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大肚腩可能会导致的四种疾病(湿气重会导致大肚腩吗?)

时间: 2023-03-15 00:08:33

大肚腩可能会导致的四种疾病

你有大肚腩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对于饮食方面也吃的比较好,多方面的营养,加上一些人不注意饮食和运动,会出现肥胖的情况出现哦,你知道大肚腩吗,它对健康是不利的,而且还会诱发很多的疾病,来看看这些关于大肚腩的危害吧。

1.脂肪肝

过多的内脏脂肪极易造成脂肪肝的发生,加剧胰岛素的不敏感性,导致进一步的血糖异常,这样要控制好血糖也并非易事了。

2.产生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

肥胖本身会和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发生对抗,使身体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不能发挥正常降糖作用,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

全身性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7倍,而腹部肥胖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达到正常人群的10.3倍。大肚腩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而且还会诱发肥胖的情况,所以如果你有大肚腩一定要注意血糖的变化哦。

3.造成高血脂

腹部肥胖极易引起内分泌激素分泌的异常,导致内脏脂肪更易分解,进入血液里的脂肪含量也升高,形成高血脂。

内脏脂肪不断生成又分解,成了高血脂患者的噩梦。这些代谢紊乱互为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是腹部脂肪比较多的话也会诱发高血脂的发生哦,而且会出现代谢紊乱和异常的情况,导致血脂高的问题出现。

4.动脉粥样硬化

糖脂代谢紊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血管不再弹力十足、畅通无阻,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悄然降临。

大肚腩会导致的一些疾病,小编给大家介绍了几点,大肚腩会导致身体的不适,会出现高血脂啊还有动脉硬化的情况出现,同时也会诱发一些疾病,比如说糖尿病啊还有脂肪肝的情况哦,大家要注意这些问题,适当减肥对健康有帮助作用。

湿气重会导致大肚腩吗?

姜糖水加它一起煮,每天喝一杯,暖宫暖胃排湿毒,肚腩渐渐变小了
随着天气逐渐变热,雨水增多,湿气也越来越重。俗话说:十人九湿,意思是十个人当中就有九个人体内有"湿"潜伏。皮肤油腻,容易起湿疹,脸上长斑;头晕,没有精神,容易疲劳;大肚腩,水肿式肥胖;舌苔厚腻,大便糖稀不成形……这些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姜糖水加它一起煮,每天喝一杯,暖宫暖胃排湿毒,肚腩渐渐变小了。
那湿气是怎么来的呢?一是因为外在的环境,也就是湿邪进入了体内。如长期生活中潮湿的环境中,或者淋了雨没有及时擦干,亦或晚上洗了头,头发没有干就睡觉了等等,这就使得外界的湿气很容易进入体内。而湿气进入人体会导致脾胃运化能力变弱,脾胃不能及时将水分和食物消化吸收,便形成了体内的垃圾。再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湿气就很容易在体内淤积。
很多人都知道减肥““管住嘴、迈开腿”的基本原则,其实大肚腩可不全是脂肪,湿气入体没有及时排出,也会造成身体的虚胖。春季湿寒夹杂,如何祛湿成了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道玫瑰花椒姜糖水,每天喝一杯,暖宫暖胃排湿毒。姜糖水具有活血化瘀、祛湿排寒的功效,这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加入少量花椒同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道经典小方,喜欢的朋友收藏起来吧。
【食材准备】:
干玫瑰花4朵,花椒10粒左右,红枣3颗,姜红糖15g。
01
花椒既是调料也是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花椒在消积食、排宿便、祛湿驱寒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首先,花椒用温水淘洗干净,水温不宜过高,用量每次10粒左右。
02
红枣是补气养血的圣品,同时又物美价廉,广受女性朋友喜爱,素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红枣性温、味甘,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袪风功效的作用,是女性的滋补佳品。红枣同样用温水搓洗两遍,水温在40度左右,保证清洗干净的同时又不损失营养。
03
将洗好的花椒、红枣加入养生壶中,加入少量纯净水,选择花茶程序,煮10分钟左右,快要煮好的时候,将姜红糖一起加入。
04
玫瑰因为不耐高热,适合最后温水冲泡,这样营养成分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将玫瑰放入杯中,待煮好的姜糖水自然冷却到温热时,冲入杯中即可。
姜糖水一直是女性生理期的必备饮品,将入少量花椒、红枣同煮,既能益气补血,又能祛湿驱寒。每天坚持一杯,湿寒之气少了,消化能力提高,因虚胖引起的大肚腩自然也就慢慢减少了。需要注意的是,此方适合湿寒体质服用,每天中午之前饮用,并且量不宜大。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是身体保持健康的前提,每天一杯,暖宫暖胃排湿毒,肚腩渐渐变小了,一起来试试吧

