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丹麦一项研究的结论可能对男球迷来说是个好消息。哥本哈根运动和健康中心和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踢足球对改善病情有明显帮助。研究成果发表于《 斯堪的纳维亚体育医学杂志》上。
科学家对57名年龄在43~47岁、平均接受前列腺癌治疗3年的患者进行了研究。这批志愿者被随机分配成踢球组和对照组,踢球组成员被安排一周踢2天球,每次踢1小时,为期12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踢球组成员的肌肉变得更结实强壮,前列腺功能有所改善,生存欲望更强烈。研究项目负责人、哥本哈根大学医院心理学家朱莉・ 米德加德表示,该研究首次显示,踢球有助前列腺癌患者康复,原理在于踢球能增强患者肌肉,提高因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而降低的体重。
研究人员表示,踢球是能有效防治疾病的运动,相信同样能帮助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
问题一:前列腺吃什么食物好1、桔子:桔子中含有红桔素、川皮苷和维生素。研究发现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饮食会使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明显降低。
2、椰菜:曾有一项1200位男性参加的研究发现,坚持吃椰菜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几率要少41%。
3、番茄、胡萝卜:番茄和胡萝卜里含有大量β胡萝卜素,它可帮助身体吸收番茄里的番茄红素,将患前列腺癌的几率降低。
4、鸡肉:一块鸡胸肉就足以提供人体一日所需的硒。而资料统计显示,每日补充足量硒的男性死于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要低很多。
5、全麦玉米饼:全麦玉米饼含有硒和大量纤维。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含有充分可溶性纤维素的食物可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6、麦芽菌:麦芽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锌。研究发现,如果补充维生素E和每日摄入锌,患前列腺癌的几率会分别降低20%和45%。
7、建议食疗,多吃黑色素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黑豆、黑米、黑芝麻、核桃、黑木耳等。动物肉类、鸡蛋、骨髓、黑芝麻、樱桃、桑椹、山药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补肾功效。
8、苹果汁,国外的一项临床医学研究发现,苹果汁对锌缺乏症具有惊人疗效,这项研究被称为“苹果疗法”。与常用的含锌药物疗法相比,苹果汁比含锌高的药物更具有疗效,且具有安全、易消化吸收并易为患者接受的特点。另外,“苹果疗法”的疗效与苹果汁浓度成正比,越浓疗效越佳。故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经常食用苹果是非常有益。
注意:
食疗之一、冬瓜干贝炖田鸡
材料:田鸡,冬瓜,干贝,味精、精盐、陈皮、姜
片各适量。
方法:田鸡去内脏清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干贝洗净盛入小盅内,加入少许开水,上笼蒸10分钟取出。冬瓜去皮放入田鸡炖盅内,加入精盐、味精,再上笼蒸半小时,取出即成。
适用:田鸡具解热毒、利水气、消浮肿功效且干贝性平能补肾滋阴,适合调理前列腺炎患者的病情。
食疗之二、山药栗子粥
材料:山药,栗子,大枣,粳米。
方法:栗子去壳后,与山药、大枣、粳米同煮成粥。
适用: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胃、益肺肾,尤其适用于缓解急性前列腺炎疼痛,但一次不宜多食,否则容易食滞,造成消化不良。
食疗之三、番茄
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可每日取西红柿丁一匙,芹菜末、胡萝卜末、猪油各半匙,拌入沸粳米粥内烫熟,加入盐、味精适量食用,对急性前列腺炎病情患者同样有效果。
