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

宝宝不分享是抠门?可能他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不能强迫大方

时间: 2023-07-30 11:53:54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特别关注的,得到解决,但是有一些家长本来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日常的一些小动作可能就会伤害到孩子。

一般小孩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变得很难管教,几乎家长说什么他们都会反驳,而且还特别小气,经常会说这是我的,不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但是如果家长一定要强迫孩子,可能就会让孩子受到伤害,那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这段时间正是自我意识敏感时期

处在这个时间的孩子,不管对待任何事物都是非常敏感的,而且这段时间也是特别重要的,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有着很关键的影响,未来能够变成怎样的人,他内心是否强大,在这个时候都会有变化。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关注,一旦孩子出现了敏感期,就要给他准备一个适合的环境,能够很好的保护好孩子,这样他才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把内在的动力释放出来,也会为之后打好基础。

2、敏感期到来的表现

其实在生活当中对于孩子们是否敏感,家长会有深刻的体验,如果这段时间经常会说我的,或者是说不,同时也会出现打人的现象。这就证明他已经进入了这段时期。

通常他要表现自己的意识都会通过说不来反抗的,所以强调说我的。说不,就是想要表达一种态度,表示自己是不认同不喜欢的。而他经常会把自己的意识建立在他人的快乐之上,能够体验到很高的乐趣。

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这种意识能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在成长当中才会变得更加独立。

3、如何缓解抠门的问题

孩子处于敏感时期的时候不喜欢和他人分享东西,并不是孩子太过自私,也没有必要经常批评孩子,责怪他们不善于分享,如果强迫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孩子就没有办法体验到拥有一种东西的乐趣。一定要给他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是选择用玩具做交换处理,在得到允许之后才能够分享。

当然孩子在之后也会度过这段敏感时期,一般到了5岁之后就会缓解,也能够更加主动的和别人一起玩耍,也不会这样小气,但是如果家长选择用不适合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行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内心会受到伤害的,之后的人格也会有变化。

三岁多的小孩非常自私,不愿分享,一直哭闹正常么?

我认为正常。

我宝快三岁了,也是不愿意分享,甚至不愿意交换。其实在他两岁半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是愿意交换分享的。现在也不记得什么原因,他就不愿意交换,不愿意分享了。每次有东西要分享,别人想跟他交换的时候,我都跟他说,他不愿意就算了,东西是他的,他有权利做主。

现在快三岁了,偶尔愿意分享,大部分都不愿意。可能,在很多奶奶带的宝宝看来,这样不好,但我想让他清楚,有些事他是可以做主的,当然有时候别的小朋友希望与他交换,希望他分享的时候会说,你不跟我交换,不与我分享,我以后不跟你玩了。那别人不跟他玩,他就应该承担这样的结果。所以,就是让他明白,他的东西他可以做主,别人的行为别人也可以做主。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认为三岁多不愿意分享很正常。

孩子才三岁多,就期待他愿意分享,而因为不愿意分享,就被冠以“自私”的帽子,这是很不合理的。

很多大人认为分享是一种美德。然而,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后,他就能领悟到分享的真谛吗?

孩子的世界很小,在三岁多的孩子眼中,零食、玩具就像大人的房子、车子和收藏一样重要,并无区别。家长有没有想过,当你让孩子把自己的零食、玩具分享给别人时,是在要求孩子那一刻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拱手让人。

即使家长要求孩子分享的东西也来自父母,但当家长买回来把它交给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完全属于孩子。

当你鼓励或者要求孩子分享时,请思考这个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思,试着站在孩子的年龄来思考换位思考他们的感受。你所以为的美德,在它看来说不定就是剥夺。

自私型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总是怕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怕被别人比下去,这可能跟平时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

家里什么好的都先给孩子

现在家里小孩子比较少,几个大人照顾一个小孩,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好玩的,只要孩子想要,统统满足,使孩子形成一种霸占行为,认为那是他的东西,别人不能碰。

