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的感觉是因粪便由结肠传送至直肠,引起直肠扩张的刺激和进人直肠末端扩张刺激盆膈肌、耻骨直肠肌内的本体感受器,再加上粪便进入肛管上端刺激黏膜的感受器,传人大脑而产生的。尤以后者是维持自制活动的重要防线的信号。大脑皮质可根据信号判别是气体或固体,甚至液体粪便,然后决定是否排出。若环境允许排出则按上述运动进行,若环境条件不允许,大脑可随意强烈收缩肛门外括约肌压迫肛管,盆底肛提肌及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直肠角变锐而肛管关闭更紧,同时腹肌收缩,腹压增加向下压迫,使直肠下端前壁的翼状瓣膜作用增强、直肠下端前壁盖在肛管上口关闭得更紧,使肛管上端粪便压回直肠,而最终使排便停止。
同时外括约肌压迫内括约肌产生肛管直肠逆向反射而使直肠乙状结肠松弛,肠腔压力下降,使得压力感受器抑制而容纳更多的粪便。这就是人体的随意抑制作用达到肛门的自制过程。因此,人类才能有定时、定点地进行排便的功能。但长期抑制体内正常产生的排便反射的感觉,可使这种排便感觉的敏感性下降,从而使感觉的阈值增高。而直肠乙状结肠也因肛管直肠的逆向反射而压力下降,扩张而贮存更多的粪便,从而容易发生便秘。
在排便过程中,为了帮助粪便的排出,通常是将声门紧闭,使膈肌和腹肌收缩,使腹压增加而间接使直肠内压增加,使之克服肛管压力的屏障来帮助排便,通常称之为“摒便”,用这种方式来排便是不合理的。摒便动作在肛提肌、耻骨直肠肌与外括约肌收缩时肛管直肠角变小,它不但不能帮助大便排出,反而使肛门关闭得更紧,只有当盆底肌与外括约肌松弛、大便已将翼状阀门推开、直肠内有粪便时,才能起作用,可使大便排出增快。同时长期过度用力摒便,会使盆底的肛提肌和耻骨直肠肌拉长,会阴过度下降,直肠前壁长期陷入肛内,因此可使便后复位反射延迟无力,而最终形成直肠内脱垂。而直肠内脱垂在排便时陷人肛管上端的直肠黏膜刺激肛管上端产生了坠胀和排便的感觉,又促使患者用力去摒便,使病情加重而出现恶性循环。这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对排便感觉的抑制,除可通过直肠肛门的逆向抑制反射使直肠和乙状结肠肠腔扩大、压力下降、感知力下降外,其长期继续抑制的结果,使结肠蠕动与集团运动的能力也下降,使结肠内粪便传送入直肠肛管的能力下降,最终可造成传输能力下降的结肠慢传输性便秘。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马桶,蹲厕似乎渐渐被抛弃,的确,坐便可以避免因为蹲太久而引起的脚麻等现象。但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到底是蹲厕利于排便还是坐厕呢?我们一起了解下这个问题。
坐着拉好还是蹲着拉好?从解剖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蹲便比坐便要好。我们的盆底肌内有一块肌肉是耻骨直肠肌,该肌肉在收缩的时候会牵拉直肠,对排便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蹲着和坐着的时候,该肌肉的功能状态是不一样的。
在使用坐便的时候,耻骨直肠肌处于收缩的状态下,会牵拉直肠形成一定角度,造成直肠有一定的弯曲,增加直肠内排便的压力。反之,采取蹲位的时候,该肌肉是处于放松的状态下,使得直肠变直,在这个状态下,是有利于粪便排出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适合蹲便,对于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以及下肢行动不便的人群,建议选择坐便。因为在蹲便的时候,会增加腹腔压力,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是很危险的,而一些下肢行动不便的人群,则会出现蹲起不变的现象,要尽可能避免。
排便其实有黄金时间!在日常,除了便具选择好,我们还要抓住排便的最佳时间。
最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时间是早晨起床之后或者是早餐后,经过一夜的消化、吸收,粪便已储存在乙状结肠内。在晨起的时候会产生“起立反射”、早餐后会产生“胃结肠反射”,这两个反应都会使得结肠蠕动波增加,结肠内压增加,会产生便意。
如果在日常有便秘现象的人,建议要合理安排好排便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
但部分的人群没有好的排便习惯,该如何去调理呢?1、培养排便反射
想要排便时间更规律的话,可以在每天晨起或者是某个固定的时间如厕。即便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便意,也要固定时间如厕。时间久了,身体会逐渐配合,形成固定时间排便的条件反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培养排便反射也要注意时间,保持在5~10分钟内即可。
2、饮食调整
一些经常便秘的人群,日常要多食用粗粮以及富含纤维的水果蔬菜,同时要保证大量饮水。
3、生活调理
在日常一些不良的情绪、行为、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排便,如出差、压力大以及食量减少等,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改变这些不良的习惯,排便不规律的现象自然也会得到缓解。
上文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日常排便的相关内容,在日常大家都需要养成好的排便习惯,这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宝宝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对排便有了比较清楚的意识,不过这时宝宝还无法确切地表达出这种感觉,但是如果妈妈很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宝宝有时面部表情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有时会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突然停下来。但是,如果想让宝宝在排便之前及时地向妈妈发出信息,或者自己去厕所排便,这就需要宝宝能充分认识到肠道运动的先兆。如果想做到这一-点 ,这就需要父母适时地鼓励和教导,而且还需要一个过程让宝宝熟悉。
一、教会宝宝使用便盆
父母如果要训练宝宝大小便,首先就要让宝宝认识便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宝宝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新奇的玩具,父母可以让宝宝穿着衣服去便盆上坐一坐,要让宝宝对便盆产生充分的好感。如果宝宝不愿意坐着玩了,也不要强制让宝宝坐在那里,这样容易使宝宝产生反感的情绪,等过一 会儿宝宝可能会自己高高兴兴地又坐在那里玩。如果第一周宝宝还不太适应便盆,父母可以让宝宝再试-一周。
二、让宝宝自己大小便
等到宝宝对便盆有了十足的兴趣以后,父母就可以训练宝宝,让他知道这个便盆和大小便有何关系了。这时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宝宝认识的大-点的小朋友来作示范,让宝宝明白这个便盆如何使用。也可以向宝宝解释父母是怎样大小便的。当宝宝明白了便盆与大小便之间的关系之后,父母就可以找个宝有可能要大小便的时候,把宝宝带到便盆前,建议他坐上去试试。如果宝宝不愿意,父母也不要勉强。只要宝宝有一次成功了,慢慢就会适应了。
三、形成规律的排便时间
父母应从宝宝满月开始,培养宝宝夜里不尿或少尿的习惯。在临睡前喂饱奶后尽量不要再喂水,睡前再给宝宝把一次尿 ,慢慢宝宝就会养成习惯,大人和宝宝都可以好好休息。排尿是一种条件反射,母亲首先要仔细观察宝宝的排尿时间,找到宝宝的排尿规律,在把尿时,嘴里可发出“嘘嘘”的声音,以此为信号给宝宝以刺激,使宝宝产生条件反射,这样在重复几次之后,妈妈每次发出这个声音的时候,宝宝就会知道要尿尿了。当宝宝自己会坐便盆以后,父母可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使宝宝在听到某话语之后就会形成排尿的习惯。习惯是逐渐培养起来的,父母对此- -定要 有耐心,不要失败了几次就放弃。宝宝如果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会有很多好处,父母可以少洗很多次尿布,宝宝也不会再被湿尿布包裹,皮肤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