问题二:男人吃哪些食物对前列腺有好处?“不管是糖尿病、高血脂,还是男性的前列腺疾病等,其实都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所以,平衡饮食、多运动,再加上一个平和的心态,基本就是养生之道的绝大部分了。”而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一直从事男科学研究的老专家,李曰庆教授最想说的,还是男性怎样保护前列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男性的前列腺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中青年人易患的慢性前列腺炎,二是90%以上老年人都会出现的前列腺增生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却有一个相同点:需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缓解或避免病情发展。如不久坐、不大量饮酒、食辛辣,平时不憋尿,患上便秘或拉肚子了,都要赶紧治。”因为中医认为,酗酒、吃 *** 性食物等易使湿热内生,积于生殖器官使前列腺充血,引起前列腺炎。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机体的免疫力与前列腺问题有相关性。比如感冒、着凉就有可能引发前列腺疾病。因而,男性需要多做运动,以提高身体抵抗力,避免感冒着凉,这对预防前列腺疾病是非常必要的。吃点南瓜子、核桃仁。中医一向很讲究食补,保护前列腺也不例外。中医认为,肾藏精,其与生殖有关,也与膀胱、排尿有关,所以吃些补肾之品对前列腺很有好处。南瓜子、核桃仁不仅是补肾佳品,南瓜子还有利尿功能,核桃仁有润便功效,所以男性到了老年,应多吃点南瓜子和核桃仁,以补肾气不足。此外,近些年,不少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药中都添加有花粉提取物,李曰庆教授建议,男性还可以适当吃点花粉,尤其是油菜花粉以及裸麦花粉。由于蜂蜜中含有花粉的精华,所以,没有糖尿病的男性,适当吃些蜂蜜也会有保护前列腺的作用。赞
问题三:得了前列腺炎吃什么食物好饮食适宜:1、多喝水2、多吃含高蛋白的食物;3、多吃含铁、硒、锌等矿物质的食物;4、适量补充维生素A、C、E。
宜吃食物
鲤鱼 有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益。 用250克盐溶于2500毫升水中,把活鱼放在盐水里,1小时后泥味即可消失;如是死鱼,则将其放在盐水中泡2小时,也可去掉泥味。
水果 以保持大便的软溏。如果大便干了,不利于排毒,症状会加重。 可以作为餐后水果食用。
芝麻 味甘,性平。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芝麻可榨制香油(麻油),供食用或制糕点;种子去皮称麻仁,烹饪上多用作辅料。炒制时千万不要炒糊。
饮食禁忌:1、患者不能抽烟喝酒;2、不能吃辛辣食品;3、忌厚味、油腻类食物。
忌吃食物
大葱 *** 性食物,会引起血管扩张和器官充血。 有些患前列腺炎的患者有吃辛辣饮食的习惯,他们常常在疾病症状较重时能够节制,但症状缓解时又故态复萌,这也是引起前列腺炎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
洋葱 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腺素A的。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 前列腺炎患者慎食。
火腿 脾胃虚寒的泄泻下利之人,不宜多食;凡浮肿、水肿、腹水者忌食。 前列腺炎患者忌食。
问题四:吃什么对前列腺有好处补充锌元素,多亥含锌食物,如:南瓜子仁花生仁杏仁和芝麻仁等.也可遵医嘱口服硫酸锌片. 来源:东营同济_
问题五:多吃什么菜对前列腺炎有好处1、韭菜
韭菜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炎
韭菜又名起阳草、壮阳草、长生韭,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它是一种生长力旺盛的常见蔬菜。为肾虚阳萎、遗精梦泄的辅助治疗前列腺炎佳品,对男性 *** 勃起障碍、早泄等疾病有很好的疗 效。患者每天都以韭菜食,或把韭菜子研粉,每日早晚各服15克,用开水送服。由于食韭菜后可导致部分人胃病发作,需要注意,如果口腔内韭菜味过重,可以 咀嚼茶叶对抗。
