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在我(原文笔者)的从业实践中,我对一些虽然已经80岁但依然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印象非常深刻,尽管这个年龄会让他们多病缠身,因此2005年,当纽卡斯尔大学对55-80岁的人群进行了一项健康研究时,我就更加确定我们对参与者体育运动进行的详细细节记录了。
10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在澳洲医学期刊(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报告了个体进行体育运动对其医疗护理需求的影响。文章中我们利用计步器来记录参与者每天行走的步数,相比一般的自我报告的调查问卷而言,这种方式能够更加精确地帮助我们测定个体的体力活动情况;参与者平均每天的步数从年龄人的8600步到80岁以上的人群的3800步,而且平均而言,个体周末会比周内少走620步。
不爱活动的人(每天走4500步)平均每年住院治疗的时间为0.97天,而爱活动的人(每天走8800步)平均每年住院治疗的时间仅为0.68天;在研究者的分析报告中,他们调整了年龄、性别、患者的数量、吸烟、酒精摄入以及教育的影响。研究人员想知道是否这种因果关系会往相反的方向运行,也就是说,生病的人往往走的少一些,而爱运动的人往往不易患病,为了证实这种相反,在追踪初期的头两年里,研究者重复分析了忽略的所有的住院信息,从而就移除了严重疾病引发的瞬即效应,这种差异如下图所示。
这种关联会扩展活动水平的整个范围,也就表明任何活动都是有益健康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运动水平越高效益越大,这项研究中的参与者从早到晚都佩戴着计步器,因此不管其在家里还是工作场所,计步器都会记录机体的运动水平,当然不一定的是连续的步行;最近有研究表明,任何活动都比坐下来要好,因此甚至是轻微的活动都会有益健康,计步器并不能准确捕捉个体的游泳或者骑单车时的运动水平,但这些运动却组成了个体日常活动的一小部分。
那么为什么有些患者会住院呢?参加较多运动的人往往会很少因为患癌症或者糖尿病而入院治疗,但让研究者好奇的是,这对于心脏病却并无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推测,这或许是因为多年间个体因心脏病进入私人医院治疗的数据空白所致。
如果每个人都步行的话会怎样呢?
不活动人群和活动人群之间每年0.29的住院天数的差异大约就是住院时间减少30%,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够让每个人每天都行走8800步,从而降低三分之一的入院治疗率,这样就能够让三分之一的医生和护士去练习他们的“高尔夫”了,很不幸的是,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证明我们的研究样本是相当健康的,而且相比平均年龄而言,其并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医疗护理,相比每年平均不到1天的入院护理而言,来自澳大利亚卫生和福利研究所(AIHW)2014-2015年的一项数据就表明,55岁至85岁之间的澳大利亚人群累计需要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420万天,或者是平均每人2.65天。
那么在所有的澳大利亚人群中增加运动量是否会或多或少有一定好处,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相比研究中的参与者而言,一般的人群或许会从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多好处,又或者是个体所患的严重慢性疾病会让其活动增加变得不太可能。让我们想象一下,某些事情会改变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步行习惯,因此每个人每天至少需要走8800步。
当研究者仅仅考虑55岁以上的人群时,在最低程度下,其或许能够减少患者每年97.5万的入院卧床日,能够挽回1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考虑到其它年龄段的健康效益,并不在本研究中的不太健康的澳大利亚人或许也能够获益较多,个体所获得实际好处或许会更多。每天额外多走4300步或许并不算太多,其仅仅是40分钟的步行而已,当然这还有可能包括去商场、接小孩或者是工作时爬楼梯所贡献的步数,但这其实不能称之为“锻炼”,尽管对于乐在其中的人而言,高强度的锻炼能够给其带来一定的健康效益。
如今政府在不断寻找多种方法来节省开支,目前大约有16%的联邦预算都用于人类健康以及解决个别病人缺乏体育锻炼的项目上,同时这些预算还能够帮助确定我们的城市中心成为人们步行、骑车,并且能够对人们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人在吃完饭后都会去走路,走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消化胃肠道的食物,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但是要知道有些人群是不适合长时间走路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哪些人群是不适宜长时间走路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老年人是不适合长时间走路的,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比较虚弱,同时腿部的承受能力比年轻人要弱一些,如果不是经常运动的老年人,就不建议长时间的走路,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腿部出现一定的问题,要知道很多老年人在长时间走路之后都会出现腿发软的现象,还有可能会出现晕倒昏厥的情况,所以老年人尽量不要长时间的走路。其次肥胖患者是不建议长时间走路的,虽然肥胖患者在生活当中是需要多做一些运动来有效缓解肥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是肥胖患者上来就长时间的走路,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同时也会引起肥胖患者的呼吸出现一定的问题,因为肥胖患者的心率比较慢,长时间的走路就会导致他们的心跳变得非常的快速。
二、心脏疾病患者也是不能长时间走路的
除此之外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也是不建议长时间走路的,因为长时间的走路就会让我们的心脏受到一定的压力以及负荷,所以心脏疾病的患者也是不适合走路的,如果想要走路尽量减少一下时间,走个5分钟或者是10分钟就好,另外走路的时候也要注意频率不能过快,不然很有可能会加重心脏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患者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三、结语
