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资讯

三国志是纪传体还是国别体(史记的体例是什么)

时间: 2023-04-09 01:21:01

三国志是纪传体还是国别体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期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与《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史记的体例是什么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共分为130篇,其中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

史记简介: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扩展资料: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史记

-史书体例

什么叫国别体?什么是编年体?什么是纪传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共三部)。

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

第二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

第三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共两部)。

第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第二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共二十多部)。

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

扩展资料:

通史打破朝代界限,从古至今地记叙历史(共两部)。

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共二十多部)。

参考资料:-国别体

-编年体

-纪传体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