2、卷心菜
常食卷心菜可减少男科病的发生
十字花科的蔬菜,如卷心白有抗膀胱癌的作用。科学家们分析了5万个男人的日常饮食,发现每周吃5次以上十字花科蔬菜的素食者,患膀胱癌的几率只占几乎不吃这类蔬菜男人的一半。
3、南瓜子
南瓜子可以抗男性老化
男性40岁以后,大多数人有前列腺肥大的问题。美国一项实验发现,让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服用南瓜子的提取物,确实减少了患者频尿的次数,也改善了其他症状。南瓜子也是维生素E的最佳来源,可以抗老化,预防前列腺肥大。
4、大蒜
男性多食大蒜可改善体质并强身
大蒜,能预防前列腺癌,具有强烈的杀菌力,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大蒜能促进维生素B1的吸收,促进糖类的新陈代谢以产生能源,并消除疲劳。大蒜另一不可忽视的功能就是提高免疫力。大蒜中所含的硒化铅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被视为防前列腺癌的食物。男性多食大蒜可改善体质并强身。
5、胡萝卜
胡萝卜能预防前列腺癌
胡萝卜能预防前列腺癌素会在体内变化成维生素A,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抑制导致细胞恶化的活性氧等。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钾,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胡萝卜素还能够预防癌症。
6、黄豆
黄豆是预防前列腺炎的绝佳食品
黄豆中含有植物性荷尔蒙,有效预防前列腺炎,前列腺发肥大黄豆男性的绝佳食品。常吃黄豆制品的日本男人,罹患前列腺炎的概率比西方国家的男人低。黄豆还对改善男性的骨质流失有效。男性过了60岁,骨质会开始流失,情况和更年期妇女一样严重。多吃黄豆可以补充卵磷脂。卵磷脂已被证实与短期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有关。
7、麦芽油与干果果仁
经常吃南瓜子可预防前列腺炎的发生
严重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 *** 退化和萎缩,性激素分泌减少并丧失生殖力。而麦芽油却能预防并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常食小麦、玉米、小米 等含麦芽油丰富的食物。德国医生发现,在某些经常大吃南瓜子的民族中,没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发生。这是因为南瓜子中含有一种能影响男性激素产生的神秘物质。此 外,葵花子、核桃仁、杏仁、花生、松子仁等也对性功能有益。
8、蜂花粉制品
服用蜂花粉对预防前列腺有一定疗效
服用蜂花粉及其制品,可使前列腺组织增加血液循环,减少水肿,提高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因为蜂花粉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微量元素核各种维生素,其中的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等对前列腺有一定的疗效。
9、番茄酱
番茄是男性病的保护网
多吃番茄的男人等于给自己添加了预防前列腺癌的保护网,这是因为番茄里含有大量叫做番茄红素的类胡萝卜素。但让许多科学家惊讶的是,番茄汁却不具备这项保护功能。原来,番茄红素要与含有脂肪的食物一起烹饪,才能被人体充分地吸收。
问题六:前列腺炎吃什么食物好?1.多饮水。每天要喝2-2.5升水,这样就会多排尿,浓度高的尿液会对前列腺产生一些 *** ,长期不良 *** 对前列腺有害。多饮水不仅可以稀释血液,还有效稀释尿液的浓度。2.不憋尿。一旦膀胱充盈有尿急,就应小便,憋尿对膀胱和前列腺不利。在乘长途汽车前,应先排空小便再乘车,途中若小便急则应向司机打招呼,下车排尿,千万不要憋尿。3.多放松。生活压力可能会增加前列腺肿大的机会。临床显穿,当生活压力缓解时,前列腺症状会得到舒缓,因而平时应尽量保持放松的状态。4.洗温水澡。洗温水澡可以缓解肌肉与前列腺的紧张,减缓不适症状,经常洗温水澡无疑对前列腺患者十分有益,如果每天用温水坐浴 *** 1―2次,同样可以得到良好效果。5.防止受寒。不要久坐在凉椅上,因为寒冷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引起尿潲留,导致尿道内压增大,而引起逆流。6.避免摩擦。会 *** 摩擦会加重前列腺的症状,让患者明显不适,为了防止局部有害的摩擦,应少骑自行车,更不能长时间或长距离地骑自行车或摩托车。
