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糖尿病是致盲首要原因,如何预防致盲(糖尿病要怎样预防?)

时间: 2023-09-18 02:40:59

两年前,一位双眼玻璃体积血、视力仅能数清眼前手指的患者来到医院,引起他视力严重损害的根源,是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

这位中年男性患者,几年前就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是他对糖尿病缺乏认识,又忙于做生意,没有系统地治疗和复查,他的糖尿病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一天在宴席上,他觉得一只眼前突然出现浓黑的暗影遮挡。第二天,他被诊断为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此时他才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后来他一方面配合内分泌科规范地控制血糖,一方面用药物治疗玻璃体积血。但是,因为眼部病变太严重,玻璃体积血无法吸收,最终医生为他实施了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还多次进行激光治疗。两年间,他严格用药,定期复查,视力从仅能数清眼前手指提高到0.2,但是与1.0的正常视力还有很大差距。

糖尿病是怎样损害到眼睛的呢?原因在于高血糖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微血管细胞受损,血管的屏障功能被破坏,造成各器官病变和功能障碍。仅在眼科,糖尿病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结膜微血管瘤、角膜知觉减退、干眼症、屈光不正、眼肌麻痹、代谢性白内障、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俗称糖网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也是致盲的首要原因。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4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120万人。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糖网病患病率越高且病情越严重。国内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病程小于5 年,糖网病患病率为19.4%;5年-10年者为38. 8%;10年-15年者为63. 3%;15年以上者为78. 0%。2009年北京市朝阳区一项视力残疾调查显示,糖网病占视力残疾的8.52%,白内障致残率为34.93%。白内障可以手术复明,但糖网病却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残疾。

为了准确反映糖网病的严重程度,世界上有着几种常见的分期标准。我国糖网病从轻到重共分为6期2型:前3期为单纯型,后3期为增生型,单纯型病变程度轻,增生型病变程度严重。任何阶段的糖网病患者,都需要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病变,应该及时采取视网膜激光凝固治疗或者激光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据调查,我国82.71%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定期检查眼底的观念,80.36%的增生型糖网病患者是在首次眼底检查中发现的。因为糖网病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药疗费用越高,预后视力相对要差,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尽早到眼科就诊,对糖网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增生型糖网病的治疗为例,如果病变较轻,只用激光治疗控制病情,费用大约1000多元;如果病情严重,需要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费用大约1万元。如果一个增生型糖网病患者因为视力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那么还需要其他人照料,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当于损失了两个劳动力,经济损失就更大。

扩展阅读:一、2型糖尿病的饮食饮食方面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着吃。建议吃些南瓜、燕麦片等含糖量少或不含糖的食品。但要明确注意一点,不管这个东西有多好,有多么适合糖尿病人吃,都不要过量。

水果含碳水化合物约为6-20%,西瓜含量低,香蕉含量高,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胶等。果糖在代谢某一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

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葡萄糖,重症糖尿病人不宜吃过多的水果。为了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可吃少量水果,一般一日量在100克左右,但需注意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如果吃了水果后尿糖增多,则应减少主食,以免出现血糖升高。为防止并发症动脉硬化、便秘,应饮食多样化,满足人体所需营养,以利健康长寿。

瘦肉也可以吃,一星期二到三次,每次二两多就行。但不能吃腐败了的食品。血糖过高者,建议一天少食多餐,这样对控制血糖有好处;是糖尿病患者但血糖还不是非常高的话,应该保持一日三餐,并注意七分饱。

糖尿病要怎样预防?

研究表明,当前导致中国糖尿病发病的因素很多,如人口的老龄化、肥胖、药物应激、生活方式不科学、遗传、高经济收入与低文化程度等。由于整个人群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患者中2/3的人因无明显症状尚不知已经患病。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发现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及早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显性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在预防糖尿病时,首先要注意高危人群,其次还应控制肥胖,注意应激。此外,还有几方面需提高警惕:1.宣传教育:虽然,医务人员有宣传教育的责任,但是糖尿病的预防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医生力量难以承担。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利用一些宣传工具,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就要及早检查、及早治疗。

2.早查早防:有一些症状表现可以预示着糖尿病的发病,如口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多尿、嗜睡等,往往是急性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慢性病者往往出现:性欲极度衰退;男性阳痿、早泄、遗精等;妇女阴痒久治不愈或分娩胎儿过大等;早年即出现白内障或视物昏花等;四肢麻木、疼痛或小腿经常抽筋;痈、疽、疮、疖一个接一个;肺结核久治不愈;尿频、尿急、尿滴沥、尿有甜味;就餐稍晚一会儿就出现饥饿难忍、心虑多汗、手抖等低血糖反应,进食后则消失;体重突然减轻,特别是原来很胖而近来体重下降又找不到其他原因;40岁后经常想吃甜食。

但如果已患上了糖尿病,也不要恐慌,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调养,做好二级预防工作,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实际上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我们需要认真积极地预防并发症。

3.控制血糖达标:把血糖持久地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毫摩尔/升,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不要控制的太低,一般控制在5~7毫摩尔升即可。这是预防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先决条件。临床观察,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有持续高血糖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人的五脏、六腑、各个系统无不依靠血液滋润,血糖高,代谢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则疾病丛生。

为了控制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几个误区:其一,只注重自觉症状,忽略定期检查血糖。有的患者尤其是广大农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们认为,没有口渴、尿频、乏力等自觉症状,就不会得糖尿病。事实上并非如此。临床观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白内障、末梢神经炎、心脑血管病时,才意识到血糖又高了,这就无形中给医治增加了难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检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码每3个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进的快速血糖检查仪,指尖采血,十几秒钟就出结果,很方便,费用也不算高。其二,拒用胰岛素,延误病情。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三大类,中药、口服降糖西药及胰岛素。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区。只有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才能显现。否则,该用不用或不该用而用之,必然影响疗效,甚至给患者造成一定恶果。但临床上发现有为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持有不正确的看法:有的认为胰岛素有“瘾”,一打上就丢不掉了;还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打上胰岛素后会变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药就无效了等等。不听医生的劝告,固执地拒绝使用,使病情恶化严重的会累及生命。近期,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中心报道:用强化胰岛素疗法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能够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值得借鉴。其三,偏听虚假宣传,上当受骗。糖尿病是个世界性的疑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彻底治疗此病。尽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听虚假宣传广告,到处乱求医,一直得不到系统治疗,其后果只能是病情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恶化。

4.提高认识,掌握技能:患了糖尿病后,一方面要采取综合疗法把血糖控制正常;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预防意识,掌握技能,这对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预防并发症必须了解其发病特点。各症特点本书前面已分别做了介绍。

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并发症反过来又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二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给治疗上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求患者要提高认识,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积极防治感染,及时处理各种应激情况,如发生骨折、外伤时应到医院求治,不要拖延;合理控制饮食,不要进过量的脂肪食物或主食量过低,以预防饥饿性酮症;对胰岛素的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饮食、活动量等)及时加减,以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尤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减量或中断胰岛素治疗;利尿药、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要应用得当,以免引起体内高渗状态而发生高渗性昏迷;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密切观察眼并发症;定期做微蛋白尿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及早治疗;定期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总之,只要人们在思想上不惧怕糖尿病,心理上坚定可以战胜它的信念,实际生活中采取得力措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加成功,就有可能把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