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曾经有二十个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问题一:郢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问题二:郢都在什么地方楚国郢都在何处 都城的出现是区别野蛮社会与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史记・楚世家》在叙述荆楚国家的历史进程肘,明确地指出春秋时楚文王始都郢。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蔽”郢都确实曾经繁华一时,可是楚国郢都究竟在哪里,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详和年代的久远,人们在探寻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汉书・地理志》说江陵(今属湖北)是“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这就是江陵说的主要依据。后来杜预注《左传》说郢郡故城在江职陵北之纪南城。本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江陵城北的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发表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纪南城就是楚国从文王开始,一直到楚顷襄王时的国都。可是随着考古发掘的全面展开,证明纪南城建城的最早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际,从出土文物看,其地点也不可能是春称时代的楚国都城。 湖北宜城说最早由石泉在《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初考》一文中提出。其主要根据是《汉书・地理志》中提到宜城是“故鄢”,鄢也曾经是楚国国都,且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宜城确实发现了楚皇城遗址。随着传统的江陵纪南城说的动摇,宜城楚皇城说正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王廷洽撰《楚国郢都究竟在哪里》和《探寻屈原故乡的新线索》两文,又提出楚文王之郢都应在湖北钟祥的新见。其主要理由是:根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周密《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记》、《明一统志》等书记载,钟祥在先秦时代曾经称为郊郢、郢都、郢中、旧郢等,而且三国以后设置的郢州,其治所正在钟祥;钟祥附近有满木山,楚武王伐随,“心荡”而卒于满木下,即在钟祥附近, 满木山上有楚武、文二王庙,明清时期还存有春秋时代的大墓数十座,这里应该曾经是楚人活动的中心,或者就是失传的楚国郢都;把钟祥作为郢都还经得起春秋时代三件大事的验证:一是《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楚文王十五年(前675)“败黄师于躇陵,还,及湫,有疾”,湫就在钟祥县北。而且可以把“还师”理解为“班师回朝”,而郢都就在湫附近,以钟祥当之,则近是。二是《左传・文公十年》云:“(子西)沿汉诉江,将人郢。王在渚宫,下见之。”楚大夫子西在楚成王时受封为商公。商,一说在陕西商县南之商洛镇,一说在河南淅川之商密,总之在汉水上游。“沿汉诉江”表明子西顺流而下,至钟祥附近的小洲,楚穆王正在渚宫,于是君臣相见。三是发生在楚昭王十年(前506)的吴楚柏举之战,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地方对于探寻郢都具有定点作用。吴师溯淮西向,至淮油(今河南淮滨附近)舍舟步行,南至豫章折而酉,与楚夹汉而阵。楚师三战皆败,退至柏举(今湖北麻城东)而再阵,吴师再次大败楚师于柏举,一直追至清发,又经五次交锋,吴师攻人郢都。由地理位置而论,吴师攻人郢都,以钟祥当之为近是。战争大体上在安陆、应城、云梦这一带发生,楚师溃败,吴师追击至钟祥。楚昭王从钟祥逃出,初欲匿云梦泽中,遇盗,北向随。这样,柏举之战就大体能讲通。但此说迄无考古证据,楚国郢都所在地之谜仍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进展
问题三:古代的郢都是现代的哪里楚国人比较有意思,首都搬到哪里,哪里就是郢都。所以,先后有:
1、丹阳:熊绎始居于此,在今河南省淅川或湖北省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西北,今纪南城。
3、e都: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东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
5、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问题四:芈月传里的郢都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湖北荆州市江陵!钟祥叫郢郊系楚国陪都,郢都广场借郢都的名号而已!我就是钟祥滴,清楚哒很!
问题五:战国时期楚国的都成郢都在今天什么地方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问题六:郢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
1、丹阳:熊绎始居于此,在今河南省淅川或湖北省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西北,今纪南城。3、e都: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东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
5、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以上这几个地方都曾经被叫做郢都
问题七:郢都是哪里?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其所迁的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
1、丹阳:熊绎始居于此,在今湖北省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西北,今纪南城。
3、e都: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东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
5、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问题八:楚国的郢都具体在现在荆州的什么地方?就在 荆州城内 新南门那里~
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现在是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故江陵)西北,今纪南城。
郢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徙,其所迁的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扩展资料
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楚族以楚地而得名。
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国。熊通之子楚文王定都于郢,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楚成王时,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
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大败,晋师“三日馆谷”,向周天子献楚捷“驷介百乘、徒兵千”,但是此战并未损耗楚国实力,楚中军全身而退,楚国仍然不断向中原小国扩张势力,陈、蔡、许、郑并未一面倒向晋国,比如陈国仍然一直向楚国进贡,此战后过了几年,楚穆王又开始北上扩张势力。
-郢都
-楚国
战国七雄的都城分别是: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韩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韩、赵、魏、燕,合称为“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七个诸侯国之中,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同时其余六国也在函谷关和崤关之东,所以也称为“关东六国”。
齐都临淄城位于淄博市临淄区的西部和北部,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国第七个统治者齐献公(约在公元前9世纪50年代)由薄姑迁都到这里,历经春秋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1年秦灭六国止,临淄城作为都城达630余年之久。东周时期齐国已是强大国家之一,到战国时期,齐国更强盛,临淄城发展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战国都城中比较繁华的都城之一。
燕都蓟位于今北京城西南,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遂建都蓟。约公元前300年燕国为了防御邻国的侵扰,统治者于蓟城西南易水上的武阳(易县)别建陪都,号称“燕下都”。蓟便称为“上都”。
韩都新政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偏东南,黄水河与双目河分叉流域之同,地势平坦。新政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东周初,郑武公平郐后,迁都其地,改名新郑,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后,此地又成为韩国的都城,因此,这座城池曾两次建都,前后达390多年。长期间在这里开发建设,手工业相当发达,经济繁荣,它开创了战国以来中原的经济繁荣局面。
赵都邯郸故城位于今天邯郸市西南,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名城,从那时起一直是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楚都郢位于江陵县纪南城,因其在纪山之南,又称纪郢。自楚文王元年(前689年)熊赀自丹阳迁到纪郢,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后400多年中,先后有20位楚王在此建都。当时它是一个繁华兴盛的城市,是楚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南方一大都会。
秦都咸阳位于陕西咸阳窑店及西安三桥一带,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徙都,至二世亡秦(前207),经七代国君144年的经营,经历了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到统一全国后秦帝国两个历史时期。由于历史上渭水北移,咸阳的南部已毁。孝公初都咸阳,仅居渭水之北的咸阳原,后经武、昭襄、孝文、庄襄四王的扩建,寝庙及皇家苑囿已列于渭水之南,形成以渭水为轴线的格局。始皇即位后,又两次扩建咸阳。
魏都大梁在现开封城附近。魏国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大梁作为魏国国都,历六世140年。魏迁都大梁后,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战略性举动,使国力迅速增强,很快跻身于强国之列。魏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大梁城的城市发展。大梁城在当时生产和军事要求下,冶铸、手工业、商业都较为发达。魏又重新修筑城垣,城市区域不断扩大,人口增加。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