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夫妻哪些疾病易遗传(什么疾病可能会遗传?)

时间: 2023-03-18 19:32:04

夫妻哪些疾病易遗传

现在遗传性的疾病是非常的多的,很多的疾病都会悄悄的遗传给下一代。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如果孩子出现一些疾病的话,我们就会非常的担心。要想避免遗传疾病的出现,平时我们就要了解哪些疾病会遗传。

那么哪些疾病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大家可以参照一下!

1.过敏或哮喘

哮喘病是很多人都有的,一般一些人对于特定的物品是会产生过敏的,例如常见的花粉过敏,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有这样的症状的话,孩子患上哮喘病的概率是非常的高的,而且孩子也有可能会患上过敏症,所以有哮喘的父母们要警惕了。

2.高血压和高血脂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出现一位有高血压或者是高血脂的话,孩子有遗传的概率是50%,如果双方都有这两种病的话,那么孩子患病的概率就会更高,可能会达到75%。如果说孩子的爷爷奶奶也患有的话,那么概率将会更加高,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的准备。

3.肥胖症

我们会发现,如果父母一方有一个人比较肥胖的话,那么孩子也是会患上肥胖症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基因。基因遗传是非常的强大的,如果父母有肥胖症的话,那么在孩子儿童时期的时候就要随时关注孩子的体重变化,如果超重的话要及时的进行减肥,一定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从上述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很多的疾病都是具有遗传性的,因此平时的身体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要一直认为是小病而一直拖延。疾病不及时治疗是会引起很多的继发性疾病的,所以希望大家看了上述的知识以后要多加注意哦!

什么疾病可能会遗传?

人体内大约有10万组成对的基因,这些基因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它在我们未来的健康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基因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异常就会导致胎儿先天畸形。遗传疾病可由基因(显性遗传、隐性遗传或性连遗传)、染色体异常及多因素遗传3种原因之一而形成。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有哪些。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男女发生机会相等,如:先天性肌强直、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神经性耳聋、多指(趾)、神经纤维瘤、马凡氏综合征等。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男女发生机会相等,如:地中海型贫血、白化症、先天性肌弛缓、先天性聋哑。
(3)X连锁显性遗传病
只要1个X染色体带有致病基因即可发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性慢性肾炎、脂肪瘤等,约有10种疾病。
(4)X连锁隐性遗传病
基因位在X染色体上,因为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所以一定会发病。女性有2个X染色体,女性最多就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如:蚕豆症、红绿色盲、血友病、贝克氏肌肉萎缩症等。
(5)Y连锁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唇裂、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原发性癫痫等。
其中X连锁隐性遗传病及Y连锁遗传病均有一定的性别限制,或者男性发病率高,或者只有男性发病,女性仅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因此患有此类遗传病的夫妇,可以选择生育女孩,不生男孩,以保证孩子的健康。
(6)染色体病
是指染色体多了或少了一部分,如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第21对染色体多一条,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五对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等。
当一个家庭已生下一个先天性异常儿时,下一胎会不会再生相同的异常儿?已经知道家族里有先天性异常的患者,自己会不会生一个一样的小孩?已经知道家族有遗传病史,自己会不会带有相同的基因而罹病呢?当对疾病的相关情况有所疑虑时,应进行遗传咨询。一般地说,有以下情形的,应积极进行遗传咨询:原发性不孕的夫妻;近亲结婚的夫妻;有原因不明的习惯性流产、早产、死产、死胎史的夫妻;有遗传病家族史的夫妻;遗传病患者及致病基因携带者,两性畸形患者及其血缘亲属;35岁以上高龄孕妇和曾生育过畸形儿的孕妇;早孕期间有致畸因素接触史者;以及怀孕后患羊水过多症者。
因此,遗传病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应就有关遗传病的问题向医生或遗传学的专业人员咨询,从而降低人群遗传病的发生率,提高人口质量。

父母两人有哪些遗传病,是不宜生育的?

该病的共同特点是ELA导致明显的胎儿畸形,并将直接遗传。两位女性都患有同样严重的隐形遗传病,如先天性耳聋突变、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生孩子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的孩子应该是一样的,因为生孩子并不容易。夫妻同患麻风病、艾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治愈,而那些有性功能障碍的人不适合结婚,生育能力差得多。必须禁止生育。如果一方患有严重的隐性遗传疾病,传播的疾病和不育包括精神疾病。

如果精神受到刺激,会导致阳痿或早泄。如果情况严重,你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通常,可以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儿童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夫妻双方都患有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芬尼基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和先天性耳聋都是不孕症,因为儿童必须患有这种疾病。自主显性遗传:如骨骼发育不良、成骨不全、马凡综合征、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家族群体性息肉、黑色素斑块、胃肠道常染色体显性疾病。

