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老人健康

腰疝的饮食方面都有哪些,如何治疗腰疝

时间: 2023-08-24 23:28:00

一、腰疝的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

1.宜吃含有钙质丰富的食物;

2.宜吃含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3.宜吃含有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宜吃食物

鱼肝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能够促进组织对钙质的吸收,从而促进软化的脊柱裂发生骨化,增加骨骼的硬度。每日维生素D摄入1000个单位左右为宜。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性的脂肪酸,能够增加组织的免疫功能,促进本病合并脊柱裂炎症的修复。500毫升,直接食用。

淡水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够增加组织的免疫功能,具有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的作用。适宜本病患者多吃。500g清蒸食用。

饮食禁忌:1.忌吃含有碳酸丰富的食物;2.忌吃具有脱钙作用的食物;3.忌吃酸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柠檬:含有柠檬酸,具有一定的溶解钙质的作用,性味偏寒,吃的过多,可诱发腹泻,从而增加钙质从胃肠道内的丢失。 宜吃甜味的车厘子或者甘蔗。

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的碳酸,能够喝钙质一起结合形成一个不可溶解的盐分沉淀,不利于钙质的吸收利用。 宜吃果汁等饮料。

酸枣:属于酸性的食物,能够增加机体的免疫负担,不利于本病功能的恢复。 宜吃甜枣,或者冬枣。

二、腰疝的原因

腰疝的发生包括以下多种因素,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1.解剖因素

人体的腰背部相对强健,不易发生疝,但某些肌群交错形成的腰部三角区缺乏肌肉的保护是引发腰疝的先天性因素,约占腰疝的19%。

2.创伤

在后天性致病因素中,约有26%为创伤性和手术源性,因为腰部的创伤或局部切口(如肾切除后)愈合不良造成腰三角区的更加薄弱。

3.腹内压增高

占腰疝病例的55%,其中主要是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不畅等各种原因使腹腔内压增高,诱发本病。

4.腰部肌肉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的腰部肌肉萎缩,或肥胖性肌肉萎缩,使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降低,使腰三角区更加薄弱。

腰疝可分为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

1.先天性腰疝

发生于出生后不久的小儿,一般在小儿哭闹时在髂嵴上方、腹外斜肌最后部分与背阔肌之间,发现有一半圆形突起肿物,柔软、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常可触及位于肿物内的肠管,按压时可闻及肠鸣音,哭闹时肿物增大,安静时可回纳消失,回纳后在侧后腹壁可触及卵圆形缺损。

2.获得性腰疝

多发生于年老消瘦者。患者多无不适主诉,仅于腰部见一缓慢增大的肿块,肿块质地软而且易于回纳,站立时明显,侧俯卧位时消失;部分患者有局部胀感或牵拉感。触诊可有咳嗽冲击感。巨大腰疝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腰疝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①2岁以内小儿,随年龄增长腹壁肌肉会不断发育,局部裂隙可逐渐缩小,此类先天性腰疝可暂不手术。②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较小腰疝患者。③有明显手术禁忌证者。

(2)方法均为物理方法,使用有弹性的腹带局部保护,对于小儿患者可以等待进一步的发育后使腰疝自愈,对于成人仅能起到防止疝环进一步增大的作用,不能治愈。

2.手术治疗

腰疝修补手术是治疗的基本方法。

(1)适应证①2岁以上的小儿,经非手术治疗疝囊无明显缩小者。②腰疝较大且有明显临床症状者。③腰疝发生嵌顿者。

(2)手术原则与方法可以采用开放或者腹腔镜手术,以开放手术相对容易、对腹腔干扰少。开放手术时找到疝环,游离疝囊,小的疝囊不必切开,大的疝囊回复疝内容物后,可切除疝囊或将疝囊翻转。小儿主要做局部组织修补;成人可放置补片,修补方法是先游离腹膜前间隙,然后置入补片做Sublay修补,补片上方的缺损可以关闭也可以不关闭。

四、腰疝的发病机制

腰部三角是腹壁的薄弱区。它由下腰三角间隙和上腰三角间隙构成(图1,2)。

下腰三角(Petit氏三角)

位于腰部下方,下界为髂嵴,外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三角的底面为腹内斜肌,表面有浅筋膜。此三角因缺少足够的肌肉层次,而成为腹后壁的一个薄弱区之一。

上腰三角(Grynfeltt-Lesgaft氏三角)

位于第12肋与竖脊肌的夹角内,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内界是坚脊肌外缘,上界为三角的底边,由第12肋和下后锯肌的下缘组成,外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三角的底面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其前方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跨过,顶为背阔肌。此三角的最大弱点是在第12肋的下方,该处只有腹横筋膜而没有背阔肌的覆盖。

当发生创伤,或行腰部手术后愈合不良,或疾病造成肌肉退行性变时,其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则进一步降低,使原本存在的解剖薄弱区发生重大缺陷,在腹腔内压增加时即使腹腔内脏由此两间隙脱出形成腰疝。因上腰三角较为恒定且间隙较大,故上腰三角腰疝较多见,腰疝的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结肠。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