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姓氏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弟弟诸葛亮被称刘备重用,为蜀汉的丞相,是龙;哥哥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的谋士,是虎;从弟诸葛埏投奔了曹丕,拜为曹魏的大将军,是狗。
诸葛亮生于181年死于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瑾生于174年死于241年,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人才辈出,诸葛亮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一代名相;他的哥哥诸葛瑾为孙权效力,成为东吴重要谋士;另外一位同辈的族中子弟诸葛诞投靠曹丕,拜为魏国大将军。时人称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而在北洋军阀势力中,也有著名的“北洋三杰龙虎狗”之说。其缘起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阅操。德国总督看到袁世凯所练新军确比旧军操练精娴,赞扬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
其中王士珍因善于权谋被称为北洋之龙,行事凶残的段祺瑞称为北洋之虎,而忠于北洋政府的冯国璋称为北洋之狗。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河北省正定县人,北洋三杰以他为首,最有头脑。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由于其父亲早逝,导致其家道中落,与母亲相依为命。早年间投身军旅,凭借过人才智,得到袁世凯青睐,先后担任军中要职,直至北洋政府国务总理。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出兵北伐,护法战争开始,王士珍因其赞成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被时任大总统的段祺瑞被排斥,于11月15日辞职。后王士珍被冯国璋任命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到达其政治生涯顶峰。1920年60岁的王士珍辞去所有职务,退出了军政界1930年7月1日,王士珍因患肠癌,病逝于北平,终年70岁。
段祺瑞被称为是北洋之虎,他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早年间出身贫寒,在父母相继去世后独自幼年弟弟妹妹。20岁时考入北洋武备学堂,两年后以最优等成绩毕业。因成绩优异曾到德国柏林学习军事技术,回国后派任北洋军中任职。
1986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时,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1899年12月,随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深受袁世凯倚重。
段祺瑞在历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即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抵制袁世凯称帝。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1926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上,造成三一八惨案。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被冯玉祥赶下台。1936年,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冯国璋在北洋三杰中被称为是北洋之狗。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诗经村人。1884年到驻守大沽口的淮军营中当兵,翌年被选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留堂任教习。1896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被委任为督练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总监。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向清廷要足了条件,才由河南彰德出山,领兵镇压。当时在他手下有两个重要人物同时得到提拔,一个是统率第一军的军咨使冯国璋,一个是统率第二军的江北提督段祺瑞。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冯国璋被委为禁卫军统领,兼总统府军事处处长,直隶督军兼民政长。
袁世凯准备称帝前。冯国璋闻讯后专程由南京到北京,当面问袁世凯,袁世凯表面表示不知情,背后抓紧时间为称帝做准备。袁世凯称帝后,冯国璋举起了反袁的旗帜,遂成为“北洋派中反对洪宪皇帝之第一中心人物。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龙虎狗”是什么意思。他们本来的含义是指,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被孙权信任重用,为东吴大将军,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的战将。
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入世之后的他为了帮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而一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事亲为,最后真的累死在了五丈原,被刘禅追谥为忠武候,这在古代是很高的评价了,后人也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他。
诸葛瑾,字子瑜,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诸葛瑾少时曾游览洛阳,又博览群书,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后被举荐给孙权为谋士。孙权受封吴王后,封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封宛陵侯,孙权对他甚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征询他的意见。诸葛瑾为人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吴主孙权称之为“神交”。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赤乌四年(241年)秋,时年六十八岁的诸葛瑾病逝。可悲的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之后成为东吴的权臣,因专权而被吴主孙亮诛杀并夷三族。
诸葛诞,字公休,官拜魏国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照这样看来,就只有诸葛亮名利双收,被后人流传至今。
聊到三国,我们就不得不说下诸葛亮这个“千古名相”,而在三国时期,不光诸葛亮的名声很大,诸葛家的三兄弟——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被后世并称为“龙虎狗”,可见诸葛家族在三国后期的名气有多大,同时期能与诸葛家族并称的恐怕只有后来“三国归晋”的司马家族了。
但是我既不想聊诸葛亮,也不想聊司马懿,因为这两人盛名在外,没有人不知道,今天要跟大家聊得是诸葛三兄弟的后代如何。
三国初期,诸葛家族的战略绝对是最成功的:诸葛亮投蜀汉,成就一代名相;大哥诸葛瑾在江东官至太傅,深得孙权的信任;老三诸葛诞是诸葛丞相的堂弟,而且他得了“狗”的称号,似乎不怎么出名,但其实这里的狗并非讽刺,而是“功狗”的意思,而且他的功勋丝毫不亚于大哥和二哥,在曹魏官拜征东大将军,属于方面军大将,并且与夏侯玄、邓飏、田畴等人并称“四聪八达”。
如此看来,三国鼎立时,诸葛家族在三个阵营都有跺跺脚震三颤的大佬。时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可谓“并有盛名,各在一国”。
那么这三兄弟的后代究竟如何呢?