从小没有让孩子养成分享意识

大人给孩子买的零食,水果之类的,往往给孩子一个人吃,没有引导孩子给大人分享的习惯,孩子也没有分享的意识。

大人带孩子参加的集体活动比较少

平时带孩子去小孩堆里不多,孩子大部分是跟自己的家人相处的,而家人又处处让着他,孩子不知道该跟别的小朋友如何处理。

家长可以在家里面慢慢引导孩子,比如买吃的,大家一起吃,让孩子给家长拿,然后夸下孩子,越来越棒,家人坐在一起吃东西,让孩子尝到分享的快乐。

另外带孩子去公共场合玩,接触更多的小朋友,使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他玩得开心了,自然就会分享了。

以下回答主要依据个体心理学和蒙台梭利教育和正面管教的理论。

根据个体心理学专家阿德勒的研究观点——小孩性格的形成一般在12岁之前,主要在六岁前。但是,并不是说形成了主要的性格特质小孩就不变了,他还是在变化中,需要教育的。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有事说事,不要因为一两件事就急着给孩子贴标签:非常自私。贴了标签,大人和孩子的互动中会流露出来对孩子标签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就是标签下的样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种心理暗示下真的形成标签下的问题。

其次,三岁是孩子物权归属和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教育的创始人意大利医学博士玛利亚认为,在孩童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敏感期,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敏感期。所以可以通过语言引导、互换角色扮演、行为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分享,但是分享行为是不能强制形成的。

最后,三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家庭的成员可以在生活中就从自己做起,让孩子生活在互相关爱、互助分享的家庭氛围中,那么孩子不养成这种行为习惯都很难。比如,吃饭时好吃的互相分享,拎东西家长一起分担,家务一起分担等。

希望对你有用。

首先,要对家长说:请不要要求孩子分享,更不要半强迫式的引导孩子分享。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以“我”为中心发展到“我是我,你是你”这样一个过程,对物品的所属权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有些人在用一生治愈童年,因为童年时候最没有反抗能力,但是伤害却最深远。

其次,请给孩子一个充足的物质和充足的爱。对孩子而言,什么是分享?就是我有,我足够了,我愿意拿出来给你。如果孩子自己尚且没有得到满足,又何谈准备好分享了呢?

这里,充足的物质并不是要很多的意思,而是满足了孩子内在的需求即可。

最后,请家长记住,所有属于孩子的物品,那么所属权是孩子的。孩子有权力决定,是否愿意分享,或者分享给谁。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发育过程,要尊重孩子的决定。一句话,在涉及孩子的事情上,脸皮要够厚,旁的人爱说什么一边说去,我就认准了,分享,只是孩子得到了令孩子满足的爱和物质之后,一个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动作,仅此而已。

先下结论,正常。

第一,要看他不愿意分享的是什么东西?玩具,食物,书本?这些东西在他心里的重要程度是什么样的?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在你眼里,可能只是一个破旧的玩具,而在他的眼里可能就是非常贵重的东西。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否也有自己很珍贵的礼物,也许是是你们爱情见证的一个小挂件,也许是一本陈旧的日记本,在别人眼里是一文不值,在你的眼里价值连城。如果有一个人正好缺个钥匙的挂件,看到了你的,觉得很好看很喜欢,问你能不能送给他,你会愿意给他分享吗?我想肯定不愿意吧,你可以拒绝他告诉他原因。但是换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可能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只知道自己不想分享给别人,如果大人还强硬的要求他分享,他只有用哭闹的方法来守卫自己的东西。

第二,你可能会说普通的东西也不愿意分享,好,那我再举个例子。你刚跑完步大汗淋漓的喝饮料,一瓶都不够解渴的,这个时候你老公过来拿起来瓶子,一饮而尽,我问你你生气不?你老公再来补刀:生啥气?那不就是一瓶饮料吗?我喝点怎么了,你咋这么自私呢。你是不是要气炸了?孩子也是一样的。

第三,不愿意分享是正常的,要看你怎么去对待这件事情。看你的题目,“非常自私”。才三岁的小孩,只是不愿意分享而已,怎么就戴上了自私的帽子呢?