人身体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为什么会得病和中药靠什么治病
作者:孙宗炎
人得病的原因就两个:循环不好和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
人体健康四要素:1.心情愉快,2.平衡营养(特别是矿物质的补充),3.保证休息(千万不要熬夜或过劳)4.适当活动。
牢记十个字:“管住嘴”(是药三分毒、过饱九分毒)、“溜开腿”,“病从口入”(由于吃了不当的食物而生病,也可以吃恰当的食物把病治好)。
吃饭原则:“早饭好、午饭饱、晚饭少”。
“吃得越饱,吃得越好,力气越小,死得越早”。
人们治病有三种选择:自疗、中医治、西医治。
自疗:这是自远古至现在几十万年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最省钱、最安全的治疗方法,貌似不起眼的普通食材,却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神效。
中医治:这是我国独有的自奴隶社会至现在,约2500年来的一直使用方法,是两千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讲究的是“望、闻、问、切”,使用的是专属地的树皮、草根类中草药,主打治疗方法是熬汤喝药内服,也附以针灸、刮痧、推拿、按摩、贴膏药等外治。
吃中药的目的是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
针灸、刮痧、推拿、按摩是为促进循环。
西医治:最近400年发展起的方法,20世纪初传入中国。
人之所以得病,根据中医理论,是“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所谓六淫,是指天气的“风、火、暑、燥、寒、湿”。中医理论说除了上述五脏,还有六腑,脏和腑互为表里,心是脏,小肠是腑,心统管小肠(有关系吗?);肝是脏,胆是腑,肝统管胆;肺是脏,大肠是腑,肺统管大肠(肺能统管大肠吗?);脾是脏,胃是腑,肾是脏。膀胱是腑,以上是五脏五腑,还缺一脏一腑,所以只好玄之又玄的弄出一脏:心包,一腑:三焦。中医是靠经验起家,根本没有什么科学道理,都是牵强附会地无法透彻说明的神玄理论。
根据西医理论,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病菌、病毒侵入人体所造成,西医讲究科学,一切以测体温、量血压、解剖、化验尿、血、粪便;显微镜观察、X光透视、CT、磁共振扫描为依据,所以,西医是科学。但是,人体是及其复杂的,有些根本无法研究清楚,例如人体的经络,本身确实是客观存在,但解剖无法看到,针灸、按摩、刮痧、拔罐都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实践证明确实能治病,但西医对治病机理却无论如何也研究不明白,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
西医治病见效快,不除根。中医治病见效慢,但预后好;所以,急性病要找西医,慢性病要找中医。如果无病无灾,千万不要去医院;如果小病小灾,尽量不要去医院;如果大病大伤,赶快立马去医院。
中药是靠什么治病的呢?
炎认为,其实中药能治病,主要依靠其中所包含的矿物质。
自然界里有92种元素,构成人体的主要是: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占体重98.14%),其余必不可少的元素依次是:钙(占体重1. 5%)、钾(占体重0. 2%)、铁(占体重0. 015%),其实,人体必须的元素有81种,如果缺乏了某些微量元素,人就会得病。
人所摄取的营养有7种:蛋白质、脂肪、淀粉(醣)、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中药主要是一些树皮(如杜仲)、草根(如板蓝根)、块茎(如何首乌)等和少数动物、矿石组成,因此,中药也叫中草药。若论蛋白质,吃中药不如吃黄豆(蛋白质含量36%),若论脂肪,吃中药不如喝花生油(含量99%),若论淀粉(醣),吃中药不如吃地瓜、土豆(含量86 %以上);若论纤维素,吃中药的最典型方法是熬药后只喝汤,一点纤维素也没有摄入;若论维生素,中药采摘后经过晒干、储藏好久后,维生素已经破坏的没有多少了,仅剩的一点点也在煮汤的时候完全破坏。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主要依靠其中所含的矿物质。