最后小编想说走路是我们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运动方式,但是走路的时候也是有一定注意事项的,尽量穿上宽松的衣物,这样能够减少腿部的摩擦而给皮肤带来的伤害。
高血压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多的,比如可能会导致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以及引起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慢性肾衰竭等。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日常的调理,争取把自己的血压降下来。
每天保持一定量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强健体魄的作用。根据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每天的步行应该控制在在6000步到8000步之间,不要少也不能过多。因为过多的话可能会导致自己的膝盖受到损伤,过少的话则起不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坚持每天的规律锻炼十分重要,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锻炼的时间建议在每天傍晚,毕竟在这个时候患者的血压较为稳定,运动的安全性更高。避免在清晨和阴雨天气去进行锻炼,因为这个时间段和天气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处在高峰期,运动起来具有一定的风险。
每次运动的时间基本维持在30到45分钟,这样的情况下运动量不少也不会过大,能够起到强化心肺功能的作用。如果你想要增加运动量,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血压稳定在一定的数值,提升身体的素质。
如果你的身体状态是比较好的,建议你采用快步走,每分钟大概行走120步到150步之间。在这种方式下如果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或者气喘胸闷,那么就可以长期采用。如果觉得气喘吁吁那就换一种方式,采取慢步走,每分钟行走50到80步就可以了。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作息以及饮食规律,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活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好自己的血压,让血压回归常态,重新拥抱健康。
高血压的朋友们,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正规服用药物以外,坚持有规律的健身走是治疗高血压的最佳方式。 高血压每天走多少步才能达到降压目的呢?推荐答案是—6000步!6000步走掉三大慢性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一、走路为什么能降血压
1. 增强心肺功能和血管的弹性。
2. 促进消化,燃烧卡路里,减少脂肪的积聚,有很好的减肥效果。一般来说,每减轻10公斤体重,可帮助降压10mmHg。
3. 能减少激素、过多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从而使血压升高。
4. 运动使全身血管扩张,减轻了血管压力,使血压下降。
5. 研究表明:一次有效运动所产生的效果,并非只在运动进行中存在,它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在体内持续存在12-20个小时左右,因此什么才是有效的运动即成为一个关键。关键就是要有一定的强度,这个强度可以通过心率增加的幅度来测量,通常情况下心率达到(170-年龄)这样的数值即可。重要的是,运动产生的效应可以在体内持续存在12-20小时,相当于服用了长效降压药的效果。
二、如何走路有助于降血压
1. 注重走路的时间
研究发现,一天只要走40分钟就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一次有效的运动可以使血压下降5-10mmHg,如果坚持继续运动,获益将随着时间而持续。
2. 坚持“有效”的走路方式
那么如何走路才能有效的锻炼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血压呢?推荐的6000步,怎么走呢?在这里建议大家“集中走,快步走”。用多长时间呢?大概30分钟至45分钟左右,这样的步速应该是较快的。这样下来,一般身体都会冒汗的,心跳也会明显感觉到加速和气喘,这样的锻炼,都是对心肺功能的强化训练,虽然强度不大,但是很好的锻炼方式。6000步大概在3.5~4.5公里之间,这个运动距离,运动强度,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非常适合的运动,每天坚持,对于控制血压还是很有效果的。
3.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行走时,血压会稍有上升,开始时一定要慢走,其速度约为全力走时的40%~50%。用30~45分钟的时间走2~3公里的路程比较合适。行走的强度以达到汗液似出非出为标准。走几天下来,身体适应了,可以慢慢再加大步数和加快速度。
对于血压的控制,目前一般主张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 目标值内;有慢性肾病、糖尿病、心衰、或稳定性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宜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而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不能把血压降得太快,需要慢慢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
每天走路,能不能降血压?
走路确实可以降血压,这是通过干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的方法之一,但要通过走路降血压,条件有点苛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用。
首先,走路走多少步并没有定数,当然是在能力范围内越多越好。为什么?目的是要“减脂减肥”!只有把体重减下来,尽可能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kg/m^2内,才能达到较好的控制血压目的。
其次,人体内有血糖储备,也有有氧糖分制造工厂,只有当运动量大于这两样的总和,机体才会进行无氧分解脂肪,才能达到燃烧脂肪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步行要以中快速进行,至少要>120步/分钟,并且持续步行时间>45分钟,常年累月下来,才能达到减肥、降压的效果。
最后,在锻炼的同时,务必要控制好饮食,做到低盐、低脂、高钾饮食,减少能量摄入。如果做不到能量消耗>能量吸收,走再多也没卵大用。对于早期的高血压,这样的做法尤为适用。
什么样的血压,不能通过步行完全控制?
