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缺乏,又称脚气病,是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如果神经系统主要叫干性脚气,心力衰竭主要叫湿性脚气。前者表现为上升对称周围神经炎、感觉和运动障碍、肌力下降、部分病例出现足下垂和足趾下垂,以及行走时的跨阈值步态。后者的特点是虚弱、乏力、心悸、气短。那么脚气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角化型脚气的症状
该病主要由足部真菌感染引起,随后是脚底或脚趾间异常的皮肤角化,通常主要表现为感染部位的红斑和鳞屑。由于炎症的反复刺激,造成局部角质层增生肥大,部分患者可能因角质层增生而出现一定的皲裂反应,因此患者也可能出现一定的疼痛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
如何治疗角化型脚气
脚气病有多种类型,包括指间糜烂、丘疹性水疱和角质化鳞屑。通常急性期为指间糜烂、丘疹性水疱,均出现时间短或急性发作。进入角质化阶段,角质层较厚,皮肤干燥。这种状态通常是由于长期感染脚气引起的,通常经过几年或更长时间,脚趾之间可能不会发生糜烂。这种脚气真的很难治,治疗时间较长的炎症比炎症较轻的脚气更难。有时候,单独外用效果并不好。可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或丙烯酰胺类药物、特比萘芬。疗程不长,可以吃药一个月左右。同时可以外用彻底治愈。
预防脚气的相关注意事项
脚气,又称脚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预防脚气,要注意个人卫生,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勤换鞋袜,保持脚部干燥干净。平时不要穿别人的鞋袜,不要和别人共用脚盆、浴缸、脚布等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刺激性物质对手脚皮肤的损害。如果有灰指甲,要积极诊断治疗,避免相互感染。如果有手癣,要注意及时彻底治疗,消除传染源,防止交叉感染。
如果你已经患有足癣,处于恢复状态,就应该把袜子全部换掉,平时把鞋拿出来透气晒太阳,这样可以有效杀死鞋内的真菌,减少脚气的再感染。
1、糜烂型脚气。此种脚气类型的患者,通常是因为鞋子不透气,脚部大量出汗导致的。主要会表现为脚上局部皮肤表层会因为汗渍的浸泡发白,发软,在日常行走时,会因为脚部与袜子,鞋子之间的摩擦力而导致患处表皮脱落,红色溃烂面露出,瘙痒剧烈,主要分布脚趾缝间、脚趾腹上,严重者患处会出现血水,脚部感染面积较大,导致行走困难。
2、水疱型脚气。水疱型的脚气,在早期的时候,主要为一粒粒的小水疱,聚集出现,逐渐会融合成大水疱,水疱内的液体呈透明状,圆润饱满,奇痒难忍,不自觉的会搔抓,之后因为抓挠,水泡破裂,出水,瘙痒症状会有小程度的减轻,但是会容易引发感染,继而出现脚癣、淋巴管炎等。在每年的盛夏季节比较容易反复发作。
3、角化型脚气。主要表现为脚后跟的开裂,脱皮等现象。这种脚气的类型会比较多发,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脚部出现的脱皮会一层层的出现,在穿衣服的过程中不慎撕掉,会导致出现开裂,流血,同时也因为脱皮比较多,脚部的皮肤会增厚,脱皮,皴裂的情况会更加的频繁,严重的患者会波及到整个脚面。
脚气的类型:
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扩展资料:
脚气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脚气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