为什么中药特别讲究原产地,例如川贝母必须是四川生产,如果的浙江生产叫浙贝母,与川贝母药性完全不同,能治不同的病,都是因为所含矿物质组分不同。
野山参、林下参、园参(养殖参)但经过化验比较,所含成分完全相同。但药效相差悬殊,所以价格相差悬殊,既然成分完全相同,药效为什么会相差悬殊呢?其本质是所含能治病的矿物质组份相差悬殊。
世界上有92种元素,人体需要81种,如果人体矿物质不缺乏且平衡,则这个人抵抗力很强,能够对付各种疾病,一顿两顿不吃饭也不会饿得头晕眼花,浑身的劲使不完,既不怕冷也不怕热。既耐疲劳又耐恶劣环境。
其实人对矿物质的需求是很少的,一条染色体上有十个八个原子就够了,全身算起来也是以微克计算,但没有却是不行的,例如有一种元素叫“硒”,如果人体缺乏这种矿物质,就会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正常人每天应当摄入50~250微克,但我国大部分区域土壤缺硒,正常饮食只能获得15~20微克硒,所以应当补充。但无机硒却有较强的毒性,且人体是不吸收的(硒不溶于人体胃酸),只有可以溶于水的有机硒人体才能吸收。即使是有机硒,人们对各种有机硒的吸收也各不相同,不但如此,有机硒补充过量,如果平均每天超过400微克(0.0004克)就会引起中毒。真是“缺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矿物质的组份对人体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铬”(Cr),三价铬离子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缺乏就会得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但是六价铬离子对人体却是有极毒的。如何获得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常见的方法是吃含这些矿物质的动植物。
人体如果缺乏矿物质是如何影响人的新陈代谢呢?
人体缺乏矿物质主要影响了“基因表达”,也就是染色体的复制过程,简单的讲就是细胞分裂,一个变两个的过程。人体如果缺乏矿物质,就分裂不出健全的细胞,残疾细胞如何能对付病菌病毒?结果细菌、病毒就趁机大量繁殖,人就得病了。
矿物质又叫微量元素,人若直接补充矿物质,不但补不上,有时还会中毒:过去老道士炼丹服用可能也是为补充矿物质,结果服用后毒死了,就是补充矿物质不当的例子。 天然的矿物质很多不溶于水,即便人吃了也消化不了,所以人不能直接补充天然矿物质,只能从能从吃的动植物身上摄取。植物的根可以分泌一种酶来溶解它所需要的矿物质,使其变为溶于水的物质后,再被植物自身吸收,所以植物所包含的矿物质对人体最好。植物的矿物质主要存在于皮、根和种子中,板蓝根和大青叶是一种植物,但板蓝根的疗效要好于大青叶就是这个原因,动物的矿物质主要存在于皮、骨骼和内脏中,动物所含的矿物质由于经过多次富集,往往有害成分较多,不如植物的矿物质质量好,但动物药材中矿物质含量高,见效快,是其优点。
目前人们普遍缺乏矿物质,因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是有气无力、畏寒怕热、不爱动弹(懒惰),嘴馋贪吃,肥胖而又无力,其缺乏矿物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土地中所含矿物质的减少:由于广泛使用化学肥料,土地越来越贫瘠,化肥是由简单的三至六种元素构成,例如尿素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构成、硫胺由硫、氢、氧、氮四种元素构成,具有复合肥效的硝酸钾由氮、氧、钾三种元素构成。而农作物从土地里吸收的却是92种,由于年复一年的种植收获,就使土地里的残余矿物质越来越少。目前农作物中所含矿物质只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七分之一左右,这也是目前农作物口感越来越差的原因。中药材治病靠矿物质,食物、饮品的口感的差别也在于矿物质组分的不同。

二、人们对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太过精细,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植物的矿物质大都在表皮内,而目前人们的主食:大米和面粉(小麦粉)却把包含矿物质最多的部分(表皮和胚芽)都拿去当饲料,喂了猪马牛羊和鸡鸭猫狗,理想的吃法是:大米:把米糠煮水,用此水蒸米饭;小麦:磨成全麦粉,这样虽然口感和观感较差,但保留了宝贵的矿物质。最近,联合国卫生组织把精制的大米和白面确定为垃圾食品就是这个原因。

三、人们吃油太多,影响了矿物质的吸收:凡是中成药的禁忌上都注明:“忌辛辣油腻食物”,这是因为辛辣食物会刺激肠胃,使肠胃产生应激,从而影响矿物质吸收,而油腻食物会包裹食材,使肠胃必须先消化掉脂肪,才有可能接触到矿物质,而消化吸收掉食物表面的油脂之后,胃肠动力将大大下降,对矿物质的吸收将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中药的疗效。

但是,人不吃油是不行的,生命离不开油。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又名脂肪酸,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权威发布,人体每日需要摄入脂肪25~28克,而一包100克的方便面内包含的脂肪就22克。所以,少吃油,吃好油(如深海鱼油、亚麻籽油、红花籽油、核桃油、茶油)才能健康。

脂肪酸分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大自然里存在的脂肪酸都是顺式脂肪酸,顺式脂肪酸又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动物脂肪大部分是饱和脂肪,植物脂肪大部分是不饱和脂肪,人体对两种脂肪都需要。
反式脂肪酸是油脂在超过200度高温时形成的,属于人造物质,千百万年来,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不认识它,一旦进入人体,吸收容易分解难,往往积累在肚子里形成大肚腩,而进入血液就会造成血液粘稠,附在血管内壁上造成高血压和动脉粥状硬化,形成心脑血管疾病。英国有句谚语是: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就是这个道理。油炸食品内所含反式脂肪酸较多,是第一垃圾食品。

如何补充矿物质?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建议,人每天至少要吃12种食物,每周至少要吃25种食物。这些食物互补,就基本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矿物质。
张悟本(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口号发家的小骗子)虽然是个骗子,但他的一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吃饭要注意: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熟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这样吃,人就不会得病。
1.多吃粗粮:粗粮含矿物质多,如小米、玉米、各种豆类。少吃大米、白面。(小米含铁是大米的18倍)
2.多吃黑色食品:如乌鸡、黑猪肉、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凡是黑色食品,都是健康食品。
3.多吃土中生长的块茎类作物:如地瓜、马铃薯、萝卜、藕、花生等,多(经常)吃坚果,如松子、核桃、瓜子、花生、栗子等食品。这些食品都含有较多的矿物质。
4.对症下药地服用一些补气的道地中草药(注意要原产地生产的,不然无疗效,像冠县生产的灵芝、淄博生产的枸杞,基本无疗效;要贵州、云南、西藏生产的灵芝、宁夏生产的枸杞才有疗效)。
5.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禁烟限酒。
6.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一些富含矿物质的昆虫粉,如蚂蚁粉、土鳖粉,蝼豿粉、蚕蛾粉;或服用人造富含矿物质的药品或补品:如黄金搭档、复合维生素、盐藻、竹盐、螺旋藻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