如果血压达到或高于(160-179)/(100-109)mmHg;或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心脑肺等并发症的患者,将很难通过运动控制,此时需要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后,再进行运动、减肥、增肌上的细细耕耘。
运动降血压?是否有理论依据?
我说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运动无法降血压!
人为什么会高血压?
小孩有吗?为什么中老年人高血压病者多?
高血压病者,主要是血液流变学改变形成血栓,出现微循环障碍,尤其是头部毛细血管发生微循环障碍,使动脉血液无法正常通过头部毛细血管,进行正常物质交换,变成静脉血液回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正常气体交换和排出二氧化碳,而出现高血压。
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头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才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唯一正确方法!
运动去改变全身血液流变学?有可能吗?运动去改变头部,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可能吗?你相信吗?
那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中医"百病随风始",风湿寒热入络为血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瘀患者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的表现,高血压中医属血瘀症!
中医"久病入络为血瘀“,高血压就是慢慢形成的,完全符合中医"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
人的一生,经过几十年风湿寒热入络,使血液流变学向浓,黏,凝,聚改变形成血栓。动脉血栓主要因素是血小板集聚。静脉血栓主要因素是血液凝固。
血栓的形成,出现微循环障碍,尤其是头部毛细血管发生微循环障碍,使动脉血液无法正常通过头部毛细血管,血管内压力升高,形成高血压,也由于毛细血管发生微循环障碍,血管内形成泡沫细胞,纤维素及坏死组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沉积血脂使局部管发生狭窄,这才是人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运动改变得了吗?
我才不信呢?
中医治百病:首先祛风,化瘀疗伤,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血脂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调整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而促进循环系统生理功能。几次用药可达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运动不是万能的,靠运动改变血液流变学预防血栓,靠运动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血脂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就害死人的伪命题,完全无这样效果。
希望大家不要相信这些!
广东民间中医,百病五敷康创始者!
高血压患者每天应该走多少步,才能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这种生活干预的降压的方法,是贯穿我们高血压患者从始至终的生活干预降压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因运动少,肥胖导致的高血压,适当的运动确实可以达到一定的降压效果,但是临床上医生一般不会给病人绝对强调要患者每天应该走多少步,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的医嘱,因为,我们高血压患者个体差异性是非常大的,比如你总不能要求一个老年高血压患者跟一个中年人走一个的步数吧?还有就是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如果像正常体重的人一样行走,肯定也是很难有降压效果的,而且同样是走10000步,你走着没事,人家200多斤走着可能血压没降,膝关节先损伤了。
所以运动降压,一定要根据你的血压水平、年龄、有无膝关节等关节损伤疾病以及还有无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来定的,一般情况下,走路步数没有绝对要求,以达到微微出汗为宜。
但注意, 不管大家怎么走路降血压,运动降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仅仅依靠走几个步,血压管控和达标是肯定不够的。
我有一个35岁的高血压患者,当初建议他服用降压药,当时自认为自己太年轻,没必要服用,多锻炼就好了,后来过了5年,因心脏不适再来我院就诊时候,被查出有了心脏病,出现心室肥大了,这是典型的长期高血压控制不稳出现的靶器官损害。
这种像他这样的认为年轻,没必要吃降压药,运动降压就好的观点是一个大大的误区,这是我为什么从来不给病人强调运动可以治疗高血压的原因,因为这是不对的,运动只是一种降压的生活干预方式,有降压的效果,但是绝对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处方!
那些自认为高血压早吃药以后没什么好处的,担心副作用的,都是错误的。
运动降压只对高血压早期或者前期有一定的效果,但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必须得处方药物降压,而且所谓的副作用,从长远的利弊来看,肯定是要远远小于你本身高血压带来的靶器官损伤的危害的!
