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延是蜀汉的一员大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魏延又成为诸葛亮北伐时的得力干将。
不过,对于魏延这位猛将,结局不仅是惨死,而且,针对魏延被杀的原因,历史上长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三国演义》中,认为魏延之死是诸葛亮有意安排的。那么,问题来了,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诸葛亮真的要杀魏延吗?
一
首先,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示诸葛亮在临终前设下一计,令马岱怂恿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趁其不备斩杀魏延头颅,方才奏效。但是,在陈寿《三国志》等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一定程度上,关于诸葛亮下令要处死魏延的说法,也是缺乏史料佐证的。
按照正史上的记载,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二
对于诸葛亮来说,猜到生前猜到魏延可能会不服从命令,这是孔明基于魏延性格的判断。当然,从后面的情况来看,魏延确实没有服从诸葛亮的遗命,而是希望掌握蜀汉大权,并再次北伐曹魏。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不管魏延是否服从自己的遗命,其态度都是“随他便吧”。
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之所以给出“随他便吧”的命名,一方面是确保蜀汉大军可以有序撤退,保留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凋零的蜀汉,魏延确实是难得的一位人才和经验丰富的老将,爱才的孔明也舍不得除掉。
三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实际上魏延自始至终都没有叛逃之意,他只是一心想杀掉杨仪,结果到了最后自己却送了命,也是凄凉可叹。当然,对于魏延之死,直接原因就是其本人和杨仪的长期不和。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魏延高傲的性格,促使其得罪了众多蜀汉文成武将。在魏延、杨仪争斗的消息传到后主刘禅那边时,大部分人都站在了杨仪这边。而且,魏延的部下也是纷纷背叛他,促使魏延被马岱斩杀。
四
最后,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延自负、傲慢,不好相处,也为最后不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有一句: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用现在的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当然,关于魏延之死,没有史料表明这是诸葛亮有意安排的,也即魏延之死,根本原因还是其性格高傲,和杨仪等人结仇,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吧。
此外,魏延至死都没有背叛蜀汉的举动,这也是需要肯定的。简而言之,魏延是一个忠心耿耿、但性格有问题的将领。
三国演义中,武将战死沙场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如关羽、颜良、文丑、典韦、孙坚等人,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不是被敌人杀死的,他是被自己人所杀的,他就是魏延。演义中,魏延刚归顺刘备时,就被诸葛亮猜忌,认为其脑后长有反骨,迟早会反叛。诸葛亮在临终前,安排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在关键时刻给予其致命一击。
然而,在正史上,魏延被称之为蜀汉的“血肉长城”,受到长史杨仪的迫害而亡。世人读了这一段,不禁感慨魏延之死,乃是蜀汉“长城”之殇,令人潸然泪下。
魏延不愧为蜀汉的“血肉长城”
魏延是最早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将领之一,他任劳任怨,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每次都是第一个突破敌人阵地,夺得头功的。尤其是汉中之战后,魏延因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在庆功宴上,酒过三巡之后,汉中王刘备询问新上任的汉中太守魏延,汉中时益州门户,你打算怎么镇守汉中啊。
魏延思考一番后,起身向刘备行礼,回答道:“大王大可放心,我早已想好了汉中防守策略。我计划采用重门之策,层层设防,在外围多设置据点。如果曹操亲率全国之兵来袭,我保证能够守得住,最少守几个月没啥问题,如果曹操只是派一员上将带领十万大军来袭,我就可以解决了,不劳大王费心了。”
说实话,魏延的口气有点大,他目中无人,认为地大物博的中原无人,没人能够和其抗衡。此时的魏延,还是一个年轻将领,和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相比,差得太远了。
然而,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并没有说大话。在魏延坐镇汉中的十几年间,曹魏连汉中的大门也没攻破,为蜀汉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反观荆州,由于守将关羽盲目北伐,进退失据,遭到曹操和孙权两方夹攻,最终败走麦城,折戟临沮。
