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四季养生>秋季养生

秋分养生重健脾胃-中医5法巧避胃肠病

时间: 2023-11-24 19:06:59

秋分养生重健脾胃-中医5法巧避胃肠病

秋分节气过后渐入深秋,此时易诱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中医认为,秋分应养生宜养脾胃。那么秋分有什么方法有助脾胃安度秋季吗?食疗和艾灸如何搭配可达到脾胃保健的功效?

今年9月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秋分——“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秋分起北半球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气温渐降从而步入深秋。秋分之后,凉燥主气,易发胃肠病或使旧有的胃肠病复发,这与护养不当有密切关系。

秋分时节 五大脾胃保健法

一、起居: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二、饮食:看体质吃健脾食疗

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凉、过烫、过硬、过辣、过黏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此外,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在配制这些粥品食疗时,不妨选用一些中药,如枸杞、怀山药、黄芪、党参、茯苓、丁香、豆蔻、桂皮等,可以提高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以下推荐两款秋季健脾养胃食疗:

体质偏寒者:胡椒猪肚汤

原料:新鲜猪肚一个,白胡椒15克

制法:将胡椒打碎,放入洗好的猪肚内,用线扎紧猪肚切口,放入砂锅内慢火煮至烂软,汤中放入少许芫荽调味,将猪肚捞起,弃肚内胡椒,食肉饮汤,鲜香可口。

功效:健脾温中,和胃止痛。适应症:脾胃寒症胃病患者。

体质虚热者:双鱼汤

原料:鱼膘(又名花胶)100克,鲜鱼腥草100克

制法:鱼膘用水先泡半天,切成细丝,旺火烧开,改用小火熬煮约50分钟,再下新鲜鱼腥草,滚十分钟即可。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适应症:胃热症胃病患者。

三、理疗:秋分灸防病保健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虚寒性胃肠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

秋分艾灸的总原则是要调理脾胃,滋阴润肺。如果居家秋分灸,一般在秋分节气当天以及前7天、后7天,共15天,每天操作,不要有间隔,这样疗效比较好。

禁忌:热象明显者慎做秋分灸;孕妇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

“温热疗法”对于热象明显者来说可谓“热上加热”。咳嗽时痰黄、尿少、大便干涩,多数属于热症;发烧、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来,也属于明显热象,皆不宜做秋分灸。糖尿病者易留疤,应慎施灸。老人的皮肤感觉迟钝易烫伤,应由家人帮忙施灸。家人施灸时可将食指与中指置于穴位两侧,代老人感受热度。

四、精神:保持神志安宁

中医有这样的说法:“思为脾志,敏感多疑则过思,过思则伤脾。”伤脾则会出现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谓“心衰”的症状。因此,秋分养脾胃,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五、锻炼:适度户外有氧运动。

罹患胃肠病的人,除了更要注意饮食卫生,静心调养自己的性格之外,可适度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做广播体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

秋分适合吃什么养生

秋分适合吃什么养生

1、百合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2、红薯

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每日食红薯,甚至将其作为主食。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

3、大枣

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4、枸杞

枸杞具有解热、治疗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疗效,而将枸杞根煎煮后饮用,能够降血压。至于枸杞茶则具有治疗体质虚寒、性冷感、健胃、肝肾疾病、肺结核、便秘、失眠、低血压、贫血、各种眼疾、掉发、口腔炎、护肤等作用。但是,由于枸杞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体质虚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

5、西兰花

西兰花90%的成分都是水,它所含的异硫氰酸盐也具有防癌效果。西兰花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能增强皮肤的抗损伤能力,还有助于提高皮肤弹性。

水、空气、热量都会破坏维生素C,所以烹饪西兰花时要特别注意,好不要用水煮,而采取炒、烤或微波炉烹饪的方式。

可以用西兰花煮汤,即使维生素C溶入汤中,我们也可以喝到。确保维生素A不流失的方法就是使用植物油烹饪。

6、梨

梨,因为本身的鲜嫩多汁,被称为“天然矿泉水”。梨,能够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生津润肺,适合作为秋季润燥的食物。

除了生吃之外,我们还可以榨汁享用。或加澎大海、冬瓜子、冰糖少许,煮饮,对天气亢燥、体质火旺、喉炎干涩、声音不扬者,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

秋分养生该吃什么

1、酸味食物

如果说到秋天,大家都会用金秋来形容,在秋天的时候适合养肺了,那么养肺还是以酸性物质为主,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说在秋分时节应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等酸味食物,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这样才是正确的秋分养生法。

2、润肺食物

秋天,天气变得越来越凉爽了,但是却开始变得干燥起来,所以秋天特别容易引起大便干燥、便秘,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情况,这都是因为秋燥的原因,那么如何去燥呢,想要滋阴润燥,不妨就多吃一点银耳、百合、淮山、芝麻、鸭肉等食物。

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无花果白鲫汤等汤类,可以很好地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3、养胃食物

秋天虽然是秋高气爽的但同时也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所以在这个紧要关头尽量要少吃生冷、辛辣、烧烤等刺激性的食品,反而要多吃一些比较温和的食品。还可以喝一些红茶,以达到暖胃的功效。除此之外,还可以养神。

中医养生重“脾胃”,平时该如何调理自己的脾胃?

