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补脾阳的食物有哪些(吃什么食物补脾比较好呢?)

时间: 2023-03-12 20:49:15

补脾阳的食物有哪些

目录为什么要补脾阳脾阳虚的临床表现补脾阳的按摩方法补脾阳的食物有哪些补脾阳不宜吃的食物有哪些补脾阳吃什么水果蔬菜补脾阳的食谱有哪些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脾阳虚的情况,就会导致经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身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上想要改善这一症状的话,就需要进行补脾阳了。补脾阳可以通过饮食、按摩等方法来进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要补脾阳

补脾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也是对我们身体健康也重要的保护措施,当我们的脾不好的时候,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遇到什么食物都不想吃,身体也消瘦了。虽然感觉很饥饿,但是就是不想吃。长此以往的话,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消瘦,越来越不健康。这个时候就需要补脾阳了。

脾阳虚的临床表现

阳虚泄泻者泄泻多于黎明之前发生,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阳虚便秘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有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喜暖怕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补脾阳的按摩方法

1、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2、双手叠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脐,微微颤动腹部1~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3、双手叩打带脉3~5分钟,即双手握拳,叩打腰部两侧,以自身耐受为度。

4、沿足大趾内侧缘、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自下而上推足太阴脾经路线,每次10遍,之后点按太白(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位于膝关节内侧,胫骨内侧髁凹陷处)及压痛点各半分钟。

5、沿足阳明胃经小腿路线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侧,重点点按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及压痛点。

6、点揉中脘(位于肚脐上方4指处)、内关穴(位于腕掌侧,腕横纹中央上约两拇指的距离)各1~3分钟。

补脾阳的食物有哪些

补脾阳应该多吃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辣椒、刀豆、肉桂、核桃仁、薤白、海参、石榴、莲子、芡实等。

补脾阳不宜吃的食物有哪些

补脾阳不宜吃性质寒凉、易伤阳气,或滋腻味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荞麦、莜麦、豆腐、猪肉、鸭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莱、菠菜、龙眼、香蕉、蜂蜜等。

补脾阳吃什么水果蔬菜

补脾阳应该多吃一些具有温热作用的水果以及蔬菜。寒凉性的水果和蔬菜要少吃。

补脾阳的食谱有哪些

胡萝卜草菇鸡肝粥

材料:胡萝卜,草菇,鸡肝,粳米,香菜,味精,食盐,胡椒粉,植物油,香油。

做法:

1、草菇、胡萝卜洗净切丝,鸡肝洗净切片,粳米淘洗干净。

2、烧热油锅,放入胡萝卜、草菇和鸡肝翻炒,加入粳米以及适量清水,用大火煮开。

3、煮沸后用小火煮至米烂,加入香菜末、食盐、味精、胡椒粉搅拌均匀,食用时淋上香油即可。

冰糖银耳莲子羹

材料:干银耳、莲子各15克,赤小豆30克,冰糖适量。

制法:干银耳泡2小时,去杂洗净,撕成小朵;莲子、赤小豆分别洗净,备用。将莲子、赤小豆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烧沸,改用文火煮1小时,加入银耳、冰糖,再煮15分钟即可。

拔丝地瓜

主料:地瓜500克

调料:白糖150克,清水100克,香油30克,花生油1000克

做法:

1、地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勺内加花生油烧至90℃时,把地瓜块放入油内炸熟透至色泽金黄色时捞出控油。

3、勺刷净加清水、白糖,用慢火熬糖,从水大泡变成水小泡;从糖大泡变成糖小泡至浓稠变色时,倒入炸好的地瓜离勺、颠勺,使糖液完全沾在地瓜上。

4、倒入抹过香油的盘内,上桌的时候要上碗白水,沾着吃,才不沾牙。

上面介绍的这些补脾阳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了吧。脾阳虚的话,对我们的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了,如果发现自己脾阳虚的话,要及时的进行治疗,最好是事先咨询一下医生然后对症下药的话,治疗效果会比较好。

吃什么食物补脾比较好呢?

五脏之一。脾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论其作用时,往往脾胃联称。脾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全身,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统摄周身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且脾不好,免疫力低,疾病容易找到你。一般的癌症患者都有脾的问题,下面就推荐大家日常生活中想补脾,最常见的六种食物。

1、补脾食物: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2、补脾食物:红薯

俗称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3、补脾食物: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

4、补脾食物: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5、补脾食物: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6、补脾食物: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什么食物补脾阳

补脾的食谱: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