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为机体吸收,利用率98%以上,营养价值很高。鸡蛋中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很高,b族维生素也很丰富,还含有其它许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虽然鸡蛋营养价值高,吃法多变,不过吃鸡蛋还是有四大误区需要注意。
错误一:挑蛋壳颜色深的吃更有营养
鸡蛋壳的颜色与营养价值的关系并不大,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取决蛋的营养价值,其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结构与鸡的摄食情况,与蛋壳的颜色无多大关系。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稍好一些。
误区二: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鸡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煮、蒸、炸、炒等。就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看来,煮、蒸鸡蛋应是最佳的吃法。
错误三:鸡蛋与豆浆同食营养高
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鸡蛋的蛋清里含有黏性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
错误四: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
鸡蛋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油煎鸡蛋过老,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煮鸡蛋最好是凉水下锅,水开了再煮3分钟即可。这时鸡蛋呈溏心状,营养成分最利于人体吸收。不同煮沸时间的鸡蛋,在人体内消化时间是有差异的。“3分钟鸡蛋”是微熟鸡蛋,最容易消化,约需1小时30分钟;“5分钟”鸡蛋“是半熟鸡蛋,在人体内消化时间约2小时;煮沸时间过长的鸡蛋,人体内消化要3小时15分。
另外,生鸡蛋还有特殊的腥味,也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此,鸡蛋要经高温煮熟后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鸡蛋。
吃鸡蛋的禁忌
第一、柿子
很多人吃东西都不注意,将两种相冲的食物同时吃,吃完鸡蛋以后吃柿子是一个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人出现食物中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急性肠胃炎,对于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在同时服用这两种东西以后容易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
第二、糖
很多人在做炒鸡蛋或者是用鸡蛋做其他的食物的时候都喜欢放味精,这样能使炒出来的鸡蛋更好吃,但是鸡蛋是不能够跟白糖一起食用的。因为遇到糖以后会使鸡蛋当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是不会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会有很大的伤害,产生不良的作用。
第三、豆浆
豆浆和鸡蛋是相克的,因为鸡蛋当中的蛋白质消化和吸收需要很多的胰蛋白酶,而豆浆当中是有一种能够抑制胰蛋白酶的物质,会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老吃鸡蛋吃到人体以后没有办法完全的吸收,营养价值降低了同时也会导致人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第四、鹅肉
在中国古医书上就有记载,鸡蛋不能够和鹅肉一起吃,会导致人出现拉肚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两种食物也不能够同时吃,会产生一定的反应,使人的身体非常的不舒服。
第五、鳖肉
大家都知道鸡蛋非常有营养,但是很少有了解鸡蛋的一些禁忌,对于鸡蛋搭配更是很少有人知道。吃鸡蛋以后是不能够吃鳖肉的,如果人感冒或者是体寒两者吃在一块会导致病情更加的严重。
鸡蛋吃多了有什么坏处
我们从小到大,想必在家里的餐桌上面都见到了不少鸡蛋的影子,一般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妈妈都会煮个鸡蛋让您吃了才能出门,但是,早餐吃鸡蛋,正餐吃鸡蛋,真的对身体好吗,这点您一定要注意,多吃鸡蛋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不好的影响哦!
1、多食鸡蛋,会使血胆固醇含量过高
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进食过量会造成体内胆固醇含量过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2、多食鸡蛋容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在哺乳期的时候,一些女性为了能够补充自己身体的营养,因此就会吃很多的鸡蛋来达到目的,但是,对于哺乳期的女性来说,鸡蛋吃多了可能会造成胆固醇升高,从而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哺乳期的妇女应该合理搭配饮食,这样的话才能够健康哦!
3、多食鸡蛋造成体内营养素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健康
其实,在众多的食物中,不光是鸡蛋的营养丰富,其他很多的食物都有不少的营养,因此我们每天需要摄入不同营养元素的食物,而不是只吃哪一种食物,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身体的营养失衡,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因此,长期只吃鸡蛋也是不正确的哦!
4、吃鸡蛋过多,还会增加肝脏与肾脏的负担
一般来说,每日食用1~2个鸡蛋就可以满足我们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须的氨基酸。多吃鸡蛋只会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更重要的是分解下来的代谢产物和代谢后所产生的大量含氮废物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不利于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每天食用鸡蛋的数量,以免过犹不及。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