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异性恋而言,性取向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去关注的问题。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里,异性恋取向是“正常”,若是遇到同性恋取向,势必就破坏了大家的认知,打破了这个社会固有的模式观念。
而恰恰性取向并不是非黑即白,情欲是丰富且流动。
每个人一生中都不断探索自我认同,情欲与性喜好本身就是随人生而发展,充满不确定,但在今时今日也还是无法得到主流价值观的理解。
今天是2019年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
在19年前(1990年)的今天,世卫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分类》除去,为了纪念这伟大的一天,5月17日便成为了“国际不再恐同日、恐跨(跨性别者)日”。
但尽管如此,依然还是有不少人“谈同色变”,这种群体依然在肉体、精神上得到暴力以及不公平对待。
青岛男孩留遗书离家出走,只因自己性取向不同
前几日(5月14日),青岛一名15岁的初中生小硕,因自己同性性取向与性别气质问题,长期受到校园霸凌以及家庭暴力,于是不堪忍受后再微博留下遗言,意欲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文中他写道自己由于软弱好欺,从小被身边的人、学生们、老师们或者其他人们讽刺挖苦,拳脚相加。
在诸位老师们在谈及关于同性恋话题时,表达过厌恶、埋汰,甚至讽刺、辱骂或挖空。
青春期躁动或许是常态,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同性恋、家暴、社会排挤,这三条“道德重罪”偏偏让一个15岁孩子身上承担。
而在半个月前,一位名为@吴伟在歧路的网友在微博发出一篇控诉文,《一个同性恋研究生死前绝笔》的长篇文章,因自己同性恋身份而长期遭受两位女领导的讽刺、侮辱、打压或孤立。
而在早一点,2000年15岁台湾少年叶永鋕因自己行为举止过于女性化而被多年遭受校园暴力和消防消极处理,最终在某一日请假上厕所间接死于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暴力与霸凌。
到底要失去多少生命,才能换来群体中平等、尊重与包容呢?
这些血淋淋的悲剧,一方面突出了社会依然对性少数充满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思考:为何在有关同性恋处境越来越好的趋势下,依然有这些令人痛心的性少数悲剧不断发生呢?
就在叶永鋕过世两年后,中国台湾地区推出了《性别平等教育法》,叶妈妈也成为了性少数平权运动斗士,她站在高雄同志游行讲台上,对参与游行的人们高喊:
“孩子们,你们要勇敢,天地创造你们这样的一个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让你们去争取人权,要做自己,不要怕……你们不要哭,哭会显得我们懦弱,我们没有错,我们要向着阳光,去争取我们的权力。”
同性恋,不是病
在2014年,根据科学研究院平均统计,中国同性恋人数达到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人数达到3000万以上,女同性恋人数达到3500万左右。
而在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删除,同性恋群体与双性恋、异性恋群体一样,都有着这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群里,这样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侵犯,即便是观念。
但现实生活中,“同性恋治疗”依然存在很多地方,不少家庭将同性恋群体强制送往这类治疗机构,打着“性编号障碍”治疗幌子,用暴力强制的方式逼迫“治疗”。
而事实上,早在医学界就已经达到共识:同性恋不是病,不需要治疗,任何推广同性恋治疗机构都是虚假宣传,这种强行“矫正”只会让这类群体时刻生活在歧视与压迫当中。
将把柜子拆掉,他们也是人,并不是妖怪
同性恋治疗,或许对我们没有关系,但歧视正是每一个非同性恋者的偏见,才让这些治疗得到庞大的庞大需求。
越是害怕同性恋,越就是可怕,若今天同性恋、伪娘被强行“矫正”,那说不定在未来某一天你我身上某个标签也成为这个社会少数人,成为被“矫正”的一员呢?
无论你是什么样角色,无论你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有或者是无性恋、跨性别者,无论是你像太阳还是月亮,你们都有各自的力量,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放下偏见,消除误解,包容他人,愿每一种爱都不被伤害,愿每一个人都能活出内心的色彩。
恐同是指对同性性行为和同性恋者的非理智性恐惧。同性恋恐惧现象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基于歧视的心理障碍。
在英文语境下,同性恋恐惧现象包括:女同性恋恐惧现象(lesbophobia),男同性恋恐惧现象(gayphobia),双性恋恐惧现象(biphobia)和跨性别恐惧现象(transphobia)。在中文语境下,同性恋恐惧现象多指对同性恋群体的恐惧,双性恋恐惧现象和跨性别恐惧现象为平级词汇。
基督教教义被认为是造成同性恋恐惧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圣经》中,不忌讳同性恋的索多玛城遭受到了天火的毁灭,这也就是“索多玛之恶”的由来,它常用来表达出对同性恋的谴责和反对。并且,在中世纪末期,生殖正当性原则在多数宗教国家大行其道,凡是非生殖性的性行为都被认为是严重罪过。
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波斯威尔在梳理和分析了近1400年欧洲历史后,对“教会机构或宗教系统导致了对同性恋的不宽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并且,说明中世纪末期的同性恋恐惧现象是城市生活的衰落、乡村社会的兴起及威权政治统治造成的。原因之一是基督教欧洲也存在过长时期对同性恋文化的宽容。
国际上对恐同现象的应对
1、设立“国际不再恐同日”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在1990年5月17日大会决议,将同性恋自疾病列表删除,联合国并将每年5月17日定为“国际拒绝恐同日”、“国际不再恐同日”。
2、联合国反暴力反歧视倡导
近年来,联合国在倡导有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权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2011年6月,第一份反对基于性倾向进行歧视的决议获得通过。同年12月,联合国发布了第一份有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报告,人权理事会也第一次正式就这一问题举行辩论。
2017年6月30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防止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重要决议,并决定首次任命一名独立专家负责报告和协调解决各国同志人权方面的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恐同现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