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有66个穴位,将人体的六个经络汇集在一起。按摩和按摩可以达到放松肌腱,激活侧支,刺激脚穴,刺激人体经络的效果,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治愈疾病的目的。
足底按摩穴位
1.涌泉点
这个穴位最初意味着从此排出人肾经的水,因此在肾经中也有第一个穴位的理论。
作为足底的重要穴位,涌泉穴对头痛,高血压,失眠,便秘,歇斯底里等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它被广泛用于临床医学,该穴位的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该穴位位于从第二个第三趾到脚后跟的线上,即鞋底卷曲时的凹陷处。按摩穴位可以很好地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加速血液循环,同时激活肾经,让人们凝结养气,巩固活力,全天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缓解头痛,喉咙干燥以及晕厥,耳鸣等状况。
2、大都穴
古代有人说,脾控制四肢,可以看到脾的功能,但大多数是资本聚集和散布的理论,所以有通过脾脏控制脾的功能。要点。主治胃痛,腹泻,脾热等症状,穴位在足底拇指的侧向凹陷处更为明显。
定期按摩该穴位可以帮助胃和肠的健康发育,并促进肠的正常蠕动。对于上班族,定期按摩可以减轻压力。当身体有消化不良和其他状况时,按摩穴位也是有效的。
3、足窍阴穴
该穴位是指胆经水在人体内返回的空孔口。它位于胆囊子午线与体表子午线的相交处,它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
该穴位位于足底第四趾的末端。经常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和头晕。对于老年人来说,掌握此穴位的按摩方法对健康更有益,另外,穴位是治疗失眠,梦幻,耳鸣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4、公孙穴
该穴位属于脾经的第一线,将脾胃与气血相连,具有健脾胃,调和脉搏的作用。它位于人脚内表面骨的底部的前下部。按摩该部位可以缓解人体的腹痛,腹胀,腹泻,月经不调和食欲不振。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拇指捏一下,以在早上和晚上使胃和脾脏一次充满活力,并调节气血经脉。
5、独阴穴
阴与阳相反,只有阴没有阳,纯阴才能延伸到女性,因此这个穴位是调节女性身体的重要穴位。该穴位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引起的诸如阴痛之类的症状。针刺穴位具有调和气血,调节气血,缓解疼痛的重要作用。独阴穴位于足底第二个脚趾的中点。当女性出现阴痛和月经不调等症状时,可以通过按摩缓解。
在足底进行刺激和摩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即加速血液流动并使整个身体系统循环更好,除了那些可以促进人体代谢的物质外,还可以增加人体的血液供应。
; 01 常做脚底按摩,能缓解人体的疲劳紧张,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下面是脚底穴位图。
02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推搓涌泉穴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
03 失眠穴又被称作为“百敲穴”,它位于足底跟部,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按摩此穴可以帮助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04 窍阴穴在四个脚趾最外侧小脚趾那边,距离趾甲根脚的一手指四分之一处。如果我们出现偏头痛、目眩、耳聋、耳鸣、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等症状的时候,可以掐按窍阴穴,可以很有效的治疗头痛的症状。
05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它是胃火的克星。 如果出现口臭、便秘、胃部灼热、牙龈肿痛等都可以通过按摩次穴位来缓解。
特别提示 按压时要用力,要感受到酸痛感。脑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严重出血者,严重肾衰、心衰、肝坏死者,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频发心绞痛的人不适宜做脚底按摩。
足疗按摩简单实用、方便易学。无论你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有医学基础,只要按照穴位和反射区的正确位置进行按摩,每天抽出10分钟来按摩你的双脚,一定可以远离疾病,拥有健康。这里来详细讲一讲脚底穴位图
1、涌泉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2、大敦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太冲穴
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太白穴
定位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5、太溪穴
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申脉穴
定位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主治病症:
申脉穴的主治病症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7、丘墟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症状:
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8、昆仑穴
取穴方法: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9、行间穴
寻找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病征: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10、里内庭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11、下痢穴
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主治病征: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下痢非常有效,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