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的目的在于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帮助恢复消化功能。比如,可以尝试经常饮用酸牛奶,因其易于消化,能刺激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同时有杀菌作用,适用于经常消化不腻,忌食寒凉食品,寒性食物和水果,牛奶也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三是平时增加运动,快走慢跑,拉伸瑜伽都很有帮助,四还有心情一定愉悦,控制情绪,情绪波动大的人胃都是有问题芦荟每天两次,1次在清早空腹服用,1次在晚上睡前服用。每次1/4杯芦荟汁。胰酶些什么多吃XX都是白搭;二,注重容易消化的、蛋白质含高的食物,注意是,易消化蛋白含量高,具体不用。

讲太详细,你按这个原则走就行;三,水果蔬菜适当即可,不能没有;四,适或溶蛋白酶,根据说明书剂量,在每天三餐时服用。(儿童最好不要服用)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根据许多上班族为了赶时间,吃饭的时候常常狼吞虎咽,殊不知这样的饮食习惯会增加消化不良的的几率,饭后容易出现打嗝的现象便是最好的例证。在我们吞咽食物的过程中,不仅有食物本若脾胃损伤,会影响各种食物消化,吸收不好,身体缺乏营养,人会消瘦,气血严重不足,整天无精打彩,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身体运化功能减弱,是三高的后选对象。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又是百病之源,直接导致浅表性胃炎(现代病名,让大家能明白)、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启脾丸具有健脾补气、理气和胃、健胃消食等功效,治疗一切脾胃亏虚导致运化不良、神疲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身体消瘦或身体虚胖,都可以使用此方。

种食物消化,吸收不好,身体缺乏营养,人会消瘦,气血严重不足,整天无精打彩,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身体运化功能减弱,是三高的后选对象。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又是百病之源,直接导致浅表性胃炎(现代病名,让大家能明白)、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启脾丸具有健脾补气、理气和胃、健胃消食等功效,治疗一切脾胃亏虚导致运化不良、神疲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身体消瘦或身体虚胖,都可以使用此方。

中医方法调理脾胃病

  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胃一运一纳,化生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全赖脾胃供给。《景岳全书》曰:“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中医学的脾胃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夭。通过健脾扶正,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可达到防病抗衰老的目的。历史上用来养生延年的健脾方药,如白术酒、琼玉膏、还少丹、茯苓煎、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等,多以参、术、苓等为主药,增强脾的运化,健壮身体,防病抗衰老。近代研究证实,这些主药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对防炳讥装花花确有临床价值。

  《灵枢·天年》谓:“七十脾气虚,皮肤枯。”脾胃虚衰可引起衰老,最初发生于皮肤和颜面部。应从调理脾胃人手,选用补气健脾的方药,以振复脾运,增强化源。临床证实,补气健脾方药,能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紊乱,改善能量代谢。临床常用的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均有此效。同样,从“胃主降浊”着眼,选用增进机体分解性代谢方药,加速病理产物排泄。“六腑以通为用”,宜提倡通畅肠胃,保持代谢旺盛,达到排毒养颜,健康延年的目的。脾胃病的常用治法有健脾利尿、通腑排毒、调理气血三法。

   (1)健脾清化,利尿排毒

  饮食不合理,经常吃油炸煎炒食品和大鱼大肉易形成湿热食积等病理性产物。困阻脾胃可致湿浊蒙闭清阳,形成湿热证候;日久可致痰饮内停,百病丛生。治宜健脾利尿,清化湿热,使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从小便抖出体外,维持人体健康。

   (2)调理气机,通腑排毒

  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各种内外因作用于脾胃皆可导致气机阳滞。食物的残渣糟粕停留在大肠不能及时排出,有损身体健康的毒素在体内被吸收,百病由生。因此,治疗上需要通腑排毒,疏理气机,保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临床上要特别重视脾胃气机的.升降,注意脾之升清、胃之和降。每天要保持大便通畅,及时把有害健康的废物垃圾排出体外,维持身体健康。

   (3)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脾者体阴而用阳,胃者体阳而用阴,若体用失衡则容易导致病变。气血不畅则常导致出血、瘀血等病变。所以用中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方法。另外,每天喝点热汤、热茶或用热水洗澡,微微出汗,使堆积在肌肤的乳酸等代谢产物随汗排出体外,可维护人体健康。

  历代医家均重视脾胃,预防疾病的关键是保护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具体做法是生活规律、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舒畅情志、心态平和。其中以保持消化道清洁通畅尤为重要。要做到饮食卫生、细嚼慢咽;少吃难消化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如大量脂肪、蛋白质、甜点);适当多吃纤维多的芹菜、菠菜、韭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适当多喝一些白开水或淡茶水,保持小便通畅。饮食以清淡为主,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做到大便通畅,小便清利,微微汗出,脾健胃强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