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遵循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养生法

时间: 2023-03-19 01:42:05

遵循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养生法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巳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

影响生命规律的主要因素

生命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5个时期。但生命历程有长短寿夭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性别、体质和后天养生。

性别影响生命规律

性别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因为男女的性成熟期不同,男性与女性的生命过程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女性衰老较男性早。

体质和素廣影响生命规律

在《黄帝内经》中,对黄帝传奇一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描述,就是一个完美生命过程的写照。黄帝一生下来即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灵异神奇。他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的意思,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敏捷,这样的体质和素质使黄帝登上了天子之位,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必去做天子,不管做什么,能够达到行事的一个最佳境界,登上人生的最高顶峰,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目标。

后天养生影响生命规律

后天是否养生、是否善于养生与人的成长、衰老密切相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言,善养生者,“年半百而动作不衰”,甚至还能“年老而有子”,延缓衰老的进程;不善养生者,“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正是由于注重养生,并且长期坚持修养,才得以保全“天真之气”而活到120多岁的高龄。

生命规律的决定因素

《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了肾中经气盛衰是人生、长、壮、老、已的决定因素,人的齿、骨、发的生长状态是观察人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中精气的强弱,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已。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不少干果和坚果也具有补肾养肾功效,对于肾之阴精亏少、阴阳渐衰的中老年人可择食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蘑菇、乌鸡、海带、紫菜、桃、板栗、松子、榛子等食物。人体的生长衰老与脏腑精气旺盛、虚衰密切相关。而调养元气,保持人体精气的旺盛,是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祛病延年的关键。

以中国传统养生方式进行养生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春、夏、秋、冬和白昼黑夜为标志的年月日时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侯变化和物候变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这就使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生,各种生理功能便有序运转而且稳定,机体就处于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规律,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减弱而容易引患疾病。所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形神共养的原则。
简而言之,就是既要养护身形身躯不受伤害,又要调理五脏确保五脏正常运转。一方面,形体为生命的基础,形健而生伸。五脏是人体内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的合称,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由此可见,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精、气、神的根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若不能保证五脏的正常运转,就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人就会精不生气,气不生神,形神不贵,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所以,神形共养是养生保健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三、惜精固本的原则。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惜精固本,一方面对性欲要有所节制,做到既不可禁欲,也不可纵欲;倘若纵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膳食,给人体补充特定功能的高品质的保健品(功能因子型细胞营养素),才能保证五脏的正常运转,五脏安和,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那么养生六大基本原则有什么呢?我和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下面文章对您有帮助哦!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1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二、重视精神调养

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不良刺激,主要包涵着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因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等不良刺激,重病或久病常易形成患者的精神负担,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康复,遂致早衰。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人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与人的“志意和”密切相关。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从而表现在对情志致病的耐受性、敏感性、易发生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要求人们能通过养生活动善于自我心理调摄,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三、房事有节

男女两性的性生活是先天赋予的本能,是人类种族延续所必须的,而且男女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就自然地产生性行为的欲望,这是肾中精气充盈的表现。性生活适当,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同时对民族的繁衍昌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医家未有不重视性生活者。 自古以来,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日久易酿成疾病;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隐曲难伸,易形成气机郁滞之证。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鳏夫之病者,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其缘故即在于此。 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全身阴阳之根本,过于消耗,必致亏虚,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全身虚弱,甚至早衰,故肾精不可不惜。

四、注意形体锻炼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对于形体的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

五、谨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备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辩饮食之宜忌 《金匮要略》曾经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因而,辩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因而,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即平衡膳食的原则。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已经包涵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合理的认识。

六、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如:早在《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其内容更为丰富,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2 中医养生 六大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

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养生原则之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藏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神气,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

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说的“少思虑以养其神”;

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言的“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比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养生原则之四: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养生原则之五: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篇3 春季养生的六大原则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韭菜虾皮炒鸡蛋是春季时节很好的药膳。韭菜一把洗净、鸡蛋2-3个、虾皮适量。韭菜切小段,鸡蛋破壳后打匀。炒锅上火,植物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然后倒入打匀的鸡蛋,待鸡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状后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阵即可。韭菜辛温发散,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舒畅,鸡蛋养血,这道菜能滋肝养血,生发阳气,适合春季进补食用。