前列腺炎患者要多吃新鲜水果: 葡萄:具有补气血、生津液、健脾开胃、利尿消肿等作用。取新鲜葡萄250克,去皮、核捣烂后,加适量温开水饮服,每日1~2次,连服两周,可治前列腺炎和小便涩痛。
猕猴桃:有清热、生津等功效。用新鲜猕猴桃50克,捣烂加温开水250毫升(约1茶杯),调匀后饮服,能治前列腺炎引起的小便涩痛。
苦瓜:维生素C含量丰富,有清热解毒、利湿、解疲劳、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的功效。苦瓜能够治疗前列腺炎、尿路感染,凉拌、炒熟吃均可。治愈可以使用必洌宝茶调理安全无复作用
南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见的一种食物了,很多人都是非常的喜欢吃南瓜子的了,南瓜子的口感也是非常的好的了,当然了,南瓜子的功效和作用也是非常的多的了,在生活中经常吃一些南瓜子可以帮助我们男性朋友们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的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列腺是男人特有的器官,也是男人很重要的器官,跟男性的生殖健康和泌尿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男人这辈子一定要保护好这个器官,这个器官还有一个特点,很容易衰老,一般50岁左右的人都会出现一些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炎,可以看出了,前列腺对于我们男性朋友们的健康是非常的重要的了,我们在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一定要注意好保养我们的前列腺的哦,当然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一些南瓜子也是可以很好的预防前列腺的了,我们来详细的看看吧。
那该如何保护前列腺呢?其实方法很多,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通过食疗的方法来保护前列腺,这样既天然、安全又有效果,因为最好的药物是食物,大自然给了我们众多的食物,我们要从中去寻找对我们健康有利的食物,科学家发现,其中有一种食物可以保护男人的前列腺,那就是南瓜子。
南瓜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蔬菜,一般产地在南方,北方少见,曾有人说女性吃南瓜有丰胸的效果,而今告诉我们男人吃南瓜子可以保护前列腺,看起来南瓜对男人和女人都是宝。而南瓜子富含钾,也是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南瓜籽对男性前列腺具有保护功效。
其实,前列腺出问题,往往是因为肾虚导致,中医认为,肾藏精,其与生殖有关,也与膀胱、排尿有关,所以吃些补肾之品对前列腺很有好处。而南瓜子、核桃仁不仅是补肾佳品,南瓜子还有利尿功能,核桃仁有润便功效,所以男性到了老年,应多吃点南瓜子和核桃仁,以补肾气不足。也就可以保护前列腺。
前列腺这种疾病对于我们男性朋友们来说是非常的可怕的了,对于我们人体的性功能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的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前列腺这种疾病的哦,当然了,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吃一些南瓜子的了,南瓜子这种休闲食物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预防和治疗男性前列腺的了。
短期内帮您办可以上网查的学历q.89142..3856.
苏规放
2014-8-4 10:33:47生理学:有哪些大生理学家,导师获得诺贝尔奖,自己的研究生也获奖,而且不止一个,偏偏自己没有获奖?
