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火锅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在立冬这样的初冬时节。
烫一锅热腾腾的火锅,邀三五好友,围着火炉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实属一种享受。然而,很多人享受完火锅美味后,往往“惹火”上身,出现咽喉、牙龈肿痛,舌尖、口腔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医学专家称之为火锅综合征。
对此,专家表示,只要在火锅的食物搭配上下工夫,完全可以只要美味,不要火气。例如:
1、根据体质选对汤底
想吃火锅不上火,首先要做的功课,就是结合自己的体质选好汤底。可选加荷花(用骨渣袋装)、沙参、玉竹、马蹄、竹蔗等天然清凉滋润植物做汤底。阳虚体质的人,就算滋补也不容易上火,可以任选锅底一饱口福。
修正药业复方金银花颗粒提醒,例如平日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尝试补气养血的中药火锅,吃完不上火还能增强体质。阴虚或者阳热体质的人,要尽量选择清汤火锅、粥底火锅或者滋阴的中药汤底,避免吃麻辣火锅和补气、壮阳火锅。如“沙参玉竹老鸭汤底”,适用于肺燥、干咳、便秘等患者,可对阳虚、寒痰者则适得其反。
2、火锅中放些蔬菜或豆腐
科学的食物选配应该是多吃清火滋阴的食品,选用热量较低的食物,如鸡肉、鱼肉、海鲜等。
芹菜、青笋、白萝卜都是首选,大白菜小白菜等可清热解毒,但大叶菜易“夹带”过多的油脂不太适合。此外,多吃海带可减少脂肪积存。还可选择平菇、草菇、鲜香菇等,蘑菇含多种氨基酸,能刺激味觉器官产生鲜味感觉,比单纯味精的鲜味要好,且不会口渴。
豆腐可谓吃火锅最佳伴侣,它是含有石膏的豆制品,在火锅内适当放入豆腐,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而且还可发挥石膏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
3、在品尝火锅后,吃些水果
吃火锅后,隔20-30分钟,吃些凉性水果,如梨、藕、苹果、橙子等,可防“上火”,但不要吃发热的橘子。注意不要在吃完火锅后马上喝浓茶,以免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发生便秘。
专家建议上火期间应该随时保持口腔卫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修正药业生产的复方金银花颗粒等“清火”药物。修正药业复方金银花颗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目痛、牙痛及痈肿疮疖。
最后,提醒大家在上火期间千万不要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同时像抽烟、喝酒、熬夜等习惯也最好不要有。如果上火的症状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火锅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但自有人类饮食器皿诞生之时,便有以火烧锅,以水导热,煮熟食物的烹调方法。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鼎」[3]在当时要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鸣钟列鼎」,将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这算是火锅的雏形。
在秦汉时期流行一种烹饪法,就是把鸡肉、猪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称之为「濯」,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濯豚」等文字记载[4],这也是很类似火锅的一种烹饪方法。到了在东汉出现了「?斗」,根据文献所考,这是一种陶或铜制的炊具,底部有三只脚,腹部有一握柄,用以放在火盆中以炭火温食[5],这和今天火锅吃法简直如出一辙。三国时期则出现了所谓的「五熟釜」,一只铜制的锅内分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汤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与现在遍布大街小港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出现一种「大口宽腹,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的铜爨,此即是当时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带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种铜火锅。演变到了唐朝,已有铜制的「暖锅」。1984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据专家考证,这幅画正画的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载了「拨霞供」,它的吃法是先将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酱油和花椒稍腌,然后点火炉,架小锅,待汤烧沸将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该书还说,此种吃法「猪羊皆可」,对火锅吃法的描述十分传神。
