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简述秦朝的人事管理制度

时间: 2023-04-08 21:37:56

简述秦朝的人事管理制度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秦朝有什么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明珠,其开创的制度数量繁多,其中之一就是什五连坐制。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什伍连坐制。

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个男子的劳动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

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一伍,设置一位伍老进行管理;十伍为一什,设置一位什长进行管理。

人们不准擅自迁居,还要相互监督,相互检举,如果邻居知道但不揭发的话,被查出来就要十家连坐,共同受罚。

什伍连坐制的目的:连坐制度的本来目的,就是想要把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且秦法还规定,有人在路上杀人,在百步以内的人如果不加以救援,就会受到罚款两副铠甲的处罚。

所以,见义勇为对秦国的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还是一种义务!

评价:用今天的标准看,确实残酷,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这对于维持治安稳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而且,由于有了这种严密的组织,一旦进入了战争状态,所有人都可以立刻成为战争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看看长平之战就知道,赵军主力被围后,秦昭王亲自赶往前线的河内郡,给河内郡所有人赐爵一级,征发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赶往前线,这些人赶往前线后,很快就融入了前线的秦军中间,为战斗做出了贡献,完成了任务,全歼赵军。没有严密的组织,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连坐制度并非由秦原创,也并没有随着秦灭亡就废止,整个封建社会一直都在使用。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是国家控制全国劳动力,保证赋税收入的好办法。

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

秦朝:三公制
由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御史大夫。
汉朝:三公制
由中央设三公(大将军、司徒、司空),九卿
唐朝:三省六部制
由中央设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明朝:明初朱元璋废宰相,取消中书省,仿宋殿阁制设内阁,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监察机构为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还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清朝:中央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秦朝文官等级制度是什么?

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任用制度。文官的任用有两层含义 :一是将非文官录用为文官 ;二是录用的同时或录用后授予其一定的职务。主要有4种形式:选任制、考任制 、委任制、聘任制 。每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 ,往往采用1种或同时采用几种形式。②文官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方面,主要有身份保障权和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义务方面,主要有执行职务、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对国家忠实、遵守法令、保持“政治中立”等项义务。③职位分类。将各种职位制出职级规范,作为考试、任用、升迁、工资、考核及人事行政管理的依据,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美国的“ 职务分类”,二是英国的品位分类。前者以“事”为中心,后者以“人”为中心。④考绩奖惩制度。定期对文官的考勤和工作成绩进行评定,成绩优秀者奖励,工作成绩不良者,给予教育、训诫或调动工作、降低职务,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⑤报酬福利制度。各国都规定文官享有工资、退休金、抚恤金的领取权。⑥培训进修制度。目的在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能力。⑦人事管理机构。各国都有专门人事机构,负责管理人事行政事宜。分为部外制、部内制和折衷制3种类型。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