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中国人的主食,对此,《黄帝内经》时就定了调:“五谷为养”排在《黄帝内经》“食物排行榜”的第一位,其后才是“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个理论也同时落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中国人吃饭的餐具是筷子,因为筷子更便于夹起谷粒和菜蔬,适合切肉的刀、叉,之所以没有走上国人餐桌,因为中国人不适于肉食,无论胃肠还是大脑,特别是后者,在最近“中科院”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这一研究表明:东亚人群在自然演化中,基因突变更偏向于使脑部变得更大,而在欧洲或者非洲人群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这一研究再次证实了3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场,针对脑部容量的研究:通过那次对全球2万具现代人头骨展开的调查发现:东亚人的颅腔容积,平均为1415立方厘米,而欧洲人为1362,非洲人为1268。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研究是在去年,一个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东亚人的颅顶更高,这让他们的头部能够容纳体积更大的大脑……凡此种种,都证实了人种间脑容量的差异。
中国人就是东亚人种,这一研究能否证明中国人比其他人群更聪明,姑且不论,但它已经提示:古人将粮食定位为每天最主要的食物,重要性排位于肉、果之前,是为了满足大容量脑子的能量需求:因为和肉食这种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相比,粮食能最直接、迅速地提供大脑必需能量。
人一旦生病,需要输液,葡萄糖是最先输进去的,因为葡萄糖能快速给身体供能,特别是大脑。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在血液循环中容易通过“脑血屏障”进入到脑组织,而且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也就是人可以正常呼吸的情况下,转化为能量时的代谢产物,只是水和二氧化碳,对大脑来说,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清洁能源”,而葡萄糖,主要来自于粮食和糖。
人类的另外两种营养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肪,它们来自鱼肉蛋奶和各种油脂,不仅分子大,不易透过“脑血屏障”,在吸收之后,还要先转化成葡萄糖,再给身体供能,这样多出的环节,就比葡萄糖产生的垃圾要多,而对于大脑这个最精密器官来说,保持洁净是至关重要的。
在物种进化中,葡萄糖逐渐变成了大脑能量的唯一来源,中国人“五谷为养”的饮食习惯,和中国人高于欧美人的脑容量,其实是互为因果的,很难说是因为脑容量大而更需要五谷,还是因为多吃了五谷,而增大了脑容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能成为智慧的民族,粮食功不可没。
所以,一个需要用脑的人,粮食是不可以缺少的,以早餐为例:一碗稀饭和一个鸡蛋,比一杯牛奶加一个鸡蛋,更利于大脑的能量供应,如果是后者,虽然构成精良,得以饱腹,但大脑却被饿了一个上午……而这些,也已经体现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一人一天的粮食总量,(最好由谷薯类杂豆类组成),需要吃够250克至400克。
大米,是稻子的子实脱过壳而成的。大米得中国人的主食之一,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去餐馆,米饭都是必不可少的。糙米中的无机盐、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膳食纤维含量都较精米中的高。 ≮功效≯ 大米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虽不是很高,但因其食用量大,也是具有很高营养功效的,是补充营养素的基础食物。大米是提供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是预防脚气病、消除口腔炎症的重要食疗资源。米粥具有补脾、和胃、清肺功效。米汤有益气、养阴、润燥的功能,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并对脂肪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中医认为大米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认为多食能令人“强身好颜色”。 ≮适用人群≯ 大米是老弱妇孺皆宜的食物。 病后脾胃虚弱或有烦热口渴的病人更为适宜。 奶水不足时,妈妈可用米汤来辅助喂养婴儿。 ≮适用量≯ 每餐60克。 ≮特别提示≯ 大米作为粥更易于消化吸收,但制作大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因为大米是人体维生素B1的重要来源,碱能破坏大米中的维生素B1,会导致B1缺乏,出现脚气病。[美食中国] 不能长期食用精米,而对糙米不闻不问。因为精米在加工时会损失大量营养,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缺乏。所以应粗细结合,才能营养平衡。 用大米制作米饭时一定要“蒸”而不能“捞”,因为捞饭会损失掉大量维生素。
中国的小麦种植历史非常久远, 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地区。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小米、高粱等也都属于麦类, 都是旱地种植作物。这些作物都是大量消耗土地肥力的作物, 不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 通常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每年大约只有1/3 到1/2 的土地能够收获粮食。因此自秦朝统一以来, 立足于黄河流域的王朝承受着巨大的粮食供给压力。 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 兴起。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 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 左右的稻谷。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 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 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 比起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的小麦来说,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 碱化问题。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长,无形中也延长了农业生产衰落的周期。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 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 中重获生机。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危机,往往可以成为开启下一个 时代的契机。古代西欧的人们与北宋以前的中国人一样,常常面 对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分裂成为 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长期缺粮使他们内乱频繁,战争不断。他们 并没有水稻来救急,于是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生存问题, 包括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工业产品从远方换来粮食。饥饿让欧洲 脚踏实地的走向了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工业化的道路。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很幸运, 在我们的文明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利用水稻这种植物成功地应付下来,使历史发展回到了 原来的轨道上。我们始终守着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农业,无论商业 还是工业都显得没什么必要,甚至是不务正业。于是,机会在贫瘠的小麦田陇中到来,很快又从肥沃的水稻沟渠中流走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