关羽个人生死事小,丢失荆州根据地事大。荆州丢失后,刘备集团陷于被动,导致诸葛亮五次北伐无功而返。而魏延镇守的汉中固若金汤,与关羽的荆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魏延是蜀汉真正的“长城”,是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血肉长城”。
“血肉长城”之殇
像魏延这样一个和平时期坐镇边疆,战争时期冲锋陷阵的大将,结局却令人潸然泪下。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大胆的“子午谷奇谋”,遭到了谨慎的诸葛亮的否决。魏延也没表示什么不满,该干嘛干嘛,继续为恢复汉室江山的事业奋斗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前锋。在蜀汉对曹魏大军取得一系列战果的情况下,丞相诸葛亮却病倒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在中军大帐的长史杨仪掌握了军事大权,这一点令魏延感到不安。原来魏延和杨仪素来不和,诸葛亮在世时,还勉强相处,现在丞相病逝,两人的矛盾全面爆发。
论军事造诣,和马谡一个级别的杨仪自然不是久经战阵的魏延敌手,论军队战斗力,魏延是诸葛亮病逝后数一数二的大将。如果魏延不考虑蜀军的火并消耗,和杨仪争权,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然而,魏延心慈手软了,他不想为了一己之私,造成蜀军的内耗。他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不想和杨仪火并。
据裴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将兵权托付给魏延。此时,魏延的死敌杨仪害怕魏延掌权后,公报私仇,加害自己,因此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他还号召费祎、王平、姜维、马岱等人发兵攻之。魏延从内心讲,不想和杨仪对战,所以只逃不战。而杨仪却不依不饶,派出大部队追杀魏延,赶到汉中,将蜀汉长城魏延斩杀。
《魏略》: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延被杀之后,杨仪还不放过其遗体,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还大骂道:“庸奴,看你还怎么作恶。”对于魏延之死,历史上好多名人都是报以同情心的,如元朝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三国历史波澜壮阔,在这一部历史舞台剧中,涌现了众多旷世奇才。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战乱时期,文武双全的魏延,虽然名声不如刘备、关羽、张飞、孙权等人显赫。但也是三国时期一颗不可忽视的将星。
只可惜,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长篇小说中,曾经为了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魏延,最后以反叛之名被诸葛亮的亲信马岱所杀,结局令人唏嘘。不过小说与影视剧,有时候不一定和真实历史相符合。那么,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魏延真的想谋反吗?
罗贯中是一个小说家,他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给这些人物带上了太多的个人色彩。比如被神化的诸葛亮,还有被冤枉的军事奇才魏延。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是一位在沙场上所向披靡、骁勇善战的将军,他面对的敌人,能够与他相匹敌的,除了司马懿之外几乎再无对手。而且,他也深得刘备信任,毕竟能够放心的让他担任汉中太守一职,足以看出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性。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魏延确实是死于马岱之手,只是关于他的真正死因,并非是犯了谋逆之罪,而是另有冤情。
第一点:魏延的人生价值观与蜀国当时的统治集团不相容。魏延在《三国志》中,是一个有计策,并且敢于冒险之人,因此,他频频提出了一系列极为大胆,结局不是大胜就是打败的用兵策略。然而,这种用兵方式与谨慎小心的诸葛亮完全相悖,这让他一直无法受到重用。
魏延的一身才华,因为与诸葛亮的意见相左而无法施展。诸葛亮也害怕此人在自己去世以后,打乱他生前的全盘计划,所以魏延在他死后,如果没有被重用,死几乎是必然。
第二点:魏延之死,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三国志》中有记载,魏延虽然“勇猛过人”,但是他“又性矜高”,由此看来,他是一个有野心,并且自负的人,这是他性格中的不足。
但是,魏延又并非单纯的目中无人,他极有能力,的确有自负的资本,这就导致了他在得不到重用时会牢骚满腹,这也必然导致诸葛亮对他心生不满。他的这种性格,自然不会被当时的蜀国内部政治集团所容忍,所以他的命运悲剧,极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他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
第三点:诸葛亮的临终遗言。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正史中记载,魏延和杨仪二人犹如水火之敌,二人不和之事,就连孙权都有所耳闻。
诸葛亮病逝以后,他们二人的矛盾必然成为祸乱蜀国的开端,想要保证蜀汉安稳,必然有一人要面临着被杀的结局,这是阶级内部斗争无法避免的一场厮杀。诸葛亮极为清楚他们二人的秉性,尤其是魏延,绝对不会听姜维、杨仪等人的话。
所以,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一旦魏延不同意退兵,不甘于受杨仪控制,就可以给他扣上“谋逆”的罪名。而魏延确实是按照诸葛亮的设想走下去的,最后被马岱砍了首级,甚至被灭了三族,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谋反之心,只是不得不死罢了。