元代,火锅大为兴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现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书《宋氏养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工艺已更为精细。清朝乾隆年间,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乾隆皇帝更是喜爱火锅,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就有「野意火锅」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乾清宫办了530桌火锅席以宴请宗室,盛况空前;嘉庆皇帝登基时(1796年)曾举办「千叟宴」,一次便动用银质、锡质和铜质的火锅1550个。
[编辑] 种类
火锅的各种食材。
北京的涮羊肉,用的是烧炭火的铜锅。以烹饪方式来区别,火锅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种汤为淡味,而以涮生食材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打甂炉为代表;
第二种是锅内部份的料已熟,如麻辣锅、鱼头火锅、羊肉炉等,炉火只是用来保温及汆烫青菜等食用;
第三种则是锅内的料全都先煮熟,连青菜也无需再汆烫,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和大锅菜无二样,如佛跳墙、复兴锅等。
现在日常生活中说的火锅通常是以前两种为主。
若以地方特色来分类,在中国各地亦发展出各种不同风味的火锅:
北方火锅(北京火锅)
涮羊肉:相传是蒙古军队的一种烹食方法,所以在国外又称之为「蒙古火锅」[6],是相当具有北京特色的火锅。其吃法是将羊肉(后来也增加了肥牛等)、蔬菜、豆腐等食材用沸腾的清汤涮熟后沾调料食用。由于羊肉加热易熟,但加热时间长反而会硬,所以用开水短时间的一涮即好,随吃随涮。
酸菜白肉锅:主材料为酸白菜与猪五花肉,是清朝满州人的风俗,风行于中国东北,后传入北京。吃法是使用生炭火的铜锅,将酸白菜与高汤煮成锅底,白肉则以涮熟食用。[7][8]
川味火锅
麻辣锅:原本源起于中国重庆的毛肚火锅,也因此承袭了四川人、重庆人的重口味。麻辣火锅原本以毛肚为主材料,关于起源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重庆江北,有摊贩挑担沿江叫卖类似食物,顾客多为附近船民;挑担一头放一具点着火的泥炉,上面放一口铁锅,锅里有又烫又辣又麻的卤汁;挑担另一头则放置一些水牛内脏和蔬菜,顾客就于锅中分格烫食。又一说是源自泸州川江边一个叫小米滩的地方,该地多为船工的食宿之地。船工停船后便于滩上用石头架瓦罐烧水,放入辣椒、花椒,然后将食材放入其中烫食。后来此种吃法随船工流传至重庆小米街一带,便由此发扬光大起来。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火锅餐厅行业已特别兴旺;由于市场的变化与需求,火锅从沿街摆摊,改变为开店营业,四川火锅得以高尚化,并开始推广到各地。国共内战后移居到台湾的四川人亦将此一特色料理带到台湾而发扬光大。
成都火锅:与重庆火锅主要差别在锅底,在食材上则没有太大区别。成都火锅的锅底以鸡、鱼、牛棒骨为主要原料,有香料,是五香味和豆瓣味,口感上香辣,但辣不过重庆火锅。重庆火锅鸡、鱼、猪棒骨为主要原料,属酱香味。
鸳鸯锅:麻辣锅的改良版本。锅中有一铁板,将锅底分为红汤(即麻辣)与白汤(即不麻辣)两种,可以同时满足吃辣与不吃辣的人。在台湾与中国香港亦很流行。中国香港则常见沙茶搭配清汤的鸳鸯锅。
粤式与港澳火锅
打甂炉:不用任何锅底(粤语称汤底),只用烧开的清水或高汤,在食物烫熟后才沾调味料食用。由于打甂炉已是粤语对火锅的统称,因此这样的吃法亦称为「清汤底」。
沙茶锅:以沙茶酱置于高汤内做为锅底,常见于中国香港。
醉鸡锅:把半只至一只的生鸡连同花雕酒以及当归、北蓍、枸杞等中药材作为锅底,流行于中国香港及广东各地。
粥底火锅:即用大米熬成的粥来做火锅汤底,起源于广东顺德。
猪骨煲:源自澳门,但流传到深圳和中国香港后有不同的变化。深圳的猪骨煲发展为汤类煲仔小菜,以吃猪骨边肉、吸食骨髓为主;中国香港的吃法则比较接近澳门,注重锅底和配料,并且发展为火锅。其作法是用猪大骨(猪棒骨)与其它材料一起熬煮,再加上白胡椒和粗盐调味而成奶白色的火锅锅底。
粤式腊味火锅:将腊味如腊鸡、腊肠、腊肉等倒入清水中煮开食用。
台式火锅
羊肉炉:将羊大骨、汆烫过的羊肉块及各种中药材一起熬煮成锅底,用豆腐乳或辣豆瓣酱做为沾酱是其特色。
姜母鸭:将鸭肉与老姜及麻油拌炒,再加米酒及水炖煮的一种火锅料理。一般都使用豆腐乳做为沾酱。
涮涮锅:源自日本,在台湾经过修改,成为台湾最普遍的火锅种类。
滇味火锅
菌类火锅:或称野生菌火锅;以各种可食用的菌菇类熬煮成锅底或汆烫后食用。
天麻火腿鸡:起源于昭通,属药膳火锅的一种。以鸡肉与宣威火腿为主要食材,配以昭通天麻、三七、田七、大枣、枸杞等中药材烹煮成锅底。
糊辣鱼:以鲢鱼或鲫鱼为主食材,配上昆明特有的糊辣味为其特色。
其它
湖南腊味火锅:将腊味如腊鸡、腊鱼过水过油后,加入料酒及大蒜、姜片等一起煸炒,再放入辣油锅中煮成为锅底。
狗肉火锅:贵州、湘西的吃法是将狗肉及中药材一起炖煮成锅底。东北朝鲜族的吃法则是将狗肉、狗骨头炖煮出乳白色的锅底,放入野苏子是其特色。
砂锅鱼头:以事先煎过的鲢鱼头或草鱼头再加入高汤与材料煮成锅底。
红焖羊肉:以事先炒过的羊肉再加入二十余种食材与药材料焖煮成锅底。吃法是先吃锅内羊肉,然后放入其他煮料以剩下的汤汁进行涮食。属于河南新乡的地方名吃,在北方其它地区也有流行。亦有红焖狗肉、红焖兔肉、红焖鸽肉等变化品种。
常用热源
木炭:使用历史最久,具有火力强、加热快和保温时间长等优点;但是炭灰容易污染空气,也容易产生一氧化碳。[9]
煤气:火候容易控制大小且较方便,但是因为煤气保管不易,而且是有毒气体,也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因此比较危险。[10]
固体燃料:优点是方便与干净,不会产生粉尘与炭灰,也容易保管。但是火侯不易控制,而且目前固体燃料的制作没有规范标准,原料不一,因此燃烧时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并且刺鼻。[9]
电磁炉:与其它热源比较起来更为干净[10]、方便、安全,但是火候比较不好控制。
注释
↑ 有些地方称之为汤底或汤头。
↑ 依地方习惯又称为小料、酱料、沾酱。
↑ 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1-52页。ISBN 7-810823-70-1。
↑ 周贻谋。从马王堆汉墓食品竹笥谈起。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年第7期:21页。
↑ 吴小平、何国俊。汉唐时期的铜?斗及相关问题研究。南方文物,2004年第1期:38-42页。
↑ Frederick J. Simoons, "Food in China: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quiry", page 47. CRC Press, 1991. ISBN 0-849388-04-X
↑ 关云德。满族的火锅。满族文学,2003年第4期:64页。
↑ 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ISBN 7-810823-70-1。
^ 9.0 9.1 王长辉、贾立冰、邢维华。火锅酒店餐厅空气卫生质量评价。山西预防医学,1998年7卷2期:123-124页。
^ 10.0 10.1 白喜顺、吴怀玉等。火锅店空气卫生质量监测评价。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11卷5期:613页。
↑ 陈楠。火锅餐厅内一氧化碳浓度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21卷第2期:152-153页。
↑ 田双宏。常吃火锅谨防痛风。医药与保健,2001年第11期:55页。
↑ 戴在松。寒冬火锅旺季 痛风病患慎选食物。嘉义基督教医院公告,2007年1月8日。
↑ 陆基宗。妙招防「火锅综合征」。家庭医学,2006年第1期:48页。
^ 15.0 15.1 陈新。吃火锅的讲究。保健医苑,2004年第1期:30页。
↑ 中央电视台。杭州:市场惊现「罂粟粉」 吃火锅要格外当心。cctv/program/qqzxb/20061227/103342.s,参考: zh. *** /wiki/%E7%81%AB%E9%8D%8B,
不同的火锅做法不一样,所需的食材也各有不同,可将食材一起洗干净,准备好各种调料,水开之后加入各种食材等到煮熟就可以吃了。
食材及辅料:各式火锅丸子200克,鱼片100克,肥牛100克,里脊100克,鹌鹑蛋100克,腐竹50克,菌菇类200克,主食类200克,蔬菜类200克,火锅底料1袋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火锅底料,我准备的是比较辣的这种。火锅底料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不能吃辣的也可以选择如:番茄口味的底料,很适合孩子食用。
2、准备蔬菜类和主食类食材。火锅食材请根据自己的喜好配制,添加。
3、将食材都清洗,切好。
4、大虾去虾肠,剪须。
5、花菜切朵。
6、煮滚,根据不同食材的成熟时间,选择食用。喜好蘸料的,可以准备蘸料食用。
注意事项
本教程只是简单的火锅教程,若是需要比较丰盛的火锅做法,还请自行百度。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