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养生的好习惯当然重要,不过,如果你抓住了养生的黄金时间,效果会更上一层楼哦!
走路:饭后两小时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是从消化功能而言,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必须保证胃肠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以便进行初步的食物消化。若饭后马上外出行走,会延缓消化液的分泌,阻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走一走,热量消耗大,有利于减肥。如果在饭后两小时后再散步,效果会更好。
泡脚:晚上9点
晚上9点泡脚最护肾。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好,脏腑器官也更能得到进一步调节。
洗澡:睡前90分钟
每天晚上睡觉前,来一个温水浴(35℃~45℃),能使全身的肌肉、关节松弛,血液循环加快,帮助你安然入睡。
不过体温太高也会抑制大脑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临睡前才洗热水澡绝不明智。最好的做法是,在睡前90分钟沐浴,这样等到临睡时,体温刚好降到最适宜睡眠的温度。
刷牙:饭后半小时
早上刷牙只能清新口气,事实上吃完饭半个小时之后再刷牙最好,特别是晚饭30分钟后刷牙更好,这对预防龋齿有重要作用。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护士长李善红表示,因为这时口腔的细菌开始分解食物残渣,其产生的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使牙齿受到损害。
喝牛奶:餐前30分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介绍,喝牛奶的最佳时间是餐前30分钟。因为研究发现,吃同样的一餐,如果在餐前30分钟先喝牛奶,然后再吃饭,能最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反应。而且,在餐前30分钟喝牛奶,还能降低进餐时的自主能量摄入,帮助预防肥胖。
吃水果:饭后半小时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车驰介绍,水果中的糖可直接被小肠吸收,而我们正餐时所吃的主食、肉类等混合性食物中含淀粉、蛋白质较多,在胃内需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被消化。如果餐后马上吃水果,消化慢的混合性食物会阻塞消化快的水果,即所有食物在胃内搅在一起,易出现胃胀、泛酸等不适症状。
所以,至少要在正餐后半小时吃水果,或者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吃更好。
喝茶:饭后1~2小时
很多人喜欢饱餐后喝茶,以为可以消食解腻。其实这时候茶中的大量鞣酸,会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使肠道蠕动减弱,容易导致大便干燥。茶叶中的鞣酸也可与食物中的铁结合成不溶性的铁盐,干扰人体对铁的吸收。所以,饭后约1~2小时,胃排空后,再喝茶较合适。
晒太阳:上午9点、下午4点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健航说,选择上午9-10点,下午4-5点晒太阳最佳。此时正值紫外线中的a光束占上风,可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钙、磷吸收,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痨和防止骨质疏松的能力,并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午睡:13点
河北医大一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医师顾平表示,午睡时间大约在13时左右最佳。这个时候人的警觉处于自然下降期,身体会得到很好的休息。饭后先别急着睡,最好饭后活动10-20来分钟再午睡。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钟最恰当。这个时长的休息,不仅可以解除疲劳,还刚好可以提高敏锐度和记忆力。
锻炼:16点-18点
很多人选择晨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黄兆琦介绍,在清晨的时候,体内交感神经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多数人的血压和心率都相对较高。如果在清早进行运动,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所以,我们不推荐老人在清晨运动,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佳的运动时间为16:00~18:00。此时,心律与血压都较平稳,最适宜锻炼。
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可能步行是最好的运动了,因为步行这种方式是运动和休闲结合的,既锻炼了身体,也不会让人感觉很累,还可以慢慢欣赏沿途的风光,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很好的休闲。那么对人来说,一天到底该步行多久才是最好的呢?其实对于体质不同的来说,每天最好的步行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人每天步行4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比较理想了。
40分钟到一个小时最好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步行运动40分钟到60分钟最好,在这个时间段内身体既得到了充分的运动,也不会出现膝盖和脚部过度劳损的情况。要是短于40分钟的话,运动量可能就不够;如果超过了60分钟的话,那么体质不好的人就有可能出现肌肉劳损、膝盖损伤等问题,所以综合起来算的话,应该是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步行锻炼量最合适。
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锻炼强度当然每天步行多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要求,只是对于不同体质和年龄的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步行锻炼时间。年轻人身体好多走一段时间也没关系,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走上两个小时可能也没事;而老人则不需要步行太久,四五十分钟就差不多了,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和劳损现象就及时停下来休息。
