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健康生活>老人健康

老年人有哪些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时间: 2023-08-14 11:39:01

五官感学的老化:

眼球晶体屈光度降低,出现老花眼。以致动作迟缓,表情淡漠。

记忆力衰退,健忘及智力的老化:

人届中年之后,生活阅历加深,知识和经验积累,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理解,推理的能力提高,但记忆力却逐渐减弱。文化程度低的人记忆衰退常较显著,而长期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人,往往能防止记忆力的退化。老年人智能测验成绩和反应速度都较青年人为差,分析,综合能力有时也有衰退,但识别,判断和理解能力较老年人并无逊色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老年人的性格是青壮年时代原有性格的发展和演变。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爽直健谈的人,对环境变化常能较好适应,妥善处理;而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人,常好坚持主见,不随波逐流。如遇逆境,前者容易冲动或较快适应;后者则容易多思善感,郁结在心。如果矛盾激化,经年累月不得解决,容易引进老年人各系统的症状和功能失调,出现所谓"心身疾病

孤独感和衰老感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种自我心理表现。所以要组织退休老人和离休干部参加各项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例如调查研究,担任顾问咨询,参与文娱,体育和旅游活动,或协助里弄工作,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照顾和教育孙辈等,不仅可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和衰老感,而且使自己感到仍然是社会中一位积极成员,找到借以寄托情操精神,解除寂寞的方法,继续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从而感到自信和心理满足

老年人的行为变化:

发生一些行为变化的偏异,这可以是器质性病变的缘故。另一种行为变化是非器质性的,脑部没有发现器质性脑病。原来处事认真的人,可变成固执生硬,甚至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人变得独善其身,不爱理人;性格随和,满不在乎的人变成任性甚至粗野等。老年后,自控力变弱,原来比较隐蔽的性格特征可以完全暴露出来。有一部分老年人的性格,和谒可亲的变得嫌恶别人;意志坚定,作风正派的变得轻浮庸俗;浪费或慷慨的变得吝啬贪财;脾气急躁,心直口快的变得谨慎稳重,圆滑周到等。这些变化都是原来性格的反常.

老年期心理问题的表现

老年期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老年期精神卫生问题也日趋严重。

不久前一份来自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养护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30%的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0%以上的老人需要心理治疗。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这些心理特征伴随老年人

人到老年,不但生理方面发生改变,心理上也产生相应变化,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特征。

脑功能下降这是老年期常出现的症状,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交织。易兴奋主要体现在联想与回忆增多,思维内容杂乱无意义,感到苦恼;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对外界的声光等刺激反应敏感,情绪易激惹。精神疲劳是脑功能衰弱症状的主要表现,可伴有或不伴有躯体疲劳,常常情绪不良,如烦恼、紧张,甚至苦闷、压抑,休息后不能缓解,看书就打呵欠,脑子里杂乱无章,昏沉沉的;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智能、记忆下降,近事记忆减退,远事记忆相对保持较好,思维缺乏创造性,但是对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影响较小。

情绪不稳

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控制能力差,动辄大发雷霆,或易哭泣,负性情绪占优势,经常产生抑制、疑病、孤独感、空虚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对外界事物,对他人情感日渐淡漠,缺乏兴趣,不易被环境激发热情,可能出现消极言行。

性格改变

“老顽固”的称呼对有些人虽然不太礼貌,但的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的性格改变,固执己见,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正确认识和适应生活现状。常常沉湎于回忆往事,悔恨无法挽回的美好情景。略有成就者则变得高傲自大,难以倾听逆耳良言。还有部分人变成“老顽童”,言语、行为幼稚。

悲观自卑

不少人到了老年期,一改往日的争强好胜,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于言谈交际,情绪低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日郁郁寡欢,总认为什么也不如别人,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性格也变得孤僻、胆小怕事,缺乏生活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生活简单随便,有时甚至产生想死的念头。

适应不良老年期是社会角色急剧变化的时期,不少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难以维持心理平衡,出现焦虑、抑郁、怀旧、行为消极,甚至自杀等。

除此之外,老年期各种躯体疾病接踵而来,躯体疾病和心理问题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老年期也是“丧失期”,丧失健康,丧失地位,丧失金钱等,这些均可加重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及性格缺陷等,使本来孤独、压抑、忧郁的老年期心理状态变得更加复杂。

老年期空巢综合征

老年期空巢综合征是老年人在子女成家立业独立生活之后,由于适应不良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中属于“适应障碍”的一种,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危机。

