国家内的传播和感染速度。因此,即使大幅的增加援助力度,想要控制住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的疫情,很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葛兰素史克公司把该疫苗可以正式使用的预计时间,调整到了2016年。这意味着即使现在我们无法使用该疫苗,但它很可能在此次疫情的后期做出重大贡献。此外,该疫苗在明年初将要进行临床Ⅱ期试验,在疫情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将接种该疫苗,疫苗给他们所提供的保护对于成功抗击埃博拉疫情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在此次疫苗快速研制中所得的经验,对今后遇到不同种类的埃博拉病毒株,或其它已知、甚至是全新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来说,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

诺丁汉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乔纳森·鲍尔(Jonathan Ball)对该疫苗将要进行的临床Ⅱ期测试非常看重:“一种疫苗在何时大规模的推出,从来都不好精确地预测。而针对一线医疗卫生工作者所进行的Ⅱ期试验,其所具有的价值不可忽视。”

“我们必须认识到,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过程是漫长的。我们已经全力地推进该疫苗研制的进度,并且它可能已经具备进行Ⅱ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试验的条件了。在这一中阶段中,测试物件可能会集中在抗击疫情的医疗工作者上,这也证明了很多幕后工作者为疫苗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非洲疫区需要足够的人手来控制病毒的扩散,但此时此刻,人手确越来越少。并且控制健康者被感染,是目前控制疫情进一步爆发唯一可行的手段。”

“使用疫苗,给那些在最前线与埃博拉病毒战斗的人员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当然是件好事。”

“对于疫苗所面对的更广泛地需求,则依靠制造生产工艺的发展,从而增加疫苗产量,但这需要时间。

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该疫苗(GSK/NIH Ebola vaine)在英国进行安全试验工作的主要研究者,阿德里安·希尔(Adrian Hill)教授是这么评价其疫苗的研发工作的:

“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该疫苗的设想,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失败的。在当前埃博拉疫情爆发时,疫苗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就这点来说,我们当初的设计就是错误的。”

“虽然我们很期待该疫苗的大范围使用,但事实上,在明夏之前此埃博拉疫苗不会成为能够在全面间接种的疫苗。”

“我们现在的目标不是首先生产出几百万针剂量的疫苗,而是在明年1月时获得几千只,并为那些在西非进行医疗或者其它抗疫前线工作的人群提供免疫措施。当这部分的工作结束时,我们会收集到这些疫苗的使用实验资料,进一步评价它是否有效、或者如何能使用会有效。”

“与以往所进行的疫苗研发不同,在各种对外承诺和有效的部署计划下,这次的研发工作进行的极快,也很成功。”

“如果这个疫苗可以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那么医护人员接种它将会非常有效。疫苗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保护(对于在高危岗位的人群),也能够帮助打破病毒的传播链,这很可能帮助我们停止疫情的爆发。”

“疫苗的研发工作通常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使用仅仅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从第一次安全试验的阶段,进行到测定疫苗是否有效并使用它控制一种可怕疾病的爆发,这真的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哪些?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

1、党和人民需要时,她总能不辱使命,敢打必胜挽狂澜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款新冠疫苗获批使用,疫苗累计接种已超过17亿剂次。

其中,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是首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对全国上下民心士气的稳定,对加紧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最新消息,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成为国际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然而,17个月之前的武汉,刚研制出来的新冠疫苗充满未知。

尽管腺病毒载体已是成熟的技术平台,尽管疫苗已通过了动物试验,但无论有多少理论保障,无论有多少信心支撑,谁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

“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陈薇面色如常,语气如常。

此时,“知情同意书”已签好字,静静摆在桌上;一辆救护车停在楼下,静静待命;一面鲜红的党旗,静静挂在注射室的墙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接种半小时后,陈薇未出现不良反应,团队其他成员也开始接种疫苗……历史,会定格这属于军人的冲锋与胜利。

在武汉抗疫的113天里,陈薇带领团队用一项项关键成果,为最终胜利投下一枚枚决战决胜的砝码。

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她带领专家组在24小时内搭建起负压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自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率先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妇幼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个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明白,军人永远不变的价值,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8月11日,该型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是国内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疫苗。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在武汉短短3个多月,陈薇添了不少白发,但她坚定的话语,始终透着胜战的底气。

2020年3月,在武汉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最关键的时候,陈薇迎来自己的生日。接到战友祝福,她百忙之中回了一条信息。

信息中有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危难之际,她总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决不惜

这些年,陈薇的高光时刻,总是与一次又一次的急难任务相关联。

与病毒正面遭遇,时间从来不会站在人类这边。一路走来,陈薇面临的,几乎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魔鬼课题”。而她,也总能在危难之际,用超乎想象的速度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管刀山火海,打起背包就出发。超乎想象的速度,体现的是向险而行的勇气,是敢打必胜的能力,更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绝对忠诚。

拳拳之心放在忠诚的天平上,就能解读出军人牺牲奉献的信仰分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敏锐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交锋。