保持心情愉快步行的时候最好能选择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林间小路,或者顺着河边的绿化带散步,最好也能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步行锻炼。这样会使身心都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中,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长期如此会使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从而对身体形成正面的影响,抵消日常繁琐生活带来的负面情绪。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改善,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越来越重视了,保健养生方法也受到普遍关注,那么有什么方法健身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呢?下面,专家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种最经济同时也是最实用的运动健身方法:步行健身以及它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参与的,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积极的进行运动健身,以帮助自己强身健体,使身体常保健康状态,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生活。
步行健身最实用廉价的健身法
一个不经常运动的人如果每周步行20-30分钟,坚持几周,他的健康水平就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虽然步行不如慢跑消耗的能量多,但是一般可以坚持得更久一些,这样也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长期步行的人受伤几率比跑步者要小,而且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还可以用步行来节省时间,现在交通堵塞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上下班时以步当车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免去塞车的烦恼。
步行装备
其它所有的动物步行的时候都是赤身裸体,没有任何装备,但对于人类来说当然不能这样,所以,步行时你的衣物最好要松软,有弹性,另外,在步行健身中体温会升高,身体也可能出汗,所以衣服最好分几层穿,以方便在适当的时候增加或减少。
更重要的是穿一双合适的步行鞋,步行鞋的基本要求是:鞋底有弹性,这样可减少每走一步关节所承受的冲击,另外鞋底也要比跑步鞋更容易弯曲,因为步行时脚后蹬更有力,脚的弯曲程度也更大,脚跟部需要稳定和牢固。步行时脚跟是肩负全身重量的主力,如果经常步行健身鞋的弹性会丧失得很快,有时虽然鞋还没有坏,但是保护作用也不太好了,因此建议一年最好换一双步行鞋。
如果你要到泥路和石子路上步行健身的话,最好选择鞋底齿纹深和能保护脚踝的鞋子,踝关节就是脚掌上方的那个关节,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时,要对它多加保护。
步行的正确姿势
步行也不像想像得那么简单,不信你到街上看看,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都是驼着背、低着头在赶路,这种走路姿势是腰背疼痛、颈椎病的亲密战友,步行时应该抬头,上身站直(也就是脊柱呈自然状态),肩膀向后向外伸展,收腹,放松髋部,步行时让两手在体侧放松摆动,脚跟着地时要实。
以上专家介绍了步行这种最经济实用的健身方法以及它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大家能够多加学习,对于上班族而言,也可以在上下班的时候选择步行,这样既能为环保做出贡献,也能有效健身。
1 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当人体的血糖升高时,需要依靠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骨骼肌功能,改善心理状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
2 不同走路姿势,不同功效
如果每天走500米“一字步”,可以大大减少患便秘的风险,特别是促进肠胃的蠕动,加速营养的吸收和废弃物的排出,对防治便秘有比较好的疗效。
在健步走的过程中,加大腰和胯部的转动,让身体在行走中有节奏地扭动起来,可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高发。
正常情况下,前行走路会使关节和肌肉受到牵拉,日积月累会造成肌肉劳损和关节老化。倒走正是一种逆受伤机制,可以减少磨损,缓解肌肉疼痛,促进机体自我康复。
而足内侧有三条经络经过,它们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因此,踮脚走路可以按摩足三阴,驭气上行,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改善性功能。这个方法对前列腺增生和慢性前列腺炎也大有裨益。
带脉的位置不需要费神去找,它环绕在腰间,就像是我们的腰带。在腰两侧,有个带脉穴(以肚脐为中心划一横线,以腋下为起点划一条竖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
如果你的肚子软软的,而且还有“救生圈”,走路时不妨两只手敲打左右两侧腰部,每天坚持半小时,保准腰围飞速下降。
凡是有脚垫的人,只要坚持弹着走,三个月以后基本可以使脚垫减轻或消失,而且可以降低脚踝骨骨折的几率。
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时间或长距离的走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专家倡议日行万步,“走”出健康来。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唯一能终身坚持的锻炼方式,并且是一种最安全的运动方式。
击掌走:一边步行一边击掌,有利于上肢肌肉的收缩与运动。上下肢互相配合,更能增加糖与脂肪的消耗。
注意保持节奏感。这种走法有益于锻炼腰肌和臀部肌群的肌力,加强髋、踝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步行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也常有变化,所以步行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