例如先天性耳聋的夫妇不适合生育。对于这类特殊夫妇,应注意生育能力,因为生育能力在孩子出生后很容易导致一些严重后果,不适合婚后生育的显性染色体常见遗传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遗传病,最初发生在肌肉组织中,主要侵犯肩胛骨、上髋、胸大肌、哑巴、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不适合分娩。

因为你的孩子应该是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根据优生学原理,患有以下遗传疾病的患者所生孩子的风险大于10%,这在医学遗传学上属于高风险率,生孩子是不合适的。

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如果夫妻双方中有一人是二型糖尿病,最有可能被“遗传”的是另一方,因为两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面对问题,当地的环境都是几乎一样的,再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改变以前不好的习惯,饮食结构,孩子很可能被“遗传”

这里说的遗传,都加了引号,意思是在表达,二型糖尿病,基本都是后天的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的,而和基因没有任何关系。懂生物学的都知道,遗传是通过基因完成的,基因的特点,就是保持了种族的延续和相似性。

现在有很多慢性病,如癌症,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比如,在前些年,身边的糖尿病并不多,等到了生活富裕以后,可以熬夜打 游戏 了,喝酒随便,怎么喝都喝得起了,糖尿病一下子多了起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学会调控情绪,预防环境污染的伤害,就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 健康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与担忧,害怕会将自身慢性疾病的风险遗传给孩子,那么如果夫妻一方患病这种遗传现象真的会发生?接下来禚医生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糖尿病遗传风险以及糖尿病预防的相关知识。

2型糖尿病遗传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其2型糖尿病的遗传比例与危险度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目前所有有关糖尿病遗传风险的数据都是基于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早在1993年学者们就在中华行为医学上刊登过这样一组流行病学数据,在当时的中国 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患糖尿病的危险度要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93倍-22.7倍, 这组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

2016-2017年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与现代预防医学杂志期刊中流行病学专业也分别公布了较新的调查结果,基于人群观察他们发现 。如果父母双亲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风险为40%,如果父母亲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其子女患病的概率要接近 70%。

因此无论是与 健康 人相比较具备 4.93倍-22.7倍 的危险度,还是后代子女40%-70%的遗传度,我们都要明白,遗传风险的还是很高的。

如何将糖尿病的遗传危险度将至最低? 很抱歉在慢性病预防过程中遗传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因此子代遗传的风险度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对环境因素的干预来尽可能的降低疾病发展的可能。就如 父母双亲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虽然为40%,作为无法改变因素,我们就需要在后天的饮食、运动、营养、避免其他疾病产生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

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还有哪些?又该如何处理? 总结 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答案是会的 ,从目前的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这种遗传风险性可以保持在40%以上。但是我们的家长也不要消极,既然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孩子未来的营养、睡眠、运动其他生活习惯上给予 健康 的指导,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关2型糖尿病遗传度的相关参考文献

关于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2型糖尿病很可能是很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单基因遗传引起的2型糖尿病仅见于小部分病例,普遍遗传的多态性中的单个因素在糖尿病患病风险或糖尿病防护方面仅发挥较小作用。2型糖尿病的多数遗传风险来自复合多基因危险因素。

证实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观察结果包括:

即使在糖尿病遗传风险增加的人群中,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仍发挥主要作用。

记得后天饮食,锻炼,作息,情绪都也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是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如果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那么孩子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更大。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在后天能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平时多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那么就能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概率。

有很多患者都是因为肥才得了糖尿病,避免肥胖,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肥胖会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因此有遗传史的患者要更加注意不要营养过剩,体重过大,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得糖尿病。


健康 界面向1300万医疗从业人员和更广泛的大 健康 人群,每天提供医健热点、政策、认知、观点和趣味科普内容,期待你的每一次分享和互动。

“我有糖尿病,是否可以怀孕呢?会不会影响孩子 健康 ?”

这是糖友张女士的疑问,应该也是想做妈妈的糖友的疑惑与困扰。

我们结婚之前都会做“婚前检查”,就是为了发现疾病,尽量规避风险,以保证婚后彼此的幸福,和孩子的 健康 。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易感性,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比正常人高4倍左右,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孩子被遗传的几率会更大,高达50%左右。

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遗传率吗? 主要是从后天预防做起!糖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遗传外,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代谢性问题造成的。

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预防糖尿病:

另外,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孕前就被确诊为糖尿病,在计划妊娠前一定要对身体做一个面前的检查,如果血糖过高、波动幅度大,或是伴有高血压、肾病等,应谨慎妊娠,避免影响大人和胎儿的 健康 。



最后,祝身体 健康 !

