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百会穴的两大保健益处介绍

时间: 2023-03-17 18:40:42

百会穴的两大保健益处介绍

百会穴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穴位,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有很好的保健治病功效,在中医界被运用较为广泛,那么百会穴的保健功效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能对各位提供参考,进一步的了解百会穴。

醒脑开窍

百会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穴位,可用该穴位来治疗一些病症,取得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特别是醒脑开窍的功效特别显著。它的位置在我们的大脑上面,并且膀胱经也是要在百会穴进行交汇的。所以说,在我国的中医名著中也有记载,百会穴是调节脑功能的一个重要部位,所以经常按摩百会穴具有提神醒脑以及开窍的作用,对于中风还有脑膜炎等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百会穴的按摩治疗,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有详细的记载,第一个使用的就是著名的扁鹊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百会穴上方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令大脑中的动脉血液流量加速,这样就导致脑血流量加快,很好的促进大脑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在百会穴上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改善急性脑出血的出血量,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还有四肢功能恢复健康。

安神益智

通过按摩百会穴可以起到安神益智的功效,一些失眠多梦的患者来说,经常采用按摩百会穴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在中医方面都是将大脑的生理以及病理疾病都是归于五脏方面的,而百会穴通过各种穴位,所以百会穴和背俞穴以及五脏六腑中的经气都是属于相同的。所以说,经常按摩百会穴具有安抚五脏六腑、安定心神以及提神醒脑还有益智等作用,同时对于失眠多梦以及健忘等毛病还有治疗的作用。

临床试验发现,对百会穴这个位置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老年性痴呆以及血管性痴呆的问题,令患者智能衰退的情况得到明显的好转,例如神情淡漠、反应迟缓、理解错误、嗜睡以及健忘等等毛病。对这个穴位进行针灸,能够有效的扩张大脑内部的血管,并且对于脑部的血管弹性进行改善,令血管的紧张度获得更好的降低,这样血液流量就会增加,并且血液循环就会加快,大脑反应自然而然就会加快了。

除了上文介绍的这两大益处以外,百会穴还有很多的保健功效,可以通过刺激按摩百会穴来治疗一些病症也是非常有疗效的,当然这是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来进行才能有安全保障的,如果平时想通过此穴位来治病保健的话,那么尽量遵循专业的中医。

百会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人体部位名·百会5经穴名·百会 5.1百会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特异性5.5所属部位5.6百会穴的定位5.7百会穴的取法5.8百会穴穴位解剖 5.8.1层次解剖5.8.2穴区神经、血管 5.9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5.10百会穴主治病证5.11刺灸法 5.11.1刺法5.11.2灸法 5.12百会穴的配伍5.13特效 *** 5.14文献摘要5.15百会穴研究进展 5.15.1对血压的调整作用5.15.2退热作用5.15.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15.4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5.15.5对痛阈的影响5.15.6对胃分泌的影响5.15.7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5.15.8治疗子宫脱垂5.15.9治疗小儿脱肛5.15.10治疗美尼尔综合征5.15.11降低cGMP5.15.12降低尿素氮含量5.15.13对性激素的影响5.15.14矫正胎位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百会 1拼音 bǎi huì

2英文参考 Bǎihuì GV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ǎihu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百会: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人体部位名·百会 百会指巅上,相当于百会穴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巅上一灸之。”王冰注:“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

5经穴名·百会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5.1百会穴的别名

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5.2出处

《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5.3穴名解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4]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4]

5.4特异性

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5]。

5.5所属部位

头顶[6]

5.6百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7]。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3]。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5.7百会穴的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正坐取之[1]。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8]。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快速取穴: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9]。

5.8百会穴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5.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5.8.2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3]。

5.9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5]。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5]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5]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4]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4]

5.10百会穴主治病证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3]。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8]。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5.11刺灸法

5.11.1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3][1]。

平刺0.5~0.8寸[8][10],局部酸胀[8],可扩散至头顶部[8][8]。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8]。

5.11.2灸法 可灸[1][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8]。

5.12百会穴的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1]。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8]。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8]。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8]。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8]。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8]。

5.13特效 ***

两手中指叠压,按百会穴3分钟,长期坚持,可使人开慧增智、益寿延年[9]。

5.14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方》: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5.15百会穴研究进展

5.15.1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8]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

5.15.2退热作用 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8]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5.15.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8]

5.15.4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8]

5.15.5对痛阈的影响 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8]

5.15.6对胃分泌的影响 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8]。

5.15.7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

5.15.8治疗子宫脱垂 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5.15.9治疗小儿脱肛 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5.15.10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5.15.11降低cGMP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5.15.12降低尿素氮含量 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4]。

5.15.13对性激素的影响 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4]

5.15.14矫正胎位

《草根中医解悟生命》系列(二):人体三大要穴之百会穴

民谚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以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宝之中,以“神”为统领,“神”是生命的灵魂,主源于心;“气”是生命的动力,主源于肺;“精”是生命的基础,主源于肾。

人体有三大要穴,百会穴可益“神”,神阙穴可补“气”,涌泉穴可生“精”。
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及肢体的活动,无一不依赖“神”的内在活力。狭义的“神”为心神,藏于心;广义的“神”,既包括心神,还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

何谓魂、魄、意、志、思、虑、智?《黄帝内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天德地气上下交感,万物得以化生。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由父母之精气相合而成。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命是从,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疑虑既生,而处得其善者,曰智。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会穴位于头顶,是人体最高的腧穴,归属于督脉,深系脑髓,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之处,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

百会穴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取穴。百会穴可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熄风定惊、通督定痫、升阳举陷、益气固脱、降逆平冲之功效。

百会穴可以通过空心掌叩击,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摩,点揉、温灸、刮痧、梳头等方式日常保健和锻炼,手法要轻柔,长期坚持可益智开慧,澄心清神,延年益寿。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