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穴位对人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一些穴位的按摩和针灸来进行治疗和身体的保养,穴位的位置不同对于身体的理疗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带脉穴的位置以及对人体的理疗效果都有哪些?
带脉穴是人体的一个穴位,这个学位在侧腹部11肋骨下端与脐水平线的一个焦点上,也就是在左腰侧肋骨的下缘,这个穴位对于人体具有非常好的理疗作用,进行局部的按摩和针灸可以对女性痛经的治疗和月经不调等一系列妇科疾病进行身体的调理,另外对于一些腹股沟疝的人群还具有缓解的作用,临床上对于一些女性盆腔的炎症还具有疼痛缓解的作用。
这个穴位可以配合身体的一些其他穴位来进行身体的理疗,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人群身体的基础疾病比较多需要多个穴位进行相互配合才会达到好的效果,但是在穴位配合之前一定要保证穴位没有相互冲突,或者是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而且皮肤的局部破损,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一定量的损伤,尤其对一些身体的免疫力比较弱或者全身出现感染的人群来说。
穴位进行按摩需要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或者经过专业的学习,否则并不会对身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沿着这个穴位进行局部的敲击并且在局部进行按摩,长此以往不仅会对身体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减肥的作用,女性由于身体出现了一些妇科疾病导致身体出现瘙痒和疼痛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基础病因不可以治标不治本。
女性的妇科疾病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加常见,这是由于女性的生理结构特殊所导致的,女性的尿道和阴道距离比较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卫生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症状,一些细菌会顺着尿道上行导致尿道炎的产生,有些细菌还会继续上行出现膀胱炎甚至是肾盂肾炎,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基础疾病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卫生,每隔一段时间清洗内衣内裤避免细菌在局部堆积,在性交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注意卫生,否则很容易出现阴部的瘙痒和炎症的产生。
1 带脉的准确位置图 带脉穴为带脉之所过,又主治带脉及妇人经带疾患,脉穴同名,故称带脉。
带脉穴位置:在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肝经章门穴下1.8寸处;侧卧取穴。
2 找带脉的简单方法 两手叉腰,手掌在后,拇指在前,放在腋下且与肚脐处于同一条线上,按压时有酸胀感,即为带脉穴。而带脉就是横向绕腰部一圈运行的经脉。
3 带脉不通的身体表现 带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中唯一横向绕腰部一圈运行的经脉,其主要功能就是“约束诸经”,带脉一旦堵塞,就会造成身体多条经络都堵在腰腹处,经常会有腰腹部肥胖、月经不调、妇科疾病、手脚冰凉、怕冷、便秘、身体沉重乏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4 怎样敲打带脉减肥 双手轻轻握拳,从后背腰中部开始,向两侧沿着带脉横向敲击,至肚脐为一圈。每晚睡觉前敲击30到50圈,并重点在腰部两侧的带脉穴上敲击50到100下。
敲打带脉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减除腰部脂肪,有非常好的作用,坚持一个月左右就能看到效果。
1 带脉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取穴:腋中线与平脐横线之间交点即是本穴,按压时有酸胀感。
2 带脉的功效作用 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人体内的经脉都是上下走向,唯有带脉是横向环绕一圈,从“长相”看,带脉如同一条绳子,把别的经脉都给捆住了,因此,带脉有“总束诸脉”的作用,管理着通过腰腹之间的所有经脉,可以通过它来调节和疏通其他的经络,起到清热利湿,健脾通经,调经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
3 按摩带脉的好处 带脉的“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因为带脉像是一条带子的形状,而是因为带脉和女性朋友的月经,白带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医常用带脉来调理月经和妇科疾病。
带脉不通,约束力不够,腰腹部的赘肉就会长出来,按摩带脉使经络畅通,不但可以减掉大肚腩,还能改善便秘症状。
带脉为足少阳,带脉两经之会,具有通利下焦,补肝肾,调经止带之功,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
无病的时候按揉该穴,可以起到防止内脏下垂,预防妇科疾病的好处。
4 按摩带脉的正确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双手握拳分别置于两侧侧腹部,以双手的大拇指指腹按揉两侧的带脉穴。按揉时指腹紧贴皮肤,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不可用蛮力,以免引起损伤,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钟,双侧带脉同时按揉。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