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食物五味
在中国古代医学中,食物除“四性”之外,还有“五味”之说,即酸、辛、甘、苦、咸,它是食物性能的又一表达。
酸味食物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比如乌梅、山楂、石榴等。但凡事讲究“过犹不及”,“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即食酸性食物过多,就会引起皮肉坚硬、皱褶,失去弹性,嘴唇也会变厚并且经常起皮。
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但“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即吃多了辛辣的食物,就会引起筋拘急而不柔和,使爪甲干枯而不坚韧。如果筋的弹性变差,意味着肝出现了问题,所以肝病患者应少吃辛辣食物。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蜂蜜等。但“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类的食物,其实是缓、散的,而肾主收敛。以头发为例,头发是否滋润,跟气血有关;头发黑不黑,长的好不好跟肾有关。吃太多甜食,就会致使头发脱落,因为甜食导致肾的收敛作用减弱了。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瓜、杏仁、百合等。但“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如果吃太多苦味的食物,就会影响肺气的生发;如果肺气调不上来,皮肤得不到滋润,就会出现干枯萎缩状况。
咸味食物有泻下、软坚、散结、补益阴血的作用,如盐、海带、海蜇等。但“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思就是吃太多咸的食物,就会影响血的生发,使得血脉慢慢凝聚,久而久之就会面色变黑。
五味调和保健康
中医认为,酸涩味指代的功能是收敛坚阴,苦味指代开泄燥湿,甘能补益调和,辛能发散、通气血,咸能软坚泻下。“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我们都应该了解食物的“五味”分别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才好“对症下药”,吃出健康。
酸走筋:筋病禁多食酸,因为酸本肝之味,肝主筋、气条达,酸味主收,太过则伤条达之气,肝伤则筋失养,因此筋病忌多食酸。比如经常抽筋的人就不宜吃山楂之类的酸性食物。
辛走气:辛主散,气病多食辛则耗散太过,气愈加受伤,故气病禁多食辛。比如哮喘病人不宜吃辛辣的食物。
甘走肉:甘味有滋养肌肉的作用。甘属土味,与脾相配,肉病过食甘味,甘味太过则滞塞脾气,脾运不行,肉无从生,故骨肉病禁过食甘味。比如尿毒症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富含高蛋白的食物。
苦走血:苦本火之味,苦味太过则凝涩而耗,故血病多食则血被耗损,凝涩不行,所以血病禁食苦味。比如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病病人禁食过苦的食物。
咸走骨:咸类食物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如果病在骨上,就要少吃咸,这样才能把骨养好,把肾养好。《黄帝内经》上说咸入肾”,是说咸味的食品有滋补肾阳的作用。肾主骨,过咸则伤肾,肾伤则骨无所生,骨病禁多食咸味。比如肾病患者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
所谓五味,是指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医认为,味道不同,其营养价值和属性也会有所不同。《素问》“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的就是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来源。
酸味食物——养肝血
中医认为酸入肝,适当吃点酸味食物能起到滋肝阴、养肝血的作用。肝阴虚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上火症状,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或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作痛等,此时就可以吃点山楂、乌梅、樱桃、葡萄等酸味食物。凡事过犹不及,所以中医又说道:“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肝是藏血的,脾是生血的,吃太多的酸,造成“肝木克脾土”的状况,这样就会把气血的源头给伤害了。吃大多的酸,那么肝血就更少了,上火的症状也会变得更重。
苦味食物——清热降火
很多人认为苦味的食物难以下咽,因此在五味中最不受欢迎的就是苦味食物。从 健康 的角度来说,苦味食物必不可少。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某种特殊物质,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力。此外,苦味食物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神经,让神经松弛下来。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如谷类、米面、糖类、肉类、蛋类等都属于酸性食物,因此,要想身体 健康 ,就要适量进食苦味食物。中医认为,苦味食物有清心降火、清热除烦的作用,而且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如苦荞麦、苦瓜、咖啡等。但是吃过多的苦就会伤心,因为苦味食物属于寒凉之物,吃多了就会化燥伤阴,损伤人体的阴液。尤其老年人,如果平素有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阴虚体质的表现,要避免过食苦味食物。
甘味食物——身体虚弱的“灵丹妙药”
中医认为甘入脾,甘味的食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绝大多数主食是甘味食物,如大米、小米、玉米等。这些食物不但易消化,而且营养价值也很丰富,但是不能吃太多,过度进食甘味,反而会化生为痰饮积聚于,导致肥胖、水肿等,而且“甘为土,土盛则水病”,过多食用甘味食物会使肾气失去平衡,造成颜面发黑、骨骼疼痛、头发脱落等肾病。常见的甘味食物还包括的苹果、梨、甘蔗、蜂蜜、蔗糖、薏仁米、芒果等。
辛味食物——行气活血
中医认为辛入肺,辛味食物主要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在食物中以调料居多,如花椒、胡椒、陈皮等,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所以出现头痛、鼻塞、流鼻涕时,可以用辛味食物来温中散寒、行气通阳。但是,辛味食物本身就是热性的,身患热病或者是湿热体质的人群就不适合食用辛味食物,吃多了会加重上火的症状。另外,中医认为,“气病无多食辛”。辛味食物能耗散正气,气虚的人不宜多食辛味食物。
咸味食物——让身体 健康 长寿
中医认为咸入肾,咸味主要由食盐产生,食盐对维持人体 健康 有着重要意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五味中“惟此不可缺”。咸味食物是人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食盐味咸、性寒,入胃、肾经,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滋阴清热的功效。盐能协助人体消化食物,盐的咸味能刺激人的味蕾,增加口腔唾液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吃咸食能软化体内酸性肿块,防止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猪肉、鸭肉、螃蟹、紫菜、海带、田螺、牡蛎等。虽然咸味是“百味之王”,食盐是人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但实验证明,过量摄人食盐等咸味食物,会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水肿等。一般成人每天吃6克左右盐已足够,过量反而伤肾。中医讲“肾主骨生髓”,即人的骨骼都与肾的功能相关。长期高盐饮食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大约80%的肾病患者,也是高血压患者。而这种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是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即其体内钠离子浓度过高。因此,所有的肾病患者都要低盐饮食。
