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个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
一是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过的表面(如容器、手、操作台等)污染。
二是食品贮存不当。如熟食品被长时间存放在10℃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在此温度下的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合适温度下长时间贮存。
三是食品未烧熟煮透。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
四是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带菌,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
五是未彻底加热。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或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六是原料本身有毒有害或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发芽的马铃薯、河豚、带有农药的蔬菜、带有瘦肉精的猪肉等。
二、最易导致食物中毒的食物
腐烂的白菜
大白菜的叶子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腐烂后其含量会明显增高。一旦大量进食,经肠道细菌作用,会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发生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等,严重的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为防止中毒,应避免蔬菜在高温下长时间堆放。
生豆浆
其中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饮用后容易中毒。所以,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饮用。需要提醒的是,豆浆加热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泡沫,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煮熟了,应继续加热5—10分钟,至泡沫消失才可饮用。
发芽或未成熟的马铃薯
其中含有有毒物质龙葵素,摄入后易引起中毒。冬天应把马铃薯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烧煮时可加入少许的醋,能够破坏毒素。
霉变甘蔗
其毒性非常强,进食2—8小时后会出现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昏迷、呼吸衰竭,病死率及出现后遗症率达50%。
三、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症状有哪些
1.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指一些有毒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农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有毒化学物质,或食入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所致。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有:
(一)发病快。潜伏期较短,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也有超过一天的。
(二)中毒程度严重,病程比细菌性毒素中毒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三)季节性和地区性均不明显,中毒食品无特异性,多为误食或食入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而引起,其偶然性较大。
2.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人们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这类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有:
(一)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炎热的季节,一般以5-10月份最多。一方面由于较高的气温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内人体防御能力有所降低,易感性增高,因而常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肉,鱼,奶和蛋类等;少数是植物性食品,如余饭,糯米凉糕,面类发酵食品等。
(三)抵抗力降低的人,如病弱者,老人和儿童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急性胃肠炎症较严重,但此类食物中毒病死率较低,愈后良好。
四、食物中毒要怎么办
1、催吐。
如果吃下去的时间在1~2小时内可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2、导泻。
如果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一般已超过2~3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20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15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也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3、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式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怎么预防食物中毒?
1、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来路不明的食物和有毒的动、植物。
2、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消毒。严禁食用病死畜禽。各种食物都不应放置太久。
3、肉类食物要煮熟,防止外熟内生。有些食物在吃前应加热或高压处理。
4、海蜇等水产品宜用饱和盐水浸饱保存,食用前应冲洗干净。
5、做到正确使用炊具。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较为常见。
6、按照低温冷藏的要求贮存食物,控制微生物的繁殖。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原因】(1)池塘老化,底质有机物过多。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氨,造成鱼群浮头。
(2)投饵过多,残余饵料分解产生氨,使水体中的氨浓度过高,导致鱼群浮头。
(3)池水过瘦,水中浮游植物量较少,由于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少,则溶氧低,氨氮就不能通过氧化作用变成无毒的亚硝酸氮,从而在水中积累造成氨中毒,而且浮游植物吸收氮作为合成营养物质而生长,浮游植物量少,氨氮不能被有效吸收,造成氨氮累积。从而产生氨中毒。【症状】氨中毒鱼群表现为集体浮头。由于鱼类氨中毒过程是先兴奋后抑制的过程,急性中毒可见鳃和体表黏液分泌增多,体表及鳃盖出血,继而出现尾部颤抖,进而转入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和衰竭而死亡。亚急性中毒鳃丝肿胀、相互粘连,由于鱼类与亚致死浓度甚至较低浓度氨长时间接触,红细胞溶血,血液载氧能力降低,血中CO2增加,呼吸机能下降,导致酸血症。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物质,食品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随着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发展,食品卫生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的一生离不开衣食住行,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花样多了,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吃的虽然好了,但是要吃的安全、吃的科学、吃的合理。
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多因细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种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最常见的为沙门氏菌类污染,以肉食为主,葡萄球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乳酪制品、糖果糕点等,嗜盐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海产品,肉毒杆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罐头肉食制品。因此禁食霉腐变质的食品可预防食物中毒发生。
食物中毒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表现,常在食后1~10小时左右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继而可出现脱水和血压下降而致休克。肉毒杆菌污染所致食物中毒病情最为严重,可出现吞咽困难、失语、复视等症。
判断食物中毒主要有四条标准: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相同症状的病人;有共同的进食史;不吃这种食物不发病;停止供应该种食物后中毒症状不再出现。当发生食物中毒时要及早到医院救治,不要耽误,不能自己到医院的拨打急救电话120。如何预防扁豆中毒
扁豆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但扁豆中含有毒素,若加工制作方法不当,会导致中毒发生。一般认为扁豆中毒与品种、产地、季节和食用部位(如扁豆的外皮)等因素密切相关。
扁豆中毒的主要原因与扁豆没有熟透有关,如吃扁豆馅面食、沸水焯面码、急火炒扁豆及各种凉拌扁豆等。
扁豆中毒潜伏期最短为1小时,多为15小时,一般在2—4小时,中毒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疼、头晕、心慌胸闷、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症状,经及时治疗大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健康,愈后良好,无死亡。
扁豆所含的毒性物质能被持续高温破坏,所以炒菜时不要贪图脆嫩,应充分加热,使扁豆颜色全变,里外熟透,吃着没有豆腥味,这样就能避免中毒。特别是单位的集体食堂和接待会议或宴会的饭店招待所,必须要掌握完全熟透的原则。如何预防发芽土豆中毒
发芽土豆中含有难溶于水的龙葵碱,土豆中龙葵碱一般含量很少,但在贮存过程中逐渐增加,土豆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达0.3%~0.5%,正常人食入0.2~0.4克即可引起中毒。
土豆中毒表现先为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还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症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当土豆贮存不当,至土豆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碱,食后即发生中毒。尤其以春末夏初季节更为常见。
预防措施是土豆应贮存在低温、无直射阳光照射的地方,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土豆。生芽较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或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土豆不宜炒丝或炒片吃,宜红烧、炖、煮吃。由于龙葵碱遇酸易分解,所以烹调时可加些食醋,加速龙葵碱破坏。如何防止冰箱食物中毒
冰箱在我国居民家庭中使用的普及大大减少了细菌性食物中毒,减少了食品的腐败变质,但如果使用不当,把冰箱当成“保险箱”的话,则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我们应了解大部分微生物的最适宜繁殖温度在37℃左右,但相当部分微生物在20℃以上均能迅速繁殖生长,在10℃以下,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缓慢。
因此,冰箱贮存食物可延缓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但不能杀灭微生物。不合适的贮存温度、食物温度过高、反复冷藏、食物太“脏”、冰箱内生熟交叉存放等因素均可影响冰箱的冷藏效果,大大降低冰箱的“保险系数”。
要防止冰箱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菌痢等消化道疾病,关键是要正确使用冰箱。首先要破除冰箱等于消毒柜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冰箱内的消毒处理,定期进行清理。
其次是储存食品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专家建议肉类食品冷藏不宜超过2—3天,蛋类为7—15天,水果、蔬菜为4—7天。
三是存放食品最好用保鲜袋包好,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存放的熟食要热透后在食用。瓜果要重新用清水洗净或开水烫洗后才能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