三岁多的小孩正是自我意识萌芽之时,这时的小孩还不懂得分享意识,反而对给“你的”“我的”界限十分分明,如果大人硬是强迫小孩去跟别人分享,小孩的意识是:嗯,分享就是大人把我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或者认为分享就是从别人手里抢东西。

所以三岁多的小孩不愿跟别人分享十分正常,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小孩跟别人分享。

你好!现在每家都是一个宝宝,而且比较溺爱,所以会出现性格自私不懂分享,最好平时带宝宝多出去玩,和小朋友多接触,尤其是玩玩具的时候要告诉他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玩,别人也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你玩时间长了就会好的。3至4岁儿童普遍显现“利己”倾向,且三岁处于第一个反抗期。不愿意分享是正常的,不要强迫孩子,慢慢引导。

不愿意分享太正常了。孩子必须懂得什么是我的,才能明白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分享。小孩子都有一个自我和物权意识特别强的时候。他的东西,应当尊重他的意见,没有必要强制分享,更不能定性为自私。

家长要正确指引,比如宝宝在玩玩具或者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要一起分享如果他不理解,你可以拿他喜欢吃的或者玩的,在他旁边,让他向你要然后你不给他 ,再问问他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三岁的孩子可以理解这些话了

有些孩子不喜欢分享,怎么教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他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从小鼓励宝宝学会分享,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懂得关爱别人,两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这时培养宝宝的分享意识是好的好机会。家长不要一味地为了社交而强迫孩子交出或者分享自己的玩具,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以为妈妈可以为了别人或者别的东西抛弃自己,让孩子不能形成正确且健康的认识或者观念。

分享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挂在嘴上:“宝贝,你要分享啊”,“你手里的糖给我吃好吗?不给,真小气,不愿意分享!”定期邀请一些朋友带上孩子一起来你家吃饭或者聚会,在这种团体活动中,孩子也会领悟到分享的意义。当然,报名参加一些陌生人团体活动(读书会,旅游,运动比赛),效果也很好。

2岁前后,孩子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这时候他对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都很敏感,他会不断的确认这个是不是他的东西,他的玩具,他最反感的,往往就是把他的东西不经同意拿走,他也会显得很小气,不愿意分享东西。关键点就在于动物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从生边获取成长资源,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人类分工协作的基本方式就是物质交换,满足彼此间的生存需求。

多给孩子讲一些分享故事,和孩子一起读和分享有关的绘本,让孩子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从一点一滴做起!此时,孩子也逐渐获得了情绪理解能力,了解到只要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悲伤的情绪,如果家长引导孩子考虑别人的需要,那么孩子就更可能表现出分享等友善行为。

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这是自私吗?父母该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这其实并不是自私。孩子有了占有欲是好事,说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不愿意分享玩具也是正常现象,大人也无法完全无私的分享,更何况刚刚具有自我意识的宝宝。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家长无需焦虑。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孩子进行引导:

1.不强迫孩子分享

非常不建议家长为了所谓的面子,强迫宝宝分享玩具。对孩子来说,可能一个玩具就能让他快乐很久,强迫他把心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会让孩子很伤心。

2.强化孩子的权属意识

孩子有占有欲,恰恰说明孩子有权属意识,家长正好趁这个时机教孩子强化权属意识,自己的玩具,自己决定要不要分享给别人,同样,别人的玩具,决定权在别人身上。

3.不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成长过程的必然阶段。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自私、抠门什么的,越给孩子贴标签,越容易让孩子逆反。

4.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好处

尊重孩子内心的声音,逐渐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玩具,会给自己带来收获。比如,通过分享玩具,可以让孩子玩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通过分享,可以有小朋友一起玩。

其实,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愿意分享,可能他以为这些东西拿出去了就不在属于自己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些玩具给别人分析以后,依然属于他自己。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试着给孩子多讲一些分享后获得快乐的故事,或者让孩子观察别人获得他提供的玩具后的情绪,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分享行为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当他体验到这种快乐后就会慢慢有分享的意识,当孩子开始学会分享后,家长要多鼓励孩子的行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