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2、出乎大荒之中,行乎东极之外。
3、崇临海之崔巍,饰赤乌之韡晔。
4、挥袖风飘而红尘昼昬;流汗霡霂而中逵泥泞。
5、悠悠旆旌者,相与聊浪乎昧莫之坰。
6、泛舟航於彭蠡,浑万艘而既同。
7、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
8、鲁阳挥戈而高麾,回曜灵於太清。将转西日而再中,齐既往之精诚。
9、迥时世而渊默,应期运而光赫。暨圣武之龙飞,肇受命而光宅。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描写洛阳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唐.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唐.韩愈
10、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唐.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宋.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清.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唐.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唐.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唐.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唐.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唐.李颀
25、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唐.李贺
26、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唐.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唐.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唐.杜甫
29、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唐.崔颢
30、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唐.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唐.李白
32、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宋.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唐.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晋.萧衍
36、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唐.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唐.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唐.崔颢
39、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唐.江左
40、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唐.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唐.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三国.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宋.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宋.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
46、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唐.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三国魏.曹植
49、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唐.于邺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晋.左思《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汉.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明园重洛阳。宋.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三国魏.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57、洛阳名园歌舞沉,乱鸦啼破林几深。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晋.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唐.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唐.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唐.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唐.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唐.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唐.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唐.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唐.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唐.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唐.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唐.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唐.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唐.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唐.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唐.苏颋
78、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唐.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宋.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宋.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唐.木兰花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很多璀璨夺目的文化产物。我们今天就要说一下二京赋和三都赋的区别。首先二京赋是张衡的作品,这里的二京是洛阳,也被叫做东京,这首赋中描写了很多东西南北的各类事物和动植物。而三都赋是晋朝左思的作品,其内容地位可以跟二京赋并列鼎立。所以这两首赋跟两京制和三京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一、二京赋二京赋是东汉张衡的作品,它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而西京是指长安,东京则是指洛阳,因为二京赋的内容结构严谨,所以它也被认为是汉赋中的精品。而张衡写二京赋的目的也是通过描写城中人们的精神面貌来讽刺当朝统治者。而两京制则是古代一直使用的一种统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有两个都城。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发展,还有三都制,四都制和六都制等。
二、三都赋三都赋是晋朝时期所思所写的,三都分别是蜀都,魏都和吴都。左思刚写完三都赋还发生一件事情,就是他把三都赋拿给别人看的时候,这个人面露不屑,让左思心里非常不痛快。后来他就把三都赋拿给张华看,张华看完对左思说你写的这篇可以跟二京赋相媲美,可惜没有人赏识,你应该把这篇文章拿给名仕推荐。于是左思便恳求皇甫谧给这个赋写一篇叙文。于是之前看不上这篇赋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
三、两京制和三京制综上所述,两京三京是我国古代统治者因为时代迁徙而因地制宜设立的不同都城。跟张衡的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只是占名字的相似,在内容上并没有提及这个制度。而张衡和左思所写的赋也是讽刺当时的社会风貌。
主要成就
[挑错/完善]
作品概述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赋
《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左思简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三都赋》的写作时间,《晋书·左思传》和《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左思别传》的说法很不一致。据今人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认为作于291年(《陆平原年谱》),刘文忠认为作年“难以确定”(《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评前人作赋“侈言无验,虽丽非经”,提出作赋应“贵依其本”、“宜本其实”。在写作此赋过程中,他曾向到过蜀地的张载请教岷邛之事;又求为秘书郎,以便博览方志群书。因此《三都赋》体制宏大,事类广博。他那种强调征信求实的文学主张虽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三都赋》问世后,张华赞叹不已,叹道:“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左思简介,皇甫谧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作注;卫权作略解。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这除了《三都赋》本身的富丽文采及当时文坛重赋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包含了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此赋的写作手法及风格虽与班固的《两都赋》及张衡的《二京赋》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题则不是传统的“劝百讽一”。因此《三都赋》在后期大赋中具有重要地位。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诗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左思早年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咏史》诗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
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产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人物生平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
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有《左太冲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