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是会听到说是风热伤感引起的一些疾病的,风热伤肺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风热是会伤害到我们肺部的健康的,所以我们也是需要很好的注意的,生活中导致我们风热伤肺的原因多是这三个,下面我们就是一起来详细的看看,小编希望也是通过简单的说明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外感风热
我们风热伤肺最可能的就是因为外感风热而引起的,尤其是我们在夏季的时候如果是在空调屋里呆完后出去的话,我们是要适当的进行运动运动突然的出去是可能会引起外感风热。如果不适当进行运动的话有可能会外感风热还有就是夏天千万要避免中暑,一旦中暑了,我们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会下降,也会引起风热伤肺的情况。
二、风寒淤积
风热伤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风寒郁久而造成了。这种病因大多是在冬天的时候发生的,在冬季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要感染了风寒,尤其是在下雨下雪的天气当中要注意保暖,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三、着凉而不诊治造成的
风寒伤肺还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着凉而造成的,我们很多人都是有在夏季睡觉的时候,开着空调或者是不关窗户或者是门,而且不盖被子这样就很容易着凉,一旦着凉了也会导致我们风热伤肺。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外感咳嗽·风热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外感咳嗽·风热证的治疗 6.1治法6.2方药治风热咳嗽6.3针灸治疗风热咳嗽6.4推拿 *** 治疗风热咳嗽6.5艾灸治疗风热咳嗽6.6风热咳嗽食疗方 7关于咳嗽8参考资料附:1治疗风热咳嗽的穴位2治疗风热咳嗽的方剂3治疗风热咳嗽的中成药4风热咳嗽相关药物*风热咳嗽药品说明书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外感咳嗽·风热证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外感咳嗽·风热证 已经自动替换为风热咳嗽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fēng rè ké sòu
2英文参考 cough due to windheat 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定义 风热咳嗽(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cold syndrome 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heat syndrome[1])又称外感咳嗽·风热证,是指风热犯肺,以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2]。
4风热咳嗽的症状 外感咳嗽·风热证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3]。
5证候分析 风热犯肺,肺气不清,肃降无权[4]。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热熬津液为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故身热头痛;热邪泄越,腠理疏泄,则见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3][5]
6风热咳嗽的治疗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滑石、甘草
外感咳嗽·风热证以取风门、肺俞、鱼际、外关等穴为主,咽痛加少商[6]。
方二
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尺泽、肺俞。[5]
随证配穴:咽喉干痛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汗出不畅者,加合谷。[5]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尺泽可用点刺出血法[5]。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可疏泄阳邪而退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与肺经合穴尺泽相配,表里相应以疏散热邪。取肺俞清热化痰。[5]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大椎,咽喉痛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操作方法:坐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推尺泽、太渊穴2~3分钟,然后按揉列缺、外关、合谷穴,每穴1~2分钟。用手掌小鱼际推搓大椎、肺俞以及背部压痛点各3分钟。用按揉法在曲池、合谷两穴操作3分钟,使感应扩散到整个上肢。拿肩井2分钟。[7]
选穴:大椎、肺俞、丰隆、曲池、外关、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以微红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或用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次5~7分钟,每日1次,咳嗽停止、咳痰消失后巩固2~3次。
方法二[8]
选穴:肺俞、太渊、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穴8~10分钟,每日1次,咳嗽停止、咳痰消失后巩固2~3次。
推荐食疗方[4]:
1.桑菊杏仁饮: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共煎取汁,再调入白砂糖。酌量代茶饮。
2.杏梨饮:杏仁10g,去皮尖,除去杂质洗净,梨去皮、核,洗净切片,冰糖捶成屑。将梨、杏仁、冰糖屑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随时饮服。
3.葫芦茶冰糖饮:葫芦茶30~50g,每次用清水3碗,煎取汁约1碗,调入冰糖5g。随量代茶饮用。
7关于咳嗽 咳嗽(cough[1][9])为病名[10]。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9]。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6]。
宋以前,咳、嗽同义[10]。《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5]。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3]。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5]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5]。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喉瘖·风热犯肺证的症状5证候分析6喉瘖·风热犯肺证的治疗 6.1方药治疗 6.1.1风热邪毒在肺卫 6.2草药6.3中成药6.4外治法 6.4.1吹药6.4.2含法6.4.3含漱6.4.4蒸气吸入 6.5针灸治疗 6.5.1针刺6.5.2耳针 6.6饮食疗法6.7 *** 导引法 6.7.1喉症失音的 *** 法6.7.2咽喉疼痛的 *** 6.7.3咽喉保健导引法7急喉瘖患者日常保健8关于急喉瘖9关于喉瘖10参考资料附:1治疗喉瘖·风热犯肺证的穴位 1拼音 hóu yīn ·fēng rè fàn fèi zhèng
2英文参考 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定义 喉瘖·风热犯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是指风热犯肺,以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1]。
4喉瘖·风热犯肺证的症状 喉瘖·风热犯肺证患者病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2]。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等,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等症状[2][1]。
5证候分析 喉为肺系,声音之门户,风热邪毒壅滞于肺,肺气不降而上逆,故干痒而咳[2]。