『黄帝内经·养生类』有子无子,男八女七;保养肾气,男女皆益

本节分别叙述男女生长壮老的生理规律,为不同年龄的养生要点提供了依据,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比如男性性功能障碍,迷恋补肾壮阳者众多,但从“三八,肾气平均……”到“四八,筋骨隆盛……”,此阶段往往肾气充足,到了“五八”的岁数肾气才开始衰退,所以年轻的时候房事不行靠壮阳则难以奏效,反有温燥耗精之弊。结合当下环境,此阶段男性往往压力很大,生活饮食习惯也不好,痰湿瘀浊者居多,所以疏肝解郁和化浊易见奇效。

另,文中特别强调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性,对整个生命机能的盛衰有决定性影响。平时听的比较多的是男性需要注重保养肾气,但实际上女性也需要,否则“七七”之后就容易被妇科病缠身。许润三许老(行医70余年,专于妇科50多年)临床治妇科病就多从肾论治,兼顾肝脾。
另,文中言男子“八”年一变,女子“七”年一变。其中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则阴中有阳;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则阳中有阴。七和八并非绝对数值,而是大概之数,表明男子各方面发育晚于女性,同时衰老的也慢,故女子的抗衰老就比男性更迫切。

关于最佳生育年龄,女子“二七”之年虽已具备生育年龄,但天癸刚至,不够充盛,不宜生育,应不低于“三七”之年。“五七”之年开始衰败,故不宜晚于“五七”之年。再结合心理因素,女子最佳年龄在25~30周岁之间,不超过35岁。男子同理,当在25~35周岁之间,不超过40岁。

本文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材力:指精力,即生殖能力。

[2]天数:天命之数,此指生理的自然规律。

[1]齿更发长:人之初生,从肾开始,女子七岁,肾气稍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更。肾为精血之脏,发为血之余,故发长(zhǎng)。

[2]天癸(guǐ):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它的产生是肾气作用的结果,并以肾精为物质基础。

[3]任脉:奇经八脉之一,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行于腹部、胸部、咽喉,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到达目下。本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男子疝气,女子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证。有关记述详见骨空论。

[4]太冲脉:王冰注:“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其脉起于气冲穴部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旁上行,到胸中后分散。本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气上冲心,月经不调,崩漏,不孕等证。《内经》中有关冲脉循行的记述有多种,王注取义于骨空论。此外,《灵枢》逆顺肥瘦篇、五音五味篇、海论等都有相关论述,其说不尽相同,可互参。

[5]月事以时下:任脉主胎胞,冲脉为血海,气盛脉通,故开始有月经,并逐渐变得规律。

[1]平均:充满

[2]真牙:智齿。这是人类最后长出来的牙齿,所以此时说明牙长全了。

[3]四七……身体盛壮: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终,年居四七,正好一半,身体最为强壮。

[1]阳明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其气营于面,故衰退可致头发脱落,面容憔悴。

[2]焦(qiáo):同憔,憔悴。

[3]堕:脱落。

[4]三阳脉衰于上:三阳之脉,太阳、少阳、阳明。都上于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始白。

[5]地道不通:月经停止,进入绝经期。

[1]精气溢泻:此为精满自溢,很多青春期的男孩可能会有梦遗的情况,一般不必紧张。

[2]阴阳和:两性交合。

[1]发堕齿槁: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头发脱落,牙齿枯槁。

[2]阳气:此处应为上文三阳脉之气,少阳、太阳、阳明。

[3]发鬓颁白:发鬓黑白相杂。鬓,颊侧耳际的毛发。颁,同斑。颁白,即白黑相杂,俗曰花白。

[4]筋不能动:肝主筋,肝衰故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筋是运动的基础,所以此时运动能力大不如前。

[5]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十二字,原在“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句下,《素问绍识》曰:“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详文义,若“七八”已“形体皆极”,而“八八”之年仅“齿发去”,很不合理。“四八”文下王冰注云:“丈夫天癸,八八而终。”此论甚当。今据丹波元坚之说并参王注,将该十二字移此,使丈夫“七八”、“八八”文例,与女子“六七”、“七七”相类。

[1]肾者主水……乃能泻:五脏六腑皆有精,肾脏受而藏之,故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溢精气。这也是久病易伤肾、肾伤他脏衰的原因。

[2]解(xiè)堕:同懈堕,指怠惰无力。
老而能有子,要么先天禀赋很好,超越常人,要么懂得养生之道,保全精气,抗衰老做的很好。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