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
靖康之耻指的是在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宋朝都城东京并且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有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都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的结果是使北宋在靖康之变中灰飞烟灭,彻底灭亡,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帝也惨死在五国城。
扩展资料: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变、以为是发生在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年因而得名。宋徽宗在做皇帝期间 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贯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乱。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
虽然被镇压和瓦解了,但是外交上,徽宗听从蔡京的建议,跟东北地区刚刚崛起的金国一起攻击已经跟宋朝安稳相处近百年的辽国,由此,北宋王朝的覆灭拉开了帷幕。
最初,金国不了解宋朝,以为宋朝乃是大国,实力强大,可经过联手攻辽的多次战斗,宋朝的虚弱暴露无遗,金国在灭掉辽国之后,便打起了宋朝的主意。
公元1125年十月,金军第一次南下攻宋,宋徽宗不但不想着如何抵抗,反而满脑子想着弃国家百姓于不顾,南下逃亡。
官员们不肯,宋徽宗便干脆宣布退位,把这堆烂摊子扔给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自己却以为国家烧香祈福为借口,向南逃窜。
宋钦宗听到父亲传位的圣旨,不但不开心,反而嚎啕大哭,甚至哭晕过去,却被大臣们抬到轿子上,直接押上金銮殿,最终父子二人在进军第二次攻进都城的时候被进军俘虏,宋朝灭亡。
—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之变”也是古代汉人统治天下的历史里最让人感到羞耻的一个历史事件。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
扩展资料 靖康之变历史影响:
1、意识形态变化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变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
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也逐渐被士大夫们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际,女性殉节的贞节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只能选择后者。
2、北方地区破坏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是丝织业,其次为麻纺织业。作为两税的 “丝帛”类的七类产品,有四种即绢、布、丝绵、紬,其中绢的数量最大,而北方的京东地区是产绢的集中地,“契丹谓之绫州区,真是名 副其实的产绫地区”。
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十六以上,但这两个地区恰恰是金军两次南侵的受害最严重的地区,这对于北宋的纺织业是个不小的损失。
3、经济重心南移
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的生活区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借鉴,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
总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至南地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靖康之变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