去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言,设立诺贝尔奖。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去世5周年记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有关生物研究的诺贝尔奖称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诺贝尔医学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进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理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⑴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增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建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理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禁止而放弃。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性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功效,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发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取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8年12月10日第四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理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亨奇因发现可的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美国科学家肯德尔和瑞士科学家莱希斯坦因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1年12月10日第五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南非医生蒂勒因研究黄热病及其防治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2年12月10日第五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因发现链霉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现辅酶A及其中间代谢作用、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因阐明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和三羧循环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恩德斯、韦勒、罗宾斯因培养小儿麻痹病毒成功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5年12月10日第五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奥雷尔因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医生福斯曼、美国医生理查兹、库南德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循环的变化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7年12月10日第五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博韦因发明抗过敏反应殊效药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12月10日第五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比德尔、塔特姆因对化学进程的遗传调理的研究、美国科学家莱德伯格因有关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方面的发现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9年12月10日第五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奥乔亚、科恩伯格因人工合成核酸,并发现其生理作用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0年12月10日第六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澳大利亚科学家伯内特、英国科学家梅达沃因发现并证实动物抗体的取得性免疫耐受性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年12月10日第六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贝凯西因研究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12月10日第六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威尔金斯、美国科学家沃森因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份子结构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3年12月10日第六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澳大利亚科学家埃克尔斯、英国科学家霍奇金、赫克斯利因研究神经脉冲、神经纤维传递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12月10日第六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德国科学家吕南因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12月10日第六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利沃夫、莫洛因发现体细胞的规律性活动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6年12月10日第六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哈金斯、劳斯因研究治癌缘由及其治疗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12月10日第六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哈特兰因研究视觉和视网膜的生理功能、美国科学家沃尔德因研究视觉的心理特别是视色素、瑞典科学家格拉尼特因发现视网膜的抑制进程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8年12月10日第六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因解释遗传密码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9年12月10日第六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赫尔希、卢里亚因研究并发现病毒和病毒病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12月10日第七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阿克塞尔罗德、英国科学家卡茨、瑞典科学家奥伊勒因发现神经传递的化学基础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1年12月10日第七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萨瑟兰因在份子水平上阐明激素的作用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英国科学家波特因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弗里施、洛伦茨、英国科学家廷伯根因发现动物习性分类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4年12月10日第七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克劳德因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因发现溶酶体、美国科学家帕拉德因发现核糖核蛋白质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5年12月10日第七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杜尔贝科、特明、巴尔的摩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6年12月10日第七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卢姆伯格、盖达塞克因研究沾染病的起因和沾染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12月10日第七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耶洛因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法、美国科学家吉耶曼、沙利因合成下丘脑释放因素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12月10日第七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内森斯因发现并利用脱氧核糖核酸的限制酶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12月10日第七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科马克、英国科学家豪斯费尔德因发明CT扫描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0年12月10日第八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贝纳塞拉夫、斯内尔因创建移植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法国科学家多塞因研究抗原抗体在输血及组织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12月10日第八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因研究大脑半球的功能、瑞典科学家维厄瑟尔、美国科学家休伯尔因研究大脑视神经皮层的功能结构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12月10日第八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伯格斯特龙、萨米尔松、英国科学家范恩因对前列腺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因研究玉米的传座因子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12月10日第八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杰尼、德国科学家科勒、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因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5年12月10日第八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朗、戈尔茨坦因在胆固醇新陈代谢方面的贡献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12月10日第八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科恩因发现了说明细胞发育和分裂进程如何进行的表皮生长因子、意大利科学家利瓦伊?蒙塔尔奇尼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7年12月10日第八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因阐明人体怎样产生抗体抵抗疾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8年12月10日第八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因制成治疗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国科学家埃利肖、希琴斯因研制出不侵害人的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0年12月10日第一百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取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取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份子调理机制,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个分裂和分化进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取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绩,而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6日宣布,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 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和吕克-蒙塔尼(法)共同取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共同取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
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操纵基因信息活动的基本机制,RNA干扰的发现。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屏幕中从左至右)英国人马丁·埃文斯、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由于他们在改造活体内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与了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法国科学家巴尔-西诺西和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发现人类免疫缺点病毒(HIV))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揭露,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便可以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
诺贝尔生理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未颁奖
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未颁奖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年——1942年未颁奖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50年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年F.A.李普曼(英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4年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1966年F.P. 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
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68年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M.德尔布吕克、A.D.赫尔、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
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3年K.V.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5年D.巴尔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B.S.丰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A.M.科马克
(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
1980年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1983年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年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人)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
1988年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0年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
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
1996年P.C.多尔蒂(澳大利亚人)、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F.福尔荷格特、L.J.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
1999年 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
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人)、蒂莫西·亨特(英国人)和保罗·纳斯(英国人)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200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人——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因RNA干扰的发现而入选。RNA干扰是一个生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马里奥-R-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J-伊文思因干细胞研究赢得该奖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