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合理使用,往往有奇效。
大椎穴: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曲池、合谷、外关穴: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应急,要想彻底退热,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所以病人应该首先去医院。
扩展阅读:一、发烧的病因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pyrogrn),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现在这个季节,又冷又干燥,很多人一不留神就感冒发烧,一发烧就去医院开药打针。先不说排队挂号费时间,路上遇到个堵车什么的就着急了,去到医院吃了药打了针人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又累又难受。
在家采取物理降温法吧,敷个冰袋擦个身,照顾的人又累又折腾,退烧的速度还特别慢。太没效率了!不如教你三个穴位,在家用刮痧板或是砭石板刮一刮,可以有效退烧。
一、大椎穴
大椎穴是人体上半身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是督脉与六大经脉交汇的中心点,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的中间,有益气壮阳的功能。中医有说“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所以发烧的时候用刮痧板刮拭这个穴位,能够有效退热。
具体的方法:从大椎穴上部5厘米开始往下刮到穴位下方5厘米处,可以将速度加快一点,顺着上往下的方向刮,千万别来回刮。直到出痧或稍微有点发热就可以了。
二、合谷穴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虎口部位,四指并拢大拇指伸出来,虎口位置会有一个凹陷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合谷穴。有治疗发热、头痛、目赤肿痛、热病等病症的功效。发烧的时候刮拭这个穴位,也是能够有效退热,缓解发烧的情况。
三、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有清热解表、疏通经络的作用。位于我们的手臂肘部,“曲”也就是弯曲的意思,手肘弯曲的时候,在肘横纹外侧中点有一个凹陷像水池的地方就是曲池穴。
具体的方法:也是从上部往手指的方向刮拭,别来回刮,刮到微微发热就行了。
四、大肠经
大肠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手阳明大肠经,它是一个发热必刮的经脉,也是手臂上阳气最为茂盛的经络。中医里看来,这个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的病症,比如口感、眼睛痛、牙齿痛,当气盛有余的时候,经脉所经过的部位发热、肿胀;气虚不足的时候就会发冷。
具体的方法:发烧的时候可以按照三段不同的地方来刮拭,先刮上臂,然后是手肘窝,最后刮下臂和手。每一节都刮拭大概20下,刮到微微发热或是出痧就好。
我们所讲的这几个位置对退烧都有很好的效果,要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刮,大家不妨可以试试,寒冷风大易感冒,养生知识要随身备好。
注: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但是如果发高烧的话(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的时候,人体内环境就会失衡,脏腑功能紊乱。那么就需要搭配退烧穴位来灵活运用了。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的地方,是督脉在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汇点,而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位。在大椎穴为,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同时加上拔火罐效果会更好。另外,也可以针对大椎穴进行按摩,搭配推脊柱,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或者掌根,从上而下地由大椎穴推到尾骨,一般每次推100-300次。 十宣穴。也就是是个手指尖,十宣穴作为急救用途甚多,在民间广泛使用为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在高热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最好以出血3-5滴为宜。 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 曲池位于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穴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曲池和合谷都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可以疏风解表,清泻阳明。另外,外关穴位于腕背横纹中点往上的地方,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主要功能是解表退热。用毫针刺这三个穴位,可以有效降低体温,也可以按摩这些穴位。 刮痧。刮痧退热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不仅有助于退热,而且还能起到保健功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