分离非典的冠状病毒、测出病毒的基因图谱、进行“干扰素对抗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课题组成员身着厚重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甚至不能去卫生间,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这次战斗,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恐慌。“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陈薇挺身担当。

为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时常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2014年底,陈薇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并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这次战斗,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累吗?”“不累!”其实,不是不累,只是战斗太紧张顾不得累。

战斗中,她是让人敬佩的人;结束战斗转身离开,她是让人心疼的人。

党旗所指,万难不辞。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是心中那份永远执着的信仰,支撑她在逆境中拼搏,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每次攻关,她总是时不我待,带领团队向前冲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这是陈薇的心声。

穿上这身军装,是1991年。那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顶着“入伍就意味着落伍”的议论,选择走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启了攀登医学尖端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申请国家和军队课题支持。

担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贴实战需要——带领团队攻关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时光能让年华老去,却也能滤去浮华,让意志信念历久弥坚。经过军营淬炼,如今的陈薇英姿飒爽、百炼成钢。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名优秀的战士不仅要自己冲锋,还要带动更多战士英勇亮剑、迅速成长。

“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这些年,在陈薇培养带领下,团队“厚度”不断增加,战斗力越来越强。

副研究员迟象阳说,陈薇是教她开阔视野的那个人。

与迟象阳同年被陈薇招入麾下的3名学生,所学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工程力学和自动化。在陈薇指导下,迟象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成功研发抗体基因平台。

后续一系列应急攻关任务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多次科研中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员张晓鹏说,陈薇是教他坚韧执着的那个人。

作为陈薇带出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3年,张晓鹏开始受领某重组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任务。然而,任务进展并不顺利。

“做科研失败是正常的,看准了就坚持下去。”陈薇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前不久,张晓鹏牵头研发的药物终于拿到了临床批件。

始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把工作当“一线任务”来完成,是陈薇的信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她积极建言献策,一直为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奔走呼吁。去年,我国制定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陈薇多年的坚持终于梦想开花。

一支新冠疫苗连瓶仅有十几克,很轻;它承载的内容和精神,却很重!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面对“已知”和“未知”,陈薇带领团队枕戈待旦。她说,荣誉不是人生的波峰,而是随时响起的冲锋号角。

陈微: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短短8个字,朴实无华,但铿锵坚决,透着一往无前、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抗疫战场上,陈薇带领团队“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用胜利实现军人最高价值,用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历史深刻证明,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从军30载,陈薇带领团队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搏击世界科技潮头,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战斗在最前沿,忠诚信仰如经受烈火洗礼的真金,愈加熠熠生辉。

对军人而言,真正的荣耀要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

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呼唤更多像陈薇一样的忠诚战士,以“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

埃博拉疫苗多久研究出来的

1、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方面,科学家们其实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努力。然而,对付这种特别凶残的病毒也确实不像普通情况那么容易。

2、传统的病毒疫苗大多用灭活病毒或者减毒毒株制成。然而,对于埃博拉病毒,这些传统的疫苗制法都有显著的缺点。灭活疫苗通常是用福尔马林固定或加热灭活得到的。要想生产这种疫苗,前提是要得到大量的病毒。考虑到埃博拉病毒极高的风险,用这种方法制备疫苗可以说是一种脑袋别在裤带上的活计,一旦病毒泄漏便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目前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也表明,灭活方法制成的埃博拉疫苗保护效果还不够确切。而至于减毒疫苗,也存在突变恢复毒力的风险(在小鼠和豚鼠中进行埃博拉疫苗试验时,就发现过这样的情况),这也使它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3、为了避免这些风险,科学家们开始了新型疫苗的研发。在这其中,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前景不错的研发方案。这类疫苗选取一些的其他类型的病毒作为载体,并将其改装重组制成疫苗,其中包括痘苗病毒疫苗、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颗粒(VRP)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AD)、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疫苗、副流感载体疫苗(PIV)等等。

4、根据德克萨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病毒学家托马斯?盖斯伯特(Thomas Geisbert)的说法,目前在研的病毒载体疫苗有不少,有些在灵长类动物中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5、盖斯伯特自1988年就开始从事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目前的主攻方向是以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为骨架研制埃博拉疫苗。他研发的三种疫苗在猕猴中的防护效果都达到了接近100%的程度。

6、VSV的表面有一个糖蛋白,作用是识别宿主细胞。这个蛋白就相当于一把钥匙,打开人体细胞那把锁之后,就可长驱直入了。研究者对这种病毒进行了“整容”,把它原有的糖蛋白用埃博拉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替换。这样一来,改造之后的VSV疫苗既能让机体产生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同时又没有致病性。

7、不过,现在这些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这些疫苗的骨架都来自病毒,“出身”不好,虽然经过改造,但仍存在故态复萌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对这类疫苗的应用还比较谨慎,而这也和科学家急于推进研究的愿望形成了矛盾。盖斯伯特抱怨说,研究顺利的话他的疫苗本应进入I期临床试验,但监管部门对临床试验的审核过程总是格外漫长。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