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
1、群体规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群体比小群体的凝聚力低,也更难保持凝聚力。在小群体中,群体成员有更多的直接的相互交往的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有更多的情感联系,因而更具凝聚力。
2、群体的成功:如果一个群体成功地实现了某些重要的目标,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那么这种共有的成功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相反,如果一个群体总是达不到目标或完不成任务,群体的凝聚力则会大大降低。
3、群体成员的相似性:成员间相似性大的群体凝聚力高。在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性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凝聚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凝聚力有不同影响。一般而言,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比抑制型及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更具凝聚力。
5、外部的威胁和竞争:当群体存在着外部威胁时,在各种各样环境中都会增强凝聚力,同其他群体展开竞争也能提高凝聚力。
影响部队凝聚力的强弱有多种因素,归纳起来是以下八个方面: (一)集体的地位 集体地位高低能影响集体凝聚力。所谓集体地位是指集体在组织中所处的等级和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一个建有功勋的部队,他们有光辉的战斗经历和荣誉称号,在军内外有比较高的知名度,这个单位集体凝聚力就较强。例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等连队,这些战斗集体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其成员的自尊心、荣誉感也很强,普遍热爱这个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从而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前面提到的某部获得“老山英雄连”的八连副班长文其海,在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他对支部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把连队建设搞好。假如我在战斗中有了功劳,我不追求什么名誉,也不需要宣传,只希望支部记得文其海这个人……没有给连队丢过脸。这位副班长就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对集体荣誉感的珍惜和对集体强烈的向心力。 (二)集体的规模 一般说来,集体的规模与凝聚力成反比,规模大、凝聚力小;规模小、凝聚力大。这是因为规模大的集体,其成员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感情沟通不如规模小一点的集体好。比如一个集团军,几万人之间的凝聚力,比一个连队百人之间的凝聚力要弱得多。规模小的集体,成员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交往频率高,互相间可以非常熟悉,相互间很容易发现在态度、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上的共同点,形成凝聚力。 (三)成员的共同感 共同感时军人对集体产生向心力的基础,共同感越多,向心力也越大,凝聚力就越强。共同感包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抱负、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心境体验等等。这里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又是关键的因素。因为它能把军人的动机引向一个统一的方向,形成志同道合的心理基础。共同的价值观,能使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共同的语言和一致的看法,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共鸣。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军人在集体生活的交往中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所以,军人在一个单位内,互相间共同感的强弱是影响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四)目标的价值 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形成凝聚力,而目标价值的大小,则影响着凝聚力的强弱。所谓目标价值是指目标的用途、属性和作用。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目标价值的产生,使目标与人们的需要及社会的要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军人的需要与军队集体目标紧密联系时,目标价值就增高,从而增强军人对集体的向心力,集体的凝聚力就强。如果目标与军人的需要没有什么联系,使军人感到没有必要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则会降低目标价值,军人心理上形成离心倾向,集体的凝聚力就弱。 (五)信息沟通 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军人,经常会产生各种不同意见,如不及时交换看法、统一认识,一旦形成思想隔阂,会使集体凝聚力减弱。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使机体成员间的意见相互能够及时表达,思想感情得到交流,使机体成员间的意见互相能够及时表达,思想感情得到交流,使思想一致,心理相容,就会增进友谊,提高凝聚力。古人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之相悉,贵在悉品;人之相敬,贵在敬德;人之相尊,贵在尊义”。信息沟通乃是达成知心、悉品,形成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一个连队,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思想压抑,环境气氛郁闷,则其成员之间会形成较大的心理障碍,影响凝聚力的提高。 (六)内部与外部压力 内部压力主要是指军人个体的需要、机动及目标期望等心理现象以及军队集体这个环境对军人心理与行为上的制约。军人也是社会人,个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期望也都受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制约,也就是说,军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动机及为革命献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等,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并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社会贡献的需要、动机越强烈,对集体的依赖感也越强烈,凝聚力也越大。同时军人的离心倾向所表现出的言论行动,还受到军队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制约,受到上级和同志间的批评,这种压力有利于消除军人离心倾向,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外部压力是指外界的挑战和竞争环境。一个部队,当其面临外部挑战时,例如平时与兄弟单位开展革命竞赛,战时投入战斗,这时成员心理上会产生受到挑战的体验,成员会在求胜心和荣誉感支配下,自觉地增强团结、对付挑战,争取胜利。 (七)满足需要的程度 军人有各种需要,安全、归属、友谊、交往、成才、奉献等等。多数需要必须在集体之中得到满足。例如友谊的需要,青年军人喜欢交往,喜欢与周围的同志建立友谊,如果这个单位的环境条件能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就会提高他的向心力。否则青年军人就会扩大满足他的需要,那么就会提高他的向心力。否则青年军人就会扩大对外联系,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这就使他们产生离心倾向。再如成才需要,战士都希望能在服役期间学到过硬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本领,如果单位不能满足,他们就会另找门路以期满足这些愿望,对本单位的向心力也会减弱。如果本单位大力组织两用人才培训,满足他们的需要,军人就会信赖集体、依靠集体,向心力也会强起来,所以军队集体满足军人需要程度,影响着集体凝聚力的强弱。 (八)领导的威望 领导威望高低,对集体凝聚力影响很大。因为部属对领导的尊敬、热爱,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使领导者成为内聚力的核心。拿破仑百日政变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威信。他在向巴黎前进的途中,随身只有很少士兵,而且他是一个被打败了的皇帝,但是一路上他过去的部属和已与他为敌的将军们不是阻拦他前进,而是纷纷倒戈,投向拿破仑的怀抱。这种威信,就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领导威望之所以能增强凝聚力,除了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和领导艺术外,还有存在于个体心理上的对权威的畏惧感和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青年军人善于模仿,情感激发快,他们经常在发现和寻找自己的崇拜者。领导一旦成为军人心中的楷模,则会产生强大的心理磁力作用,把战士们紧紧地吸引到自己周围,形成凝聚力。 分析影响军队凝聚力的因素,是为了寻找提高凝聚力的途径,达到增强凝聚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的目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