魏延被杀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34年魏延逃到汉中北门外,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魏延大叫:“谁敢杀我?”结果人头落地,马岱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魏延三族被诛灭。
一,平步青云,四面树敌
魏延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他是三国时期一个小草根,遇到伯乐刘备提点,又因屡立战功被刘备当成军中之宝,蜀国的财富。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战功赫赫被刘备升为牙门将军。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把治所迁往成都,急需一位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此时刘备心中已有人选,但大家的心愿是选张飞。刘备毅然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刘备心知大家不服,在一次宴会上就魏延的任职问题让魏延发表讲话,魏延情绪激昂大声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魏延的这番大话刘备非常满意,但是下面的官员只好表面附和刘备,心里对魏延不满,感觉他锋芒太露,口吐狂言。
魏延不负刘备厚望镇守汉中10年,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之后魏延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他既善于养兵,又善用兵,成为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屡次被委以重任。
二,猛将遇到小人
杨仪是个搞部署管粮草的文官,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办事挺利索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但他是个诡计多端的小人。诸葛亮评价他性情急躁狭隘,孙权评价他:“牧竖小人也”。
魏延的性格自大高傲,史书上描述魏延与人吵架的地方也不少,他一言不合,就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逼死人的节奏。当时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惟有杨仪对他不服,魏延对杨仪也十分仇恨,几次都想拿刀砍花他的老脸,两人关系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魏延在和诸葛亮合作时,诸葛亮不采纳他的观点,他就会当众大发牢骚,不考虑大局。诸葛亮把他驾驭的很好,充分利用他的才能给屡次他升职加薪,并不希望魏杨关系闹僵。魏延提出个“偏师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奇招,诸葛亮因风险太大坚决不同意,引来他的牢骚不满。
三,诸葛亮死后内斗更加激烈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积劳成疾躺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在病榻上召开一个没有魏延参加的临终会议,他说,他死之后,停止北伐,军队全部撤回蜀国,撤退时让魏廷断后,姜维次之。并且说: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只管行动。
诸葛亮安排好就病逝了。秘不发丧,杨仪却不怀好意令费祎传达了丞相的命令并试探魏延意图。魏延直言道,丞相死就死呗,还有我呢,不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 让我受杨仪摆布,去断后,做梦去吧。他还同费祎说出下一步行动北伐,要求费祎在文告上联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结果费祎骗他说:我得把这个建议反应给杨长史,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他肯定会同意的。费祎飞马而去,魏延立刻反应过来,知道是杨仪的圈套,想到杨仪一定会向刘禅告发自己谋反,但追他又来不及。
大军随杨仪退兵,魏延气愤不已,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及二人谁是谁非,结果众人都担保杨毅忠心,说魏延反叛。
魏延为了自保早点辩解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王平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结果被杀。可惜一代猛将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却冤死在内部小人的暗算之下。
魏延忠于蜀汉,他始终支持北伐反曹,只要是打曹操他就兴奋想当急先锋。对于他的是否谋反《三国志》上面已明确给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说明魏延的死只是不满杨仪不继续北伐,他与魏国作战心切,想除掉杨仪,代替诸葛亮北伐。
他的死完全是被杨仪诬陷,杨仪违背诸葛亮的遗言,钻空子公报私仇,试探诬告魏延谋反,当马岱把魏延的头颅交给杨仪时,他用脚践踏,口出恶言,可见平时他对魏延的恨有多深,人品也够垃圾。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诽谤犯罪,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