科学规律的锻炼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很有帮助,不仅能够降低血压水平,也能减轻焦虑情绪、提高心肺功能、控制体重,从而也能起到辅助高血压治疗的功效。而步行作为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适合大多数人群,坚持每天步行有益于身体 健康 ,但运动也要掌握方法,不能盲目进行,不然反而会引起血压波动,不利于病情控制。
高血压患者每天步行在6000步左右,不建议大家暴力运动,运动需有度,讲求循序渐进,日行一万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会降低血压水平,但同时也会损害我们的膝关节,对于大家 健康 而言,反而是得不偿失。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贵在坚持,建议大家每周运动在5~7天,每次半小时以上为宜。
高血压患者运动很有讲究,建议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步行、慢跑、健身操、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运动应选择温暖的天气,以午后和傍晚为宜,不建议在清晨运动,清晨气温低,且为一天中的血压高峰,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也要避开寒冷、雨雪天气外出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保暖和补充水分,运动中心率应保持在220-年龄的60%~70%左右为宜,运动中如有不适,应停止运动,必要时需就医处置。
虽说规律的运动对血压控制很有帮助,但对于近期血压波动大、血压水平超过180/120mmHg和有心功能不全等问题者,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待病情稳定后,再开始运动。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需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的综合性治疗。我们在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服药。我们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并注意定期复查。
我曾经是高血压患者,不吃药高压在160左右,低压100左右,吃降压药后高压135左右低压85左右,我一个朋友是专门调养三高的,他教我用喝果蔬汁的方法降血压,效果非常好,两天后血压正常,然后坚持半年开始正常饮食(吃肉少),方法如下:苹果半个、胡萝卜一根、芹菜3-5根一起榨汁,加适量营养代餐饭,每天喝五次(三餐时间、上午十点下午三点),吃饭时不吃主食,只吃用煮熟的木耳拌洋葱,加入适量酱油和亚麻油就行。
一开始一个月不吃主食,然后吃一次主食,半年后恢复正常。喝果蔬汁期间血压基本是70~120左右,现在是80~130左右。
加我看照片可以看到我吃的细节。
你好,高血压患者要坚持合理运动,所谓的合理运动,就是身体机能允许达到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刚开始走路稍慢达到2一3公里便可,随着锻炼的增加,走路的速度可以增快,以身体微微出汗身体耐受为宜。
走个七八千步也是可以的。走路,慢跑,是为了促进我们身体的循环。
那么其实高血压患者想要降压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少吃。
高血压与饮食有关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运动是一方面调节饮食很重要,老人要清淡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量,同时要注意维生素,钙的补充。
路多了反而高
癌症患者的治疗除了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外,也需要配合运动才能有效治疗疾病,运动主要是提升机体免疫力,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适量的运动对防癌抗癌起到一定作用。
这是一个癌细胞自主出现的一个行为,而不是人们能够主观控制的。换句话说,这名患者出现癌细胞转移,只是恰巧在坚持每天跑5公里后出现,就算他坚持不运动,也可能出现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甚至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
很多癌症患者因为自己意志消沉,不接受治疗,最后只能是在家等死,可是关女士没有。她一直是积极的接受治疗,在放疗的过程中,放射线直接照在关女士的咽喉,导致她现在都是口干舌燥的,但是她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进行治疗。
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的副作用,也会因为肿瘤恶化带来难以忍受的癌痛,但是只要积极地面对,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就能缓解这样的疼痛。只有接受正规专业的治疗,才有望治愈癌症。
癌症在人体的一个部位出现,其中的癌细胞就会不断的吸收营养,让自己的体积不断壮大,从而分裂产生更多的癌细胞,最终影响器官的运转。而肿瘤的形成时癌细胞不断堆积形成的,这样的结构是非常松散的。
在肿瘤上很可能出现脱落的癌细胞,这些掉落的癌细胞就会随着体内的血管、淋巴液等进行转移,转移到一个它能够吸取营养的地方就停下,不断的吸收营养,在分裂产生新的癌细胞,这就是癌细胞转移的原因,和人们是否运动是不存在联系的。
跑步能防癌抗癌。慢跑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运动方式,不仅没有高难度的技巧也没有严格的场地限制,但是它却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帮助人体抵抗癌细胞的侵袭。
慢跑的时候人体吸入比平常多几倍至几十倍的氧气,让氧气更好地运作。如果人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那么,处于缺氧状态下的癌细胞就会变得异常活跃,很容易诱发癌症。
跑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跑步前应该进行5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从相对安静的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时,有个克服生理惰性的过程,而准备活动能活动全身关节,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增加肌肉血流量,加强心肺功能,可以克服生理惰性,而且准备运动能减少跑步引起的关节损伤。
癌症患者自身需要补充充足的营养,才能够帮助身体维持营养均衡。每天摄入的营养应该保证包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多种元素,可能会因为治疗影响食欲,但是也应该尽可能的少吃多餐,只有身体营养补充的足,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治疗,对抗癌症。
当然运动还会让患者放松身体的同时放松心情。事实上很多患者在患癌后,心情都是非常抑郁、焦虑的,如果不给他们找点事情做,很可能让这种消极的情绪长时间的笼罩着他们,对于病情的恢复是不利的,而运动能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也能帮助他们找到发泄情绪的途径。
不管是这个肺癌患者选择的跑步锻炼还是通过游泳、瑜伽、太极拳等锻炼方式进行运动,都是一种提高患者积极性的方式。在运动中患者能够明显的感知自己的身体在逐渐好转,对于抗癌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提高,对抗癌是有帮助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癌症发生转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