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秋天的天气,大多是呈现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由炎热而转为凉爽。但在凉爽的气候中它有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燥”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秋燥”。即使在秋雨绵绵之际,亦不同夏季黄梅天的那样湿润。再有即早晚温差悬殊,故民间亦有“立秋”后分早、夜。意思是即使白天天气炎热(秋天热,人称秋老虎),但早晚是凉爽的。
秋凉天气对于皮肤和血管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皮肤由夏季的疏泄而渐渐致密,汗孔亦渐趋紧缩,血管亦由充盈扩张而趋收缩。
由于皮肤和血管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后,体内的水液向内输送相应减少,同时外界秋燥吸水较强,这就使人们一到秋季,很多人感到皮肤黏膜等较易干燥,严重的周身皮肤均有干燥的感觉。
《黄帝内经》中指出“:秋气通于肺。”由于通肺的关系,故人体外在与肺有密切关联的组织器官(皮肤、鼻以及大肠等)都有相应的变化。
中医理论中有“肺属于内,外应皮毛”,又说“肺主皮毛”;“肺在窍为鼻”,“咽喉者,肺胃之门户也,肺与大肠为表里”。
正由于肺和这些组织器官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到秋季,鼻腔及口腔黏膜、皮肤等都易出现干燥的现象,也有不少人到秋季易患大便干燥症且大便不通。
由于秋季气候变化的特点以及和内在肺气相通的关系,所以秋季中的穿衣戴帽、饮食、起居、精神调摄等,都要以此为依据,作出恰当的选择。
来源/东方IC(下同)
秋分带走初秋的淡雅,迎来深秋的斑斓。本应是秋风送爽的宜人时节,然而,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甚至大便秘结等“不爽”的症状——这很可能是着了“秋燥”的道。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薛鸾提醒:对付“秋燥”应当“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的反应尽早做好准备。
薛鸾表示,市民可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预防秋燥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则应减少户外活动。
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为了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水宜多次少饮,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各饮水200毫升。若活动量大,出汗多,应增加饮水量。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即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适当喝一些蜜糖水,对改善秋燥确有一定帮助。“并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秋季食用,如李子、榴莲则可能助火生痰,对预防秋燥有负面作用,应尽量避免食用。”薛医生同时指出。
随着红叶飘落,秋寒日甚,除秋燥之外,最佳进补时间也踩着北风的脚步悄悄临近。秋冬是万物收获、养藏之季,也是一年中最适合人体调补的时节。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秋冬外界温度较低,机体会增加新陈代谢,以提供热量,维持人体“恒温”,因而,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一些有益的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纳。
最近也是一些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上海市 健康 促进中心给出六条特别提醒:坚持个人防护,及时接种新冠疫苗;注意预防流感,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膳食合理搭配,防止“病从口入”;适量开展运动,远离静坐生活方式;注意气温变化,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外出避免拥挤,做好伤害防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马莉给出了一道膳食推荐: 油焖茭白 。
原料: 茭白500g、酱油一勺、葱一根、料酒半勺、盐2克、糖适量。
制作方法: 茭白切块备用;锅中加适量油,放入茭白,小火翻炒,直到茭白表面起皱;再放生抽、糖、盐炒匀,最后放料酒,加少许清水,盖上锅盖,大火焖8-10秒;出锅时撒上葱花即可
药膳功效: 茭白又名高瓜、菰笋、茭瓜,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江南特有的水生蔬菜,属“水八仙”之一,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茭白是秋季当季蔬菜,其味甘性寒,归肝、脾、肺经,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渴、利二便、催乳等功效,适合此节气食用。不过茭白性寒,脾虚泄泻者慎食。
秋天来临,天气变凉了,昼夜温差较大,有的人却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些都是秋燥症的表现。秋燥中,咳嗽最要命。其实,口喉部位也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于夜晚发作,进而无法安心入睡;还有些体质差的人会将这种秋咳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
鼻敏感易出血
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每逢秋天,十个人里会有九个患有鼻子敏感问题。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而一旦干燥,又用手指去挖,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越是干燥,挖鼻孔的行为越为频繁,最终会导致鼻子出血。还有些人的表现就是不停地流鼻涕打喷嚏。
皮肤干燥
皮肤在干燥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如果你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说明肌肤已经丧失水分了。嘴唇爆裂,而已容易烂嘴角。
惊厥
干燥的秋天,会陷入两个极端:身体免疫力好,性格开朗的人会安然入睡;而另一方面,一些身体免疫力不是太好的人则会心神不宁,甚至会出现惊厥现象。有这种现象的人千万要小心,提早去医院治疗。
便秘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加上肠胃功能变弱,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便秘的问题可大可小,而且一旦被缠上的话,烦恼就不是一般的烦恼而已,因为毕竟是发生在私密地方的毛病,即使看医生也有许多不方便。所以想要让自己过的舒服正常,千万要防止秋燥来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