有任何 健康 管理或是糖尿病方面的疑问,可以直接私信或在评论区交流~


——END——

责任编辑|金笑笑

这个问题作为糖尿病父母肯定特别关心,答案其实很明显,会!这要从糖尿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上去分析。


我们知道,糖尿病最常见的分类就是1型、2型、妊娠期和其他特殊类型,而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约战90%。同样的,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遗传的概率也不同。咱们单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目前比较统一公认的观点是2型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外学者运用群体遗传流行病学和家系研究方法发现,2型糖尿病呈家族聚集现象。


如果有容易致病的基因,再加上促进发病的客观条件,比如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就容易患病。如果具有易感基因,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坚持 健康 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不利的外界因素,降低发病风险或者完全不发病。所以,您的孩子以后要注意短语,坚持 健康 的生活方式,不必过于担心。有易感基因不代表百分百发病,提早干预就可以。


当然,有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遗传的决定作用比较大,子女的患病概率可以高达50%撒很值更高。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有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遗传性的。比如青少年发病的成年糖尿病(MODY)属于显性遗传,由常染色体携带遗传基因。与 MODY 致病基因不同,普通型2型糖尿病的相关遗传物质多为频率较高的基因变异,且这些常见基因的变异外显力弱,需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导致明显的性状改变。


总之,发现糖尿病后应该就诊正规医院,明确糖尿病类型。对于防治子女罹患糖尿病意义也比较重大。


健康 之初, 健康 科普专业媒体。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率的上升,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由1980年的0.67%上升至2013年的10.9%,其中2型糖尿病是10.3%。

糖尿病是一个让人畏惧的疾病,不但危害大,而且要终生服药。想要控制好血糖,必须严格的控制饮食,想要随心所欲的吃些好东西基本是不可能了。

面对这样一个疾病,人们不禁会想到, 得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会不会遗传给小孩子?或者我父母有糖尿病,我以后会不会也得糖尿病呢?

首先,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糖尿病明确的发病原因和怎么发病的,没有完全的搞清楚。只知道发病是在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糖尿病易感基因遗传的特点:

父母一方有2型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 父母有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这是每个父母都会关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说父母有糖尿病的,孩子将来得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人的孩子要高。

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有2型糖尿病,子女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是40%左右;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发病风险是60%左右。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上面说了,跟糖尿病有关的易感基因很多,而且大多数是次效基因,少部分是主效基因。

但是,并不是说有糖尿病易感基因就一定会发病。遗传因素只是决定体质容易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则是决定什么时候发病。

中国大庆研究结果成为糖尿病预防的标杆 1、中国大庆糖尿病研究

中国大庆糖尿病研究,是研究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大庆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是很大的。而生活方式也就是环境因素的一种。

总结:

不能说100%遗传,但是有一定的概率。这个概率数字是5%-25%的可能,糖尿病时有一定的遗传性的,所以医生在给糖尿病患者问诊的时候都会问下有没有家族史,目前全世界上对糖尿病的基因位点已经超过了100个,并且在这些基因位点上证实有30%是在中国人群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在中国人群中也验证了有几个糖尿病易感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可能增加中国人患有糖尿病的风险,所以对于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讲,是有一定的概率会被遗传给后代的。但不是绝对的,因为糖尿病的发生除了遗传还会受其他饮食、运动、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其发病多与遗传、内分泌异常、脂代谢异常、饮食过饱以及运动偏少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有关。遗传因素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主要症状)

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最新公布的糖尿病地图示,中国2013年糖尿病患者为9 840万,居全球首位。目前已经明确家族史和遗传倾向是2型糖尿病的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父母中有一人患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0% 20%;父母双方均患有糖尿病,这一危险性将增加至30% 50%。

国内有学者对350个家系(184个Ⅱ型糖尿病先证家系和166个对照家系)进行了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病例组一级亲属总的患病率为3.47%,与对照组的1.03%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 =17.66,P 0.01);总结病历发现患病组的父母、同胞或子女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 Ⅱ型糖尿病家族中实际发病数超过其二项分布的理论概率范围,即Ⅱ型糖尿病的分布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综上所述,父母有一方患糖尿病后代不一定会发病,只是几率高很多。但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性应该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改变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可能会降低发病风险。

(运动降糖)

对男性来说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头等大事。研究发现约1/3---1/2的男性糖尿病人患有阳痿。这大多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有关;部分降糖药物和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勃起。治疗中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降低高血糖对机体的损伤。同时,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辩证论治”改善勃起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加强心理疏导提升自信心,对家属宣讲糖尿病阳痿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注意体贴关心患者,共同努力改善症状,提高家庭幸福感。

(糖尿病危害)

文:张培伦/王传航教授

不会遗传。二型糖尿病,是由于日常饮食与生活习惯导致的慢性病。

每个人都有高血糖机制就像每个人都有癌细胞,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癌症,只有饮食与习惯偏差才会令身体启相应的机制,为了是提醒我们,不要再做继续伤害身体的行为了。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