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1629年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至次年五月十一日后金天聪三年,皇太极帅约十万清军从喜峰口入塞,攻陷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被称为“己巳之变”、“己巳虏变”或“己巳之役”。袁崇焕被处决。赵率教阵亡、遵化陷落。大将满桂、孙祖寿战死。
第二次:1634年崇祯七年七月至闰八月、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攻陷宣府、大同的数个州县。
第三次:1636年崇祯九年五月至九月清崇德元年,阿济格得胜堡昌平、宝坻、定兴、房山、安肃、安州、东安、雄县、容城、文安、永清、顺义等州县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四子,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在位期间计除三大贝勒,独揽大权,两征朝鲜,逼迫朝鲜称臣,西和蒙古,使得蒙古背弃明朝,五次攻入关中,大大增强了后金的实力。后来,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王朝,又在松锦之战中歼灭明军主力,奠定了清军入关的基础。皇太极一生曾经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入关行动,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皇太极五次入关,虽然攻下了许多城池,但最终都放弃了,清军每次都只是掠夺人口和财物,却没有攻打京城,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关宁防线的作用。
明朝在辽东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条防线以山海关,锦州,宁远为核心,牢牢挡住了清军入关之路。而清军善于野战,而不善攻城,明军虽然打不过清军,但借助坚固的城池和火器防守城池却不成问题,明朝花费了不小代价建立起来的关宁防线使得清军没有办法,只好绕过辽东,从蒙古草原破口入关,这就使得清军的后路随时都有被切断的风险,为了防止后路被切断,清军只好抢劫一番就回去了。
二.京城坚固,且明军仍有相当的实力。
皇太极五次入关,都无法攻破京城,是因为,京城高大坚固,加上各地勤王兵马的到来,而清军并不善于攻城,而且清军孤军深入敌境,毫无根基,利在速战,而不利于持久,一旦拖得久了对清军十分不利。
三.为了摸清关内明军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部情况。
皇太极五次入关,就是为了给清军以后入关探探路。清军入关,可以加强对明军战力,人数,布防情况的了解,同时也利于清朝加强对明朝关内地形,紧急情况的了解,为以后入关奠定基础。
四.削弱明朝的国力,同时间接的帮助明朝的农民起义军。
清军五次入关,如入无人之境,掠夺了大量的人口和财物,同时战争使得明朝北方一片萧条,明朝国力遭到重创,另外明军面对清军的烧杀抢掠,无能为力的表现,大大降低了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同时,清军每次入关的时机都恰到好处,每次都是在农民起义军快要被朝廷剿灭的时候入关,使得明军不得不北上勤王,使得农民起义军得以死灰复燃,最终葬送了大明江山。
五.掠夺人口财物,增强清朝实力。
清朝处于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人口稀少,不适宜农耕,在古代,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评判国力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准。清军每次入关都抢掠人口和财物,就是为了增加清朝的人口,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另外也是为了削弱明朝的国力,此消彼长之下,缩小明清之间国力的差距,为入主中原创造条件。
这是个天大的误会。皇太极五次进入关内,能走五次就能走五十次,因为大明的军事实力断崖式下跌,高级将领们死的死降的降,关宁铁骑倒是能打,但是饿着肚子没兵变就不错了,军心战力同步溃散,如果没有李自成给吴三桂的军粮和4万两银子,恐怕等不到李自成来打,山海关就完了。所以清兵入关只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容易。
最后多尔衮入关直取北京的时候,也同样没打算走山海关,只是因为吴三桂和顶头上司王永吉商量着利用清兵解救燃眉之急,所以多尔衮才没有再次绕路蒙古,而是直接取道山海关。
给吴三桂面子:
一是因为初期,祖大寿和孔有德洪承畴这群叛臣在大清地位极高,祖大寿又是吴三桂的娘舅所以这点面子要给,所以以招抚为主。
二是好歹吴三桂和皇太极也通过书信,谈及过投降事宜和条件,只是皇太极的好处给的不大够,或者说并不怎么在乎吴三桂的区区武力,而吴三桂的开价又过高,高到他自己都没好意思说出口,后来说出口了,多尔衮可不答应,随手就能碾死,干嘛给那么大好处。
吴三桂想要满清给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划江而治,但也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实力确实低了些,从祖大寿投降后,大明已经没有能令皇太极忌惮的军事力量了,所以双方没有谈妥,但也没有谈崩,欠缺的只是条件是否能令双方满意,一旦谈妥干嘛要打,纯满洲族士兵能不能够六万都不好说,加上蒙古和初期投靠、投降的汉臣及其兵士们,也不过10多万,能不消耗就不消耗。
三是满清也清醒的认识到,满蒙联盟并不能有效控制中原,所以要借助汉臣的力量,比如吴三桂这类人,如果只靠自身兵力,那么天下就会形成打地鼠的局面-----消灭这边,那边接着反抗,自己这点人早晚会被耗光,而且满蒙十多万人不敢分的过于零散,稍有差池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人才,满清是严重不足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象多尔衮一样精明。
满清内部同样不团结,只不过严重程度方面,比大明差远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亲哥仨也互有间隙,多铎也不是真的与多尔衮亲密无间,只不过相对其他人来说,这哥俩还算比较亲近。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控制住汉臣,谁就能进而操控天下,王廷之内谁人不服。
比如顺治帝,为什么年纪稍大,就一门心思的钻研汉学,要想很好的统治中原,首先要学习中原文化,满文当时也不过几十年的存在时间,体系上尚有欠缺,细节上还在不断的完善,并且满文是脱胎于回鹘式蒙古文,并不是全新的独立创造,所以虽然满洲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在真正的知识领域在深度上,在入关前还是有所欠缺的,女真人的彪悍战力是被严酷的环境和终年的厮杀培养出来的,但入关前的教育方面远不如关内,三国演义都能当兵法看,可见当时的读物并不很多。
当然,关内也有穷苦百姓,同样没有机会读书,但教育环境和大氛围上比辽东之地还是要好很多的,所以在这种条件下,想要完全依靠满蒙贵族治理国家不大现实,这也是后来很多满蒙贵族恨毒了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太过利用汉臣,在他们看来,所有好处,一切职位都应该是自家的囊中之物。
山海关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多尔衮从蒙古再次进入关内,一旦占领京城,吴三桂的山海关就形同虚设,前几天的文章中专门讲过,山海关是防外不防内的,清兵由关内杀向山海关,那山海关就象现在一样,只不过是个景观,吴三桂肯定是要在城下列阵对敌的,包括山海关大战,吴三桂与李自成的较量,也是在关内,都是列阵厮杀的,山海关对内没法守。
所以说,找到“缺口”可以长驱直入的清兵对山海关并不怎么重视,至少不是必定要拿下的目标,只要腾出手来再打山海关轻而易举,即便是从关外方向攻入,付出一定代价后也能攻入,孔有德的炮兵部队,轰开城池问题不大,只不过这种代价付出的没有必要,所以清兵才没和吴三桂死磕,如果真的不过山海关就不得入关,那即便吴三桂提出划江而治,多尔衮也会虚以为蛇的暂时先答应,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