老大诸葛瑾后代最差,几乎被灭族
要论后代,早年的诸葛瑾应该是最高兴的,因为他的儿子诸葛恪早年是人人羡慕的神童,可是后来形势就不妙了。
这位神童恃才傲物,容不得别人的一点质疑,掌权后得罪了东吴不少勋贵,最后被砍死在宴会之上,并被夷灭三族。
他这一死不要紧,关键是连累了不少家人,差点被一锅端了。其实诸葛瑾在世后期就看出这个儿子的严重缺陷,他曾经这样评价诸葛恪:此子聪明尽显于外,非保家之主也。
不想一语成谶,这个儿子果然给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看来一个人太过聪明也不是什么好事,智商高固然是好事,但也要会为人处世,可惜诸葛瑾看出儿子的缺点,却没能及时帮他纠正。
那么是不是诸葛瑾这一脉就此断绝了呢?其实也不是,他还有后人,这得感谢他的二弟诸葛亮。
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早年过继给诸葛亮了,因此一直呆在蜀汉。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后成了“绝户”,诸葛乔就让儿子诸葛攀“认祖归宗”,成了诸葛瑾的后人。但从此诸葛瑾这一脉就没落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老二诸葛亮的后代最有骨气,至今留有后人
不知道诸葛丞相是不是用脑过度,身体虚得很,一直没有儿子,无奈才过继了大哥的儿子当作养子,不过这也在无形中帮了大哥诸葛瑾一把,要不是这个原因,诸葛瑾一脉真要绝后了。
但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诸葛亮终于在四十多岁有了亲儿子——诸葛瞻。
作为“相父”的后人,诸葛瞻自然是官运亨通,他不光娶了蜀汉的公主做妻子,还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官拜骑都尉,统领蜀汉中央军事。
但是诸葛瞻虽然有父亲诸葛亮的血脉,早年也十分聪明,但终究因为诸葛亮整天忙着北伐,没空去好好教这个儿子,所以诸葛瞻的水平很一般。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兵锋直指成都。要说诸葛瞻虽然能力一般,但忠主之心苍天可鉴,蜀汉危亡的时刻,诸葛瞻带着一帮功勋后代去迎战邓艾,这其中包括黄权的儿子黄崇、张飞的孙子张遵等人。
可惜诸葛瞻空有一腔热血而能力有限,没有采取黄崇的意见及时抢占险要地势,让邓艾的军队长驱直入,最终诸葛瞻连同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在绵竹,没有给诸葛亮丢脸。
不过诸葛亮这一脉也没有就此断绝,他还有个孙子叫诸葛京,在晋朝还曾做过江州刺史一职,也算封疆大吏了。
再到后来,这一脉也就没什么名人了,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过在今天的浙江兰溪市有一个很出名的八卦村,据传就是诸葛亮的后人。但这也只是传闻,并没有什么可靠的史料可以佐证。
老三诸葛诞的名气很小,但他的后代可不差
相比于他的两位兄长,诸葛诞的名气最小,得了个“狗”的称号,但他的后代在政治舞台上成就最大。
在晋朝时期,天下有“王谢袁萧”四大名门旺族。尤其是王姓,甚至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也就是说王姓跟皇家司马家族并分天下,可见这个王家有多牛。
但是这个和诸葛诞有什么关系呢?诸葛家族曾经和王家争过这个天下第一的族姓排名,王姓的代表人物王导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的显赫地位,曾说:“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就是说王导都承认诸葛氏也算个大族,但比起自家来还差了点。
而和王导争天下第一大姓排名的,正是诸葛诞的孙子诸葛恢。
三国后期,司马昭掌权,大肆清算曹魏的心腹,这让曹魏的臣子人人自危。比如曹爽的心腹夏侯霸就被逼投降了蜀国,而看着曹魏的旧臣一个个身首异处,诸葛诞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并于公元257年正式起兵对抗司马昭,并派儿子诸葛靓向东吴求援。
公元258年,司马昭大军平定了诸葛诞的“淮南叛乱”,处死了诸葛诞。好在他儿子诸葛靓跑到了东吴,延续了香火。
而诸葛恢正是诸葛靓的儿子,按说祖父被杀、父亲流亡,家道应该逐渐没落才对,诸葛恢是如何起家的呢?
这就要说说他的老爸诸葛靓了,诸葛靓虽然是武将之后,但他博闻强识,在东吴旅居其间早就成了盛名在外的名士,而且早年他和晋武帝司马炎还是很好的知己。
东吴灭亡后,司马炎多次邀请诸葛靓入朝从政,但他很有骨气,发誓终身不为司马家族出仕,并且他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整日闭门不出,又赢得了一波好名声。
有这样的父亲,再加上有大把的时间来教育儿子,诸葛恢想不成名都难,到了东晋时期,司马家族的皇权早已名存实亡,借着祖父和父亲的名声,再加上诸葛恢本人的真才实学,这才让诸葛氏声望极高。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恢才有实力和天下第一姓“王氏”争夺排名。
古语有云“穷不过五服富不过三代”,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再厉害,也保证不了不出“不肖子孙”,要想后代延续自己的地位,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好他们,让他们成为和自己一样有实力的人,而不是承袭祖宗的阴德。
不是啊,狗在古代并没有贬义的意思,比如常说的“狡兔死,走狗烹”只是说是打猎用的那种很好用很勇猛的猎犬。说诸葛诞是狗,只是说他是诸葛家族中本事第三大,次于诸葛亮(龙)和诸葛谨(虎)而已,其实是赞扬。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