汉代名医张仲景曾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饮食五味时,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
我们知道,按中医理论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同样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所以选择食物和选择药物一样,要根据四性合理搭配,吃药需要对症,食物则需要对性。只有对性才能温煦脏腑,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比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记录了名医张仲景的一张药方:“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方子,当归是属于甘温,用来补血止痛,是主药,生姜是温中散寒,黄芪甘温健脾补气,羊肉温中补虚。这四味本草合在一起就能共起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这样一碗有浓浓药香的羊肉汤,就最适合产后体弱和大病初愈的人。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不少药用食物,如生姜、蜂蜜、小麦、大枣、羊肉等,利用食物的四性来辅助治疗疾病。
李时珍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对身体有害,吃得对就会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对反而会生病。因此,我们只有根据病症摄取或正确使用食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传说有一位病人便秘,热邪所侵,李时珍并没有对他用泻下之药,他把蜂蜜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煎干的蜂蜜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
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芹菜、、梨、绿豆、香蕉、冬瓜、丝瓜、柿子、西瓜、鸭肉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非常适宜。
热性或温性食物,如、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等,羊肉、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之功,阳虚畏寒的人食之为宜,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就应忌食。
另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冷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
民以食为天,美味太诱人了。吃什么才好,怎么才能吃出 健康 ,这是每个人所关心和关注的。
饮食受个人喜好、家庭、地域环境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这些习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人们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吃出了 健康 ,病是吃出来的,饮食既能养人也能伤人。所以,食饮有节做到“四要”: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还要合理搭配,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也不可过饥,食量适中。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宜。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从五个层次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也将上述“四要”解释的非常清楚。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等的总和。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蔬菜和水果经常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有许多共性。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25克(鱼虾类50-100克,畜、禽肉50-75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克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 杯)。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
早在24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强调饮食必须丰富多样,以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所以说吃什么,怎么吃,我们的祖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来了。只不过是,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生活的冲击,对于老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以至于在各种观点的冲击下怎么吃、吃什么无所适从。
谨和五味。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是食物真实味道的反映,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讲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本草备要》记载,“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概括的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口味偏嗜根据五行生克会伤害相关脏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对有疾病的人来说,口味的禁忌就显得十分重要。《素问・宣明五气》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可见,饮食五味必须和调。
《黄帝内经素·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意思是说,把五味调和的适当,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肌肉有弹性皮肤紧致。这样,骨气健强,要是够严格认真的遵循这样的法则,就可以享尽天年之寿。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