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简述科举制出现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时间: 2023-04-08 19:09:44

简述科举制出现的背景以及其作用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背景: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时期,大权掌握在门阀贵族手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成了世族豪门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发展。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作用:科举制度前期,优越性明显。从方法上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体现了平等意识,有利于社会中、下层知识界步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从效果上看,唐代的繁荣,与中小地主阶层进入官场,参与政治,打破豪门世族的垄断,有直接关系。所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无疑是进步的。但是,明代以后的科举,逐渐走向了反面,最终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简述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一)积极影响�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明清的张居正、林则徐等等。在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气风发,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阶层的新陈代谢,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途径,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唐宋明清各个朝代,凡国事隆盛、吏治比较清平的时期,都是科举考试制度与官吏队伍建设结合得比较好的时期。�
4�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获取功名的机会,一方面大大激发了中下层阶级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势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来自学校,而学校主要为培养应试士子而设立,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的人才。“为应科举而兴学重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如北宋时期就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即:公元1044年范仲淹普建州县学;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公元1102-1106年蔡京增加太学名额,实行毕业授官。�
5�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据记载,早在唐中宗时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试选官制度。16世纪以后,我国的考试制度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胡适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反观西洋国家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而且都是受了中国的影响的。”到1 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朝鲜和越南也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毋庸置疑,科举制度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二)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在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赋,而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文化知识,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以及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不产生消极的影响。�
2�考试形式�
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反而强化了人们投机取巧的考试心理,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
3�科举制度的价值导向�
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它也把人的思想束缚、禁锢于一定范式中,民主意识被无情地扼杀了。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引导人们轻视社会各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造成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

科举制度诞生的 时代大背景 以及 具体原因 是什么?

【标志】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

如何评价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产生的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
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⑤北宋时科举制发展,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
⑥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
⑦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⑧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①抑制门阀。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消失殆尽。
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