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出现秋乏你应该这么做就对了!

时间: 2023-09-18 16:13:07

入秋后,你是否时常犯困,四肢乏力,任凭前夜睡饱8小时,第二天醒来依旧觉得疲乏无比?这可能是“秋乏”的表现。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姚惠主任中医师指出,“秋乏”实则是夏季耗欠下的一笔“身体债务”,是向机体发出周期性修整的信号。

实为

身体做出的自我保护行为

从中医的角度讲,秋乏是阴阳消长的结果。立秋后,天气早晚转凉,伴随夏秋季节转化,阴阳消长更迭,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由于阴气主收敛、收藏,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相应的人体外部表现为倦怠乏力。

姚惠表示,炎热夏季,人体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加之,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了“老本”。

到了秋季,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便会出现,身体也产生莫名的疲惫感。“事实上,秋乏是人体对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而自发形成的保护性调整,属于过渡性的正常生理现象,随着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逐渐适应能自行缓解。”姚惠如是说。

提醒

不良生活习惯可加重秋乏现象

秋乏虽是人体正常生理反应,但会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如工作效率减低,做事情提不起精神,特别是对注意力集中要求比较高的职业,如驾驶员若感觉困乏,反应能力也会下降,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姚惠提醒,此时应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疲劳驾车,同时适当打开车窗,呼吸新鲜空气,防止打盹。

此外,姚惠提出,三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加重秋乏现象。

第一,不吃早餐。经过一夜的消耗,提供脑细胞能量的葡萄糖消耗殆尽,若早餐吃得太少甚至不吃,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会加重疲倦无力、头昏脑胀;

第二,过食油腻。尤其是高血脂患者,过多脂肪摄入,血液中脂肪含量偏高,血液流速下降,供养功能降低,容易困倦。

第三,运动后大量喝酸性饮料。剧烈或大量运动后,体内会积累较多的乳酸,此时大量喝酸性饮料,就会使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加重疲劳感。

缓解秋乏

需使体内阴阳恢复平衡

中医认为,秋气应肺,气候特点为燥,燥易伤津,造成人体阴液不足,加之“秋老虎”的不定期光顾更加重了阴液不足的程度。另一方面,燥易伤津耗气,造成人体肺气亏虚,继而出现四肢乏力、神疲懒言的情况。据此,可在秋季适当用西洋参、百合等滋阴润肺之品泡茶饮。

那么,当出现秋乏现象时可如何缓解?为此,姚惠提出六点建议。

第一,清淡饮食。

不吃或少吃油腻的食物,因它们容易产生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因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产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减轻人体疲劳。

第二,加强锻炼。

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锻炼以早晚为好。锻炼的方法以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为宜,有助于平复情绪、解除秋乏。

第三,保持充足睡眠。

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睡早起,早晨如能提前进入储备状态,就能防止上班就犯困;中午适当“充充电”,小睡10到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顿。其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睡子午觉不仅具有防病保健的意义,还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第四,室内养些植物。

秋季的困乏与人体缺氧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可在室内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如盆栽柑橘、吊兰、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第五,伸懒腰干梳头。

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脏、肺部产生一定的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从而给各个组织器官提供更多的氧气;让手指像梳子一样梳理自己的头发,可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让头脑感到轻松,从而使人顿感清醒舒适。

第六,中医调理。

乏力困顿明显甚至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还可通过中医调理来减轻疲劳症状,如常按人体百会穴、太阳穴和风池穴,可缓解身体疲劳,提神解乏,亦可通过口服中药调理达到解乏的作用。

扩展阅读:一、秋燥的预防蜂蜜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 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