空巢综合征有以下主要表现:

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

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

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3.躯体化症状。

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空巢综合征的预防很重要。父母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思想准备,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总是围着孩子转。

孩子离家后父母要注意培养业余爱好,如种花、养鸟、练习书法、欣赏音乐、适度的体育锻炼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助于排解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情绪。夫妇之间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和空虚中老人最大的安慰。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征,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切不可讳疾忌医,延误病情。

老年再婚的心理调适

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再婚对老年人健康是有益的,尤其对老年人的'心理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再婚老年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矫正再婚动机老年人再婚也要以爱的需要为主线,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等需要。不少老年人再婚后并不幸福或速配速离,原因就是缺乏坚实的爱情基础,草草从事,结果给老年人再次造成伤害。因此老年人再婚前必须矫正不良的再婚心理动机,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才能在再婚后得到真正的幸福。爱情是没有年龄界限的,爱情永远是婚姻的基础,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人的婚姻,爱情始终是第一位的。

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进入更年期后,老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产生变化。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不同个性、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身体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体谅、理解和容忍对方,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避免感情上的冲突。

克服回归心理老年人总喜欢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心理学称为回归心理。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双方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矛盾时,就会追忆过去爱情的甜美,产生后悔和怨恨情绪,这就在感情上拉开了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影响夫妇和睦相处。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面对新的家庭,转移参照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消除矛盾,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以使双方逐渐和谐。

自我安慰,避免自责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是令人心碎的悲伤事件,但又无可挽回。因此,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死亡,这个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转移注意力为了减少悲伤,不妨把老伴遗物收藏起来,将注意的重点转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

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克服“排他”心理老伴过世后,丧偶妇女难免有孤独凄凉的感觉,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减轻这种孤独感。建立新的家庭模式,应与新配偶及子女建立新的关系,以减轻悲痛情绪。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并不在乎重阳节一天的关心,而是希望小辈们能在平时的日子里也常过来看看。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不要让我们的爱心只在重阳节当天来表现,更不要让我们的爱心影响到老人的生活,成了他们的负担。作为年轻人,不妨化整为零,让老人每个月、每个星期都能感受到大家的关心。

;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一)记忆减退 老年人的脑细胞萎缩、减少,对记忆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近期记忆减退明显,对新鲜事物不敏感,想象力衰退,给工作、学习、生活造成许多困难。

?(二)思维变慢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概念的形成变慢,思维的过程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情绪低落 老年人的情绪反应不如年轻人猛烈,心境比较平和,很少有激情爆发。亲友的生离死别、丧偶等会让老年人情绪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加之体弱多病、退休生活习惯的骤然改变等都可使其产生自卑、无用、老朽感,从而患上抑郁症,万念俱灰,个别人还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四)性格改变 人到老年,精神活动大多渐趋内

?向,留恋往事,固守旧的习惯,自我封闭,可能会一改以往性格而判若两人。这与大脑皮层额叶先退化有关。

(五)行为改变 由于大脑皮层的衰变,受皮层控制的皮层下部的本能活动占优势,因此部分老年人会出现一些如儿童的行为。

(六)社会需要的改变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所有需要按等级排列起来,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多数的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程度减弱,但对其他四种需要的程度相对增强。也就是说,老年人对高级需要的程度减弱,对低级需要的程度增强。

无力感 老年人的自我意识较强,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衰老,并对衰老感到难以抗拒,无能为力。

?无用感 在退休之前,很多人处于领导地位,担任管理工作,也有很多人正处于事业的顶峰。他们拥有权力,受人尊重,习惯了别人的服从和赞扬。退休之后,所有的这些权力、地位、人际关系等都化为乌有,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随之消失,他们会觉得自己已成为无用之人,产生了失落感。

?无助感 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原先的社交圈,社会活动减少,社交范围变窄,大多数时间呆在家里,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模式,退休之后完全改变,这时老年人想建立新的生活模式,结交新的朋友,做过去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又缺少别人的认可和帮助。这些都会让老年人感到面对现实时无助,改变现实时更无助。

无望感 无力感、无用感和无助感,都容易导致退休后的老年人产生无望感。如果老年人再遭遇衰老、疾病、丧偶等,会加剧老年人的无望感。他们开始对自身价值及自己生命的存在产生怀疑,感觉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5条标准(许淑莲,1987):

(1)性格健全、开朗乐观;

(2)情绪稳定,善于调适;

(3)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

(4)有一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5)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