邪热蕴结于喉,脉络痹阻,使声门开合不利,则音低而粗,声出不利,甚至声嘶,语音难出[2]。
吞咽困难,为喉部红肿波及咽部之故[2]。
由于病在咽喉之深处,故喉关及关外红肿不明显[2]。
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以致营卫不调,故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2]。
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2]。
6喉瘖·风热犯肺证的治疗
6.1.1风热邪毒在肺卫 治宜疏风清热,利喉开音,可选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蝉衣、千层纸治疗: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可清邪热,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配用蝉衣、千层纸,而利喉开音[2]。
疏风清热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千层纸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蝉蜕6克。水煎服。若肺胃热盛者,则去荆芥、防风,加栀子12克、玄参15克、瓜蒌仁15克、大黄10克(后下)。痰多粘稠者,加浙贝母12克、天竹黄12克、前胡10克。
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黄连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6.4.2含法 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每日3~4次,以解毒消肿,止痛利喉[2]。
6.4.3含漱 用漱口方含漱,以清洁咽喉[2]。可用内服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
6.4.4蒸气吸入 用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等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以芳香通窍,疏风清热[2]。
或用以上药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作超声雾化喷喉。
6.5.2耳针 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等穴,每次2~3穴,针刺留针15~20 min[2]。
无花果冰糖水:无花果30克,冰糖适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连服3~5天。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净放人碗内,加冰糖适量调味,冲入沸水,加盖焗半小时左右,慢慢饮用。隔4小时可再泡一次,每口2次。
干冬菜煲粥:干冬菜30~5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煲粥,用花生油少许调味服食。
6.7.2咽喉疼痛的 ***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4]
6.7.3咽喉保健导引法 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4]。具有防治喉痹,暴哑的作用[4]。
《红炉点雪》卷四:“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怠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
7急喉瘖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减少发音,尤忌大声呼叫,使声门得以休息,防止加重病情[2]。
禁食辛燥 *** 及苦寒食物[2]。宜食生津润肺,滋水制火,忌苦寒及辛烈动火之品。
坚持体育锻炼,妥善安排作息时间,积极治疗鼻腔及口腔疾病。
8关于急喉瘖 急喉瘖为病证名[5]。又称暴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猝痖(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是指以突然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1]。属喉瘖一种[2]。因其证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而得名[2]。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5]。本病以冬春两季的发病率较高,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事使用嗓音较多职业的人发病率较高,可并发咳喘等症。小儿急喉瘖易致急喉风。
《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急喉瘖与西医的急性喉炎相类似[2]。可见于西医的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等[5]。
详见急喉瘖条。
9关于喉瘖 喉瘖(hoarseness disease)为病证名[3]。见《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是指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1]。瘖同喑[3]。喉瘖即失音[3]。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瘖者,谓有言无声,非绝然之不语也[3]。”
临床上常可分为暴瘖、久瘖[3]。
此外舌瘖是由中风舌强转动不灵,语言謇涩,而喉咽声音如故[3]。
聋哑人因耳聋,不会说话,不属于喉瘖[3]。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风热感冒的症状5风热感冒的治疗6参考资料附:1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2治疗风热感冒的穴位3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4风热感冒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风热感冒*风热感冒药品说明书 1拼音 fēng rè gǎn mào
2英文参考 anemopyretic cold
windheat mon col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风热感冒为病名[1]。指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证[1]。《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上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至有风热兼伤者,或先感风,又受热,或先受热,又感风,一时交发,贵审其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或加味二陈汤。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虚,固不得专用疏散也。阳虚宜加参、术,阴虚宜加地黄、五味,倍门冬、白芍。”《时病论》卷二:“春应温而过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病耳。”
4风热感冒的症状 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5风热感冒的治疗 治宜辛凉解表,发散风热。方用银翘散、桑菊饮、桔梗汤、上清散、菊花散等。若久而不愈,其人必虚,不得专用疏散。阳虚宜加参、术,阴虚宜加地黄、五味,倍麦门冬、白芍。
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羚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等。如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服液(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这些药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患风热感冒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可以喝萝卜汤或梨汤